6月8日是第八个
“自然和文化遗产日”
,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我省各地共计推出283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囊括展览、市集、讲座等。
有风君仔细观摩了这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清单,发现其中不少是和青少年群体相关。当古老的遗产,和年轻的群体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河南博物馆的绿釉陶立狗被网友戏称“站岗小狗”。
图源 河南博物馆官方微博
乖巧“站岗”的小狗、仿佛受了天大委屈的陶俑、无语菩萨……在网络“二创”盛行的今天,古老、严肃、高冷的文物,在社交媒体上的“画风”变了,它们或呆萌可爱,或搞笑戏谑,或让人有穿越之感。
在一众年轻网友的二次诠释和传播过程中,这些文物成了聊天框里的表情包,视频网站的流量担当……总之,不太像“文物”。
但回过头看,这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它们。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古老”物件,而是更富情感诉求的载体。
类似这种“画风”也在一系列优质文博类纪录片中被呈现。如近年来热播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寻找手艺》等,以其新潮表达和深刻内涵,深受年轻群体追捧。
年轻化的表达也是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茶食、姜糖、粽子……在省非遗馆“端午味道”非遗市集,古老的美味加上新潮的包装元素,引来一众年轻人竞相围观、品尝。而“生生不息大运河”展览展区,扎染、镂雕彩绘扇、套印盖章也吸引不少人打卡体验。
在上虞,组织“青春之城·文艺赋美”越剧团队走进区非遗展览馆向参观游客进行专场演出;在嵊泗,举行非遗进校园主题周,在多个中小学开展渔歌、剪纸、渔绳结、贝壳艺术等非遗项目体验课程;在金华,第五届“婺风遗韵·少年非遗说”大赛复赛组织全市200名选手,现场讲述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类非遗故事讲述比赛……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清单中,有风君发现,有很多都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如今,非遗相关体验活动早已成了各个文博单位的日常。非遗研学、传统手工制作往往是报名一启动名额就“秒光”。
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大朋友们也不遑多让。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走在衢州古城水亭门历史街区,每隔一段,就能听到婺剧《米栏敲窗》、昆曲《牡丹亭》等传统曲目,以及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这些演员都来自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传习所目前有演职人员65人,超过一半是90后、00后。
近年来,在我省多地,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守护中。他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瞧热闹”,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传统文化。
传承,是更好的保护。
、
曾几何时,提到文化遗产,还是极为小众和冷门的现象。作为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曾一度受到“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