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绿苹书屋:一位85后的旧书从业之路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20-01-12 17:25

正文



编者按

樊锦,苏州书友,孔网昵称“吴垢称”。在孔网开店4年,店铺名称“ 绿苹书屋 ”(点击进入书店)。

最初了解“绿苹书屋”,是被他家珍稀版本的书籍和精心拍摄的照片所吸引。此后关注到他在知乎和豆瓣写下的书籍版本见解,总觉得这应该是一位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对版本极有研究的长者。不曾想,这次访谈才知,原来店主是一位86年生的小哥哥,还曾因热爱打电脑游戏,做过半职业电竞选手,真可谓是旧书业的新生代力量。

因店主平时也有写作的习惯,所以本次访谈以“店主自述”的形式进行。让我们跟随“吴垢称”的文字一起去看看青年一代的旧书从业者究竟是什么模样吧。


绿苹书屋店主

书店缘起: “乱翻书”的结果



好像应该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绿苹书屋的掌柜小樊,网名“吴垢称、吴保安、端木焚琴、古吴书浪子、近庖堂主人”等等,不过别人更习惯称我“烦猫”或“包子”(笑)。

说起书呢,很惭愧,我生长在普通的工薪家庭,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分。 上学时是一个十足的叛逆网瘾少年,最怕背书抄书,对那些正儿八经的“高头讲章”自然特别厌恶。 还记得中学时流行“转书”(把书用一根手指顶起来旋转,比谁转得好),因此还扔坏了不少课本。

不过家庭这方面对我的影响还是挺重要的。 我的外公酷爱武侠小说,买了整整一面墙(甚至亲自创作,他可是个医生啊)。 而我的母亲则喜读古典文学,尤其四大名著,一部《红楼梦》都翻烂了。 我耳濡目染,从小也就养成了读闲书的习惯,几乎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到今天一直没变。 虽然始终停留在“乱翻书”的阶段,比如昨天翻王夫之的《唐诗评选》,船山公居然评沈佺期《独不见》为“雪山狮吼”,这不是把卢家莫愁比作了河东狮么? (笑),扯远了打住打住。

▍《唐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一版一印

小时候还稍微学过一点书法和篆刻,所以虽然无知,却对那些繁体字的古书并不感到隔膜。

最早卖旧书是在论坛发帖,当时效率很低。 淘宝也试过,但总觉得那是卖衣服食品的地方,旧书显得格格不入。 有时候心血来潮,我还会到附近的学校门口出摊,也算是有过“实体摊”了吧?

后来发现孔夫子旧书网特别适合,它是一个平台,专为中小卖家设计,可以免费开书摊。 并且古旧书这块很专业,如图书分类(线装书、民国书、名人墨迹)、印刷方式(影印、石印、珂罗版)、品相的界定(虫蛀、水迹、签章)等等,非常细致,这些其他网站根本找不到,因此2015年便在网站开起了“绿苹书屋”。

当然,书也不是那么好卖的,第一个月,整整一个月我的书摊一个订单都没有,当时简直要放弃了(我准备了三条路,另外两条是开卡车和做群众演员),幸好第二个月终于有第一个书友订走了一套《陈寅恪集》,记得当时自己很激动,特地打个电话去感谢(对方可能觉得这人大脑短路)。 就这样第三个月有4个、第四个月有7个……订单慢慢多了起来,我也慢慢坚持了下来,把兼职变成了全职,这一晃,已经五年了(感叹)。

书店生活: 一人“分饰数角”的忙碌



这五年,开书店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自问过去接触过的书也不算少,但开店后才算坠入书海,如今每天还会遇到各种根本没听过的书名,怪不得古人要感慨“书海无涯”(笑)。 杨德昌在大作《一一》中认为,因为电影,“人类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那么书岂不是更厉害? 一整部人类历史都装在书里呢。

所以自己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这也使得性格浮躁、缺乏耐心的我保持住热情,让我在书海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卖其他东西的话,恐怕早关门大吉了(笑)。

同时,卖旧书虽然只是“翻书皮”的工作,却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的知识,极大的充实了我的生活。 比如下面这本《糕饼生产工人技术指南》,看上去是一本正儿八经的书吧,翻开来却发现糕饼的名目特别有趣,如“共和国糕”、“莫斯科棒形糕”、“克里米亚糕”,甚至还有“少先队员糕”,那原书主人是谁呢? 他会不会依样画葫芦做出三好学生糕、奖学金糕呢? 又扯远了打住打住。

▍《糕饼生产工人技术指南》  轻工业出版社

知识充实之外便是无止境的忙碌。 虽然和书友交流时经常用“我们”代称,但绿苹书屋其实只我一个光杆司令,是真正的“独”立书店(苦笑)。 平时往往是一人“分饰数角”,我需要同时兼做: 采购、拍摄、仓管、录入、客服、包装、发货、售后、清洁等等各种杂活。 比如上一分钟我还在给书拍照,下一分接到订单,就得先找出书来发货,发完货再回来拍照,然后下一分钟可能又有买家发消息咨询,得充当客服进行解答——如此,所有的工作穿插交织在一起,人也像个无头苍蝇一般乱撞。

我个人还有一个习惯(甚至可算癖好),每本书采购回来会用橡皮仔细擦拭一下封皮(压膜本则用酒精棉片),特别是书顶容易积灰,橡皮慢慢抹过去,才露出洁白的纸面来,这时心底会有一种莫名的舒服感。 同时,一些比较陈旧的书会拿到阴凉的地方拍打晾晒(我比较反感臭氧等化学手段消毒,还是阳光自然点,但注意不能直射)。 这些杂七杂八的活加起来,就更忙不过来。

比如最近就发生了一场“悲剧”,双十一买个铁锅,准备学学煮面,谁知才下锅就有买家咨询,急性子的我赶忙把书找出来确认、回复,过小半天才搞定。 刚长出一口气,忽然闻到一股焦味,一拍脑门赶紧回厨房,锅已然烧黑(摊手)——这届买家真是的,以后别在吃饭的时候骚扰小店啊!

除了忙,还有就是库存压力,这是所有书店无法避免的: 这年头书便宜,但是房价贵啊。 租不起库房,只能放家里,书柜早都塞满,床上也堆满书箱,以至于完全分不清是在卧房放书呢,还是在书房放床? 书最多的时候几乎堆满了走道,人穿过书堆必须像跨栏一样,高高低低的小跳——绿苹书屋诚意推荐,藏书健身功,读书人的选择!

▍堆满书的房间

书店特色: 收书只收好的版本



经营书店,尤其是卖旧书,其一半的工作便是买书(专业说法好像叫进货)。 我觉得采购是古旧书经营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很能体现各家店主的品味,或者说古旧书店的价值就在于此:

新书店无非是上头推荐什么书,我就进什么书,完全跟着出版社和作者走,顶多分个教辅、畅销书、人文书的大类。

古旧书则不然,没有人指定你卖什么书,完全凭店主自己把关,这也造成了古旧书店的多姿多彩。 比如卖书画类的,店主很可能喜欢欣赏艺术; 卖马列斯的,店主可能“又红又专”,卖鲁迅沈从文的,店主可能是个文艺范。

至于我自己呢? 大概是个杂家吧,所以浏览一下首页,就能发现绿苹书屋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即所谓“国学”)类,还经营西方哲学、社科类、音乐戏剧等类的书。 至于精品书,肯定还谈不上,只是对版本稍微讲究一点,顺着收藏界的共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而已。 从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读了一本名著,觉得作者真厉害、真佩服,那就很想买一套他的文集来纪念收藏,这是人之常情。 既然是纪念,肯定要找好的版本,于是,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就成了淘书的基本功课。

所以,我收书的时候看重两点,一是阅读价值,名家、名著、名社可能是通用的标准吧(畅销书和鸡汤我是拒绝的)。 二是收藏价值,《红楼梦》发行量上千万,不同的版本有什么区别? 该选哪个版本? 下面这个1953年初版就不错嘛。 这些都是采购时要考虑的,“藏读两宜”是绿苹书屋的一个特色。

▍《红楼梦》作家出版社 1953年初版


(好像吹太过了,毕竟真正的所谓善本都被拍卖公司把持着,动辄百万千万的成交额,他们和普通的旧书店其实是两个世界。 我们小卖家只能矮子里拔高个,搞点算是大众收藏的书,这其实是夹缝里求生存啦。

我虽然“杂”,毕竟是个普通人,眼界有很大的局限,比如我出生晚,对连环画和红色文献接触不多,这类书我就不在意。 同时,还是我出生晚(笑),从小到大读的都是简体平装书,对传统的木刻线装古籍没有特别的感情(据说古代藏书家待古书如祖宗,要焚香祷告、顶礼膜拜的),我还是觉得平装旧书更亲切。

书店特色: 有“时代感”的书会优先采购



除了上面提到的书籍版本要求,古旧书还有一个重要特殊属性“品相”不妨谈谈,因为这在新书是没有的——任何一本书出厂时都是全新书,但是二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以后,品相必然参差不齐。 打个比方,大家都很熟悉的百米跑,从20秒进步到10秒,可能还算容易,但要从10秒进步到9秒9就难上加难,再要从9秒9进步到9秒8,就难于登天了。

书籍品相也是这样,8品到85品甚至9品还算容易,但是9品到95品就属于百里挑一——所以,对好品书的追求应该是古今中外收藏者的共识,我也特别在意这一点,愿意多花几倍的价格去买好品书。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人们对于古旧书采购的印象大概停留在过去“麻袋装、论斤称”的场面,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店家都会精挑细选,成本也肯定不低,卖100元的书,店主很可能是70元采购的,古旧书真的没那么暴利(不过千万别误会,我说这么多,可不是为店里过高的书价做辩解)(耸肩)。

还有呢,就是时代感,“一代有一代的书籍”: 民国的石印本、五六十年代的油印本、七八十年代的铅印本等等,不同时代的书,封面设计、题字插图,甚至装订的方式(线订、胶装)都不同,这样就赋予书籍额外的文物价值。

如果一本书更能凸显时代感,那么不妨在选购的时候多留心一下,比如最近淘到的这本1951年的《西伯利亚的囚犯》(通译《死屋手记》),不是初版,但翻开来就发现有个很有趣的地方: 封二赫然印着“响应祖国号召……支援中朝战士……”几排红字,这显然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特殊做法,以后的书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书,我会优先考虑收购。

▍《西伯利亚的囚犯》文光书店发行 1951年蓝皮版

▍《西伯利亚的囚犯》文光书店发行 1953年红皮版

书店特色: 认真拍照是对每一本书的尊重



好的书收上来,后面的工作便是对书籍的呈现了。 众所周知,在网络旧书经营中,买家摸不到实物,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书籍信息。 那么卖家就有义务把商品尽量可能详细的展示,特别是古旧书籍的缺陷。

这其中重要的便是图片的展示(我在知乎的回答中详细阐述过卖书和卖水果的不同,需要“一物一照、千物千照”,工作量很大),我特别注重书籍的外观状况: 封面、书口、书籍、书角、护封甚至封二封三,尽量把各个部位都拍清楚。

内页版权页最重要,其次是插图、目录和正文第一页。 因为买家对品相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在乎黄斑、有的在乎水迹、有的在乎虫蛀等等。 所以用图片来展示是最客观的,比如“略有黄斑”,这个“略有”怎么界定,万一你觉得很少,买家觉得很多呢? 有了图片就一清二楚,不存在任何分歧。

而且,在方便买家的同时,其实也方便了自己: 一旦图片够详细,买家的知情权就大,卖家也就无需多费唇舌解释。 甚至一旦发生纠纷,责任也大多不在卖家一边。

▍拍照工作台

记得卖出过一本80年代初的《杨家府演义》,虽然品相很好,但这书印了20万册,属于三五元满大街的那种——我还是挂了70多元卖。 后来真有买家订购了,我特意询问有没有货比三家呀? 对方表示“你的书品好,图片也全,看着放心,而且店铺评价不错,所以就特别选本贵的收藏”。 由此看来,书籍品相和图片描述可说相辅相成,再好的品相,只拍一张封面图也不成,“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这瓶盖也得先打开不是吗?

▍《杨家府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一版一印


然后是照片无法准确描述的缺陷,用文字来补充,比如书内有没有印章、笔迹,这是照片不能完全展示的。 “文字+照片”的整体描述,差不多就能概括一本书的综合品相了——注意最重要的是,尝鲜容易、坚持难,假如每本书拍30张照片,一千本书是三万张,一万本书就是三十万张,这个工作量可不小。 所以,积少成多,每天坚持才能细水长流。

最后再装作很抒情的扯淡几句吧: 每一本书诞生时都是平等的,但随着岁月流逝,也像人类社会般产生出三六九等的区别。 几千几万的贵重书,人人都知道精心展示,但几十块甚至几块钱的普通书呢?

所以,认真拍书不仅是对客户的尊重,也是对每一本书的尊重。 北京布衣书局的大掌柜胡同老师常说这样一句话: “把旧书卖得有尊严”,什么是尊严呢? 每个人理解不同,在我看来(前面提到自己摆过“实体摊”,所以了解),书被七零八落的抛在地上,任风吹日晒、随意翻阅,过不多久就会有磨损、卷角等种种问题产生,被这样卖出,书哪能“开心”。

既然如此,不妨换个方式,给他细心照相,然后让它安安稳稳地睡在书柜,这样不是更好吗?

书友故事: 为“熊孝子”写贺卡



绿苹书屋经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书籍品类较杂,又是网络交易,遇到的买家也就各式各样、不足为怪了。 买《尤利西斯》的可能是某公安局,买《郭子仪谱传》的可能是某化妆品店,前段时间寄了一本言情类的文学书,一看地址居然是某和尚庙(笑)。

同时也因为网络购书的便捷性,天南海北的书友都接待过,近到十分钟路程的同城书友,远到新疆生产兵团、西藏日喀则市,甚至还有台湾的藏家和日本的汉学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