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现在的中高考,增加了大量
传统文化历史
的内容。
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这一套书——
有
“中华经典短史记”
之称的奇书——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全10册)
,
这是一套由多位史学大家分别从中国古代灿若繁星的私家史,以及24史里,截取出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精编而成的
,是一套
通俗易懂、鲜活有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史经典小故事全集
,细节饱满,有血有肉,
很容易看进去,每个历史名人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你眼前,看着他们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中学阶段把这套书拿下,基本上中高考分值就保住了,而且孩子的传统文化历史素养也可想而知。
不过,中国的史书真是太多了,但好看的却寥寥无几。比如
24史,也只有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比较好看,精彩异常,后面所谓的官修正史,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大都枯燥乏味,让人读起来头疼。
为啥只有前四史好看?因为虽然同样是历代官方认可的正史,但前四史都是私人手笔,所写内容有血有肉,故事性强,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后面二十史,很多却是在皇帝指定下,由官僚们组团编纂的,
枯燥史料叠加自是难免。
当然,后面的二十史虽然枯燥无味,但仍然极具历史价值。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它们也好看起来?
有!那就是学前四史的创作风格,故事饱满,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事实上,后二十史,虽整体看着枯燥乏味,但里面还是蕴藏着不少细节性描写,有不少故事性记载的。出版界奇书
中华经典短史记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全10册)
就做了很好的筛选性工作,把那些有血有肉有价值的小故事帮大家挑选了出来。
该书
干的另一件大事是,从中国历史上那些灿若繁星的私家史里,挑选出其中的精华,帮大家读完“中华私家史”。
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那些优秀的私家创作史书,如《战国策》《辍耕录》《新序》《坚瓠集》《世说新语》《太平广记》《梦溪笔谈》《隋唐嘉话》《大唐新语》《说苑》《全唐诗》《古今谈概》《宣和遗事》《全唐文纪事》《唐语林》《笑笑录》《宋琐语》《五朝名臣言行录》《渚宫旧事》《香祖笔记》《北梦琐言》《智囊》《玉壶清话》《邵氏闻见后录》《阅微草堂笔记》《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等等,这套书里都有精编收录。
读历史名人传记小故事,就是在和历史名人交朋友。从中看到他们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或是风雅表现,或是风骨表现,或是风操、风范表现。
而
中华经典短史记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全10册)
恰好就是我所看过的具有以上特征的好书,所以忍不住安利给大家。
该套数10本定价320元,小编为大家从出版社争取来的价格,绝对优惠,
全10册只要99元!
有趣的文字,也让你,让孩子爱上读书,发现读书的乐趣。
例如: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对一般人来说,只是一个人名。但你读完他的故事,才会真正对他感到敬佩。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和一般文人不同,他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活得开心,活得真实。
金圣叹在试卷中这样作答: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蒹葭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并一连写出了39个“动”。
主考官追问原因,
他回答:孟子曰四十而不动心。所以39岁前在荒郊野外看到钞票和美女不动心,那不是傻子吗?
后来他因反对地方官横征暴敛,而被地方官罗织罪名,判为死刑。
行刑前,他叫儿子附耳过来,低声在他耳边留下遗言:
“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
读
中华经典短史记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
你会爱上读书,爱上历史,找到读书的乐趣。
历代的能臣、名将、鸿儒、才士等,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代表,我们今天有目共睹的文献,包括稗官野史,也主要出自他们的手笔。
有关他们的故事,最能展现古代文人形象的精神风貌,借发生在他们身上一个个代表性的侧面,就能一窥民族的风采。
本套书10卷,每卷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他们,你能看到这些文人形象及其品格、情性、风貌跃然纸上,
他们或正或邪、或忠或奸、或智或愚、或雅或俗、或庄或谐、或经或诞。有些既有才士之情趣,又有文人之风骨。
全套书一个个小故事犹如一个个好玩的小段子,意味兼备,趣味十足,
既富有历史掌故的知识性,又具有浅阅读的趣味性,怡情怡性,老少咸宜。
上下班的地铁里,或睡前读一读这些历史小故事,增长见识之外,也能愉悦心情。
从小故事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文人的生活里感悟到平时感悟不到的生活情趣。
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从古代传颂至今,即使简短,也是蕴含深刻的道理。
如《风范卷》廉洁篇里讲到,明朝吏部官员郑晓在知道送礼人借送茶叶送银子后,立即还回了茶叶和银子的故事。
清代福建将乐县官李皭在上任之初就和家人约法三章,不收脏银,为官期间为守持廉洁宁丢乌纱帽的故事……
历史小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代清官的风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风云卷》胆略篇中
“相如使秦,完璧归赵”
,韬晦篇中
“勾践尝粪便,夫差信忠诚”
……
《风流卷》计谋篇中陈子昂
“胡琴一掷动京师,金钱万贯邀诗名”
、
“同情正直怕权贵,拖延有术李鸿章”
,
切磋篇中
“范仲淹一记千古,李泰伯千金一字”
,鉴赏篇中
“参廖写诗独具慧眼,东坡识才叹失先鞭”
,
“韩愈解带休息,李贺呈诗解困”
……
这一个个历史小故事,或从历代正史、野史,或从杂记中撷取,当那些俨有情节或情境的逸闻趣事,被演说成一个个异彩纷呈、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文人之风采、才士之情趣,便展现出来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总是对生活别有一番领悟,穷能穷出风骨,富能富出情调,他们与生活的调情无处不在。
他们希望天下太平无事,生活平静有趣,有酒有诗有远方。
全书2000多个小故事涉及历史人物近千人,其中出传记的主要人物就有668人。
每卷最后还附有
人物小传
说明,生平背景都会收录在里面,方便查询。
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华经典短史记《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从上百种经典史学作品精选出的历史名人小故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之进行了精编修录。
通过这些精选自经典史学中所记载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小故事,可以对正史中的一些人和事起到补充,甚至颠覆的作用。
比如在《清史稿》中,阎敬铭是晚清著名的好官,为官清廉耿介,被称作“救时宰相”,不但生活朴俭,还曾强烈反对慈禧太后重修清漪园。
但中华经典短史记《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摘自《清稗类钞》里的一则关于他的小故事,却足以颠覆我们从《清史稿》中得到的印象:
阎敬铭以崇尚俭朴著名,因而一听“华”呀、“丽”呀的,就很反感。他任户部尚书时,谢启华任主事,是他的下属。一天,阎敬铭说:“取名何必用华字?”
谢启华从容地回答道:“大人以为华字不好,取名应该用什么字呀?大人日后如果奉命转为文华殿大学士,接受不接受圣命呀?”阎敬铭无话可说。
另一个比较讽刺的小故事是,阎敬铭到山西当巡抚前,曾叫他的亲戚多带些褡裢布去卖。这种布又粗又厚,他一到任,就先买这种布制成袍褂穿起来。
下属有穿描花缎袍褂的,他就斥责道:“如今战事频连,你们还如此奢侈,想必你们一定很有钱,可捐出来充当军饷。”
下属们只好纷纷买褡裢布做袍褂。褡裢布因之大涨价,阎敬铭亲戚所带的褡裢布很快卖完了,发了一笔大财。
看完这个小故事,你认为阎敬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的意见是,阎敬铭官至宰相,虽然因反对慈禧修园子被“修理”过,但终算正常退休,所以正史里的他,自然是光明正大的。
但《清稗类钞》里的他,也是真实的。这样的阎敬铭,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私家史里记载的有关他的一些小故事,也给我们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我们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安石。
这是
中华经典短史记《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摘编自《梦溪笔谈》里的王安石:
王安石害了气喘病,需要服用紫团山人参,可是无法得到。正巧薛师政刚从河东一带回来,带有紫团山人参,就送了几两给王安石。
但王安石不肯接受。有人劝说:“您的病实在让人担心,如果不服此药,就不能治好,别人送给您的药千万不要拒绝。”
王安石说:“我以前从未吃过什么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了现在!”就是不肯接受。
王安石的面色暗黑,他的门人以为是什么病症,就向医生讨教,医生说:“那是污垢,并不是什么病。”提出用澡豆洗脸。
王安石却说:“我天生的一张黑脸,区区澡豆对我有什么用处?”
这是
中华经典短史记《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摘编自《邵氏闻见后录》里的王安石:
王安石与曾巩以道义相交。一天,宋神宗问曾巩:“你和王安石交往最密切,王安石是位怎样的人?”
曾巩说:“王安石文学成就和行为品德都不比杨雄差,只是王安石吝啬,比不上杨雄。”
宋神宗马上说:“王安石轻视功名富贵,怎么能说他吝啬呢?”
曾巩解释说:“我所说的吝啬,是指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
王安石刚任参知政事时,目中无人,对那些朝廷同僚不屑一顾。一天,在推行新法问题上与一些大臣发生争执,王安石指责那些大臣:“你们这些人说三道四,错误百出,都是由于不读书!“
赵抃当时也是参知政事,听了这话不服气,反驳王安石说:“你这话就不对了,古代的皋、夔、 稷、契,那时并没有什么书可读,他们不是一样被后人誉为贤臣吗?“
怎么样?读了这三个小故事后,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安石是不是就立了起来?
再来看摘编自《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历史小故事,又能对王安石所处时代有一个形象画面:
王安石见闻广泛,学识渊博,是学术界有影响的大宗师。当时搞学问的人,都以能够出自他的门下为荣。只要受到王安石的称引,往往就会天下闻名。
王安石研究经学,特别崇尚字解,一时形成风尚。这一学派的末流,专以标新立异为能事,逐渐流为穿凿附会之说。朝廷对这一状况非常担忧,下诏要求不能专治新经,应适当采用旧的传注,禁止引证《字解》。
情势一变,搞学问的人全都抛弃以前的治学方法,甚至诋毁王安石不学无术,并且忌讳承认自己曾是王安石的门生。
当时学术界的状况是:“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
后来朝廷诏令王安石配享神庙,并且追赠他的官职和谥号。不知不觉之间,以前那些讳称王安石门生的人,又纷纷研治新经、引用《字解》,并争先恐后地称自己曾是王安石的门生。
有人又讽刺说:“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尽道是门生。”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个感觉,这些私家史虽然多是一个个历史小故事,但和“史记”一样,情节丰富,且折射出很多哲理?
可以说,多侧面阅读下来,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真实的世界。
母亲便问:“我从前打你时,你从来没有哭过,今天怎么哭了?”
伯俞说:“从前妈妈打我时,我还感到有点痛。如今妈妈年纪大了,没有力气了,打得一点也不痛,我为此感到伤心,所以哭了。”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有两个侄子,一个叫马严,一个叫马敦。
两人起先很不争气,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
出征在外的马援得知此情后,立即写信一封,教育这两个侄子。
信中说:
“龙伯高(当时任县令)敦厚谨慎,谦恭节俭,为政廉明公正。我十分敬重他,希望你们努力效仿他的言行。杜季良(当时任越骑司马)豪侠尚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对他,我也很敬重,但是,我不愿你们一味学他。因为学伯高不像,犹不失敦厚谦恭;如果学季良不成,就会流于轻薄放荡。”
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警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