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158Lab
时事、世事、事实,台湾最聪明的女人陈文茜,用视频与文字,问遍世界、质疑真相。 此为陈文茜大陆唯一授权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时尚|《漫潮WAVES》《PUSS ... ·  3 天前  
伊金霍洛旗电商  ·  一图读懂「小店随心推-直播全域推广」 ·  2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3 天前  
猫笔刀  ·  更厉害的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158Lab

捧起一碗茶远比捧一本佛经更接近修行丨Sisy Big Bang

158Lab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2-08 06:08

正文

点击图片 收看本期视频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还蕴涵了深厚的精神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与文茜老师介绍的 3 位「茶人」一起,探寻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发展得最为鼎盛;但之后,茶文化逐渐被人忽视,随后流传到了日本。现如今,许多人想要把遗失的茶文化找回来。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 3 个不同的「茶人物」,以及他们与茶之间的故事。


李曙韵

「人澹如菊茶院 创办人



李曙韵是新加坡华人,自小就对中华文化十分感兴趣。她原以为台湾街边的女人都会像宋美龄一样穿着旗袍,直到 21 岁,她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憧憬来到台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但她依旧做着她的「茶人梦」。

我曾在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仪式表演的课程。有一天,我本要带我的学生去永康街旁边的茶馆上课,可是阴差阳错下,我却来到了李曙韵的店。当时我问她,能不能带我的学生进来喝茶,她默许我们进来,还帮我们泡了茶。可当我要付钱的时候, 李曙韵却说:「这里不卖茶,这是一个修茶道的地方。」

因为这次契机,我认识了这位缔造东海大学奇景的姑娘——李曙韵在东海大学读书的时候,大家总能看到她在凤凰树下泡茶的身影。

李曙韵以唐诗「落华无言,人澹如菊」为名,创办了「人澹如菊」茶书院。 经过数年耕耘,她成为了台北的一代茶人传奇。


李曙韵经过多年努力,成为了台湾的著名茶人

李曙韵将饮茶提升到艺术的境界——她曾经在永康街办过一场白色茶会,要求参加者穿白衣、着白袜。

2009 年,李曙韵在台北故宫策划了一场茶事展演,她和 7 位爱茶人士在一个月内开展了不同主题的茶会——包括唐人煮茶、宋人点茶、明人煎茶等。 此外,她还开创了各种新形式的茶席。

为了追寻茶艺的极限,李曙韵在 40 岁之后落脚北京。2012 年底,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办了一场「以古琴与茶对话」为主题的茶会。


李曙韵在北京举办的茶会,吸引了众多茶人前往


李曙韵在 40 岁以前,是个「不美则死」的茶人 (李曙韵自幼对「美」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孤僻绝对), 直到走到北京,她才发现自己的「念」和以前不一样了——她之前不愿意收富太太为学生,但她现在领悟到:除了拥有财富之外,这些富太太的烦恼与常人并无不同。

2013 年,她将茶会推到最高层次——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香格里拉举办茶会。这场为期 12 天的高山茶会对茶和人来说,都是一场贴近天地的自然修行和严格考验。

在李曙韵看来,中国的庶民喝茶、高官喝茶,宗教家也喝茶,捧起一碗茶远比捧一本佛经更接近修行。 她与茶道相偕相伴的过程,是一段「苦水不去香不来」的旅程。


林炳辉

食养山房」主人



林炳辉总是步履轻捷,气定神闲,靠着这份「定」与「静」,他孕育出了台湾最负盛名的食养山房。

食养山房原先位于离我家很近的台北市阳明山,以前我常常去他那里吃饭, 那里充满了禅意——每天早上,很多人会来食养山房念心经、喝茶、扫地、散步,闻闻里的雾气,感受清晨的露水。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场地过大,食养山房的经营出现了问题。我当时建议林炳辉把菜价提高一点,以维持茶馆的生意,但他回答:「我来自宜兰,是一个乡下小孩,我希望我所开的餐厅,是我的妈妈、阿姨们可以消费得起的,所以我绝对不会把价格订得太高。」

坐落在 汐止的 食养山房 ,悠远宁静


就这样,食养山房不再是我的「邻居」——它搬迁到汐止,依傍着小溪,仿如京都哲学之道里的秘境。 但是不管食养山房在哪里,人们都会去寻找它,因为它是台湾最幽静而秘密的角落。


林炳辉总是在凌晨先泡上一盏茶,之后为佛祖换上一朵小径当天刚刚盛开的花,接着带领所有食养山房的工作人员一起念心经,让大家的心静下来。 因为只有心静了,才能将这份从容传递给远道来访的客人。

懂茶的人常来这里静心、品茶。另外, 食养山房的食物依随自然时令而具有独特美感,引得许多人慕名而来——可能就是为了欣赏一朵在汤里盛放的莲花。


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只为一睹这一朵特别的莲花


食养山房的池塘里有两条大鲤鱼,是林炳辉的文人好友林谷芳特别买来陪伴他的「邻居」,如今已然家族成群。

林炳辉与林谷芳两人时常在四周翠谷环抱的食养山房中身着一袭白衣,对坐共饮「东方美人」 (又名白毫乌龙茶,是台湾独有的名茶) 。林炳辉说:「如果以茶性、口感来讲,东方美人既有夏日的丰满,又有秋天的圆熟,就像中国唐代的美人一样。」

秋日的清晨,林炳辉会特意为一片绿草停下脚步, 因为他认为「秋草萋萋」最接近日本茶道美学 Wabi-sabi (侘寂) 的境界。


在宁静的食养山房中

林炳辉与林谷芳两人一起喝茶、休憩


林炳辉说:「茶是一种载体,但是最重要的是人。人要通过载体去体悟、学习、感受,最后回归自己,而不是试图改变『物』,因为物就是物,你还是你。」

喝茶如能喝到林炳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人生便能更加从容自在,随心所欲。


谢小曼

小慢茶房」主人



谢小曼爱书法,懂品茶,擅插花,爱一切生活里让心安静的艺术 。因此,她所建立的「小慢茶房」在喧闹的世界里,享有一方宁静。

茶房改装自谢小曼住了十多年的老家。当年父亲在老家前后的庭院种满了植物,如今仍然充满绿意。屋内,母亲为了区分客厅和空间,选用不一样的地砖拼接、铺设,营造出的别样层次感,与谢小曼相伴数十年。

除此之外,茶房的空间无不体现出主人的风格。

谢小曼曾经在日本留学,非常崇尚日本 Wabi-sabi 的美学,代表着简单朴实留白余韵,从残破老旧中欣赏不完美,并且从中理解孤寂与清贫的力量。 因此,她的茶房几乎空无一物,蕴含着日本的减法哲学。


茶房里的家具颇具历史感,无数人抚摸过的厚重木质桌椅、她亲自布置的每一朵花,这些都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Wabi-sabi 是日本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谢小曼钻研茶道数十年,积极参加日本各地举办的茶会,分享她的茶道心得。茶会的主题也都经过细致的思量: 初春时节在东京的茶会取名为「绽」,她与花道家合作,边品茶边赏花,迎宾茶是具有岩骨花香的岩茶。


盛夏的茶会则命名为「野」,坪林观鱼步道旁的河床边,台湾的野放冰茶加上夏日水果,茶汤清新甘甜,余韵久久不散。


有一回,谢小曼特地邀请了两位来自日本的书法家和陶艺家来参加她的茶会。席间,她看着书法家的作品,不禁感叹于字里的风景——在一个凉爽的夏日黄昏,能够看到路边的小花小草——这种感觉非常幸福。

谢小曼自己也非常热爱书法,每当茶房沉浸于静谧的氛围之中,她的世界只剩下一件事——写字。她认为在写字时,不会去想别的事情,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 因为如果心乱,写出来的字就很乱,如果心静,写出来的字就很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