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官方账号。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现场新闻、原创新闻报道的大本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C位表演,原来是她呀! ·  2 天前  
南方日报  ·  @广东人,蛇年第一波回南天可能要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社

这就是兰州!

新华社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9-12 13:4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的特色,包括历史背景、美食、生态环境和夜景。文章强调了兰州的魅力,包括古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的地位,以及现今的非凡魅力。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兰州的环保工作,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态修复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兰州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兰州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现今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关键观点2: 兰州的美食

兰州的美食如牛肉面、手抓羊肉等,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观点3: 兰州的生态环境

兰州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努力,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生态修复等,使黄河兰州段水质稳步提升。

关键观点4: 兰州的夜景和文化活动

兰州的夜晚,山、塔、桥、楼亮起霓虹,黄河风情线上的夜景美不胜收。同时,兰州也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兰州黄河大合唱’等。


正文


清晨,日出东方
黄河,穿城而过
波光粼粼,浪声涛涛
那抹厚重的黄
让生活于此的人们
最是难忘

黄河兰州段及两岸景象。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里
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
交通枢纽、商贸重镇
而今又以它非凡的魅力
吸引着八方来客

这就是兰州 
魅力金城,黄河之都

黄河兰州段景色。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


兰州
犹如一块晶莹的碧玉
镶嵌在黄河的“几”字弯上

夜幕降临

黄河风情线上

山、塔、桥、楼渐次亮起霓虹

倒映在黄河上

水面流光溢彩

一艘艘满载游客的游船

荡漾在母亲河中


黄河兰州段傍晚景象。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时光
车悠悠转
唱响这片土地上
世代相传的勤劳与智慧
 
兰州水车博览园内的黄河水车。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羊皮筏子也作舟
一桨黄沙任我游”
泛舟黄河之上
仿佛划进了历史的长河

游客在黄河甘肃兰州段体验羊皮筏子。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
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创新舞剧《丝路花雨》
翩跹舞姿惊艳世界

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铜奔马。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创刊于兰州的《读者》
如良师益友 
陪伴无数人走过青春岁月
带来温暖和慰藉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读者集团外景。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


流不尽的黄河水
吃不完的西北味
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开启兰州人一天的生活

这是在兰州市一家牛肉面馆内拍摄的牛肉面套餐。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劲道的面条,浓浓的肉汤
裹着红红的辣椒下肚
额头脸颊微微冒汗
每一口都回味无穷
让人不禁赞叹
“满福!”
(兰州方言,意为“舒服”)
 
舌尖盛宴不止于此
甘甜的甜醅子
绵密的灰豆子
丝滑细腻的牛奶鸡蛋醪糟
鲜美的手抓羊肉
……
美食治愈着
来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游客在兰州市城关区正宁路小吃夜市选购特色美食。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3


兰州

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数百万人依水而居

兰州人用心用情用力

呵护着这片土地


黄河沿岸的银滩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近年来

一幅壮阔的生态文明画卷

在这里徐徐铺开

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日趋完善

入河排污口整治持续推进

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

……


综合施策,科学治理

使黄河兰州段水质

稳步提升


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三台阁景象。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南北两山,植树造林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昔日寸草不生

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

如今生机盎然


黄河风情线上

步道贯通,树荫茂密

一座座主题公园

点缀在母亲河畔

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首选之地


夜晚的兰州港码头。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中山桥很长
没有思念长”
“那座桥下那条河
流淌在心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幽静的黄河边
朝气十足的年轻人
合唱着《你好,兰州》
 
在兰州市城关区的黄河兰州段近水平台,市民及游客参与“兰州黄河大合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就是兰州
一座写满历史的城
一座充满朝气的城
一座让人忘不了的城


祝福你,兰州!

明天,会更好!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聊聊你与兰州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微信

策划:宋君毅、李瑜、范培珅

记者:马莎、张文静、王宜玄

祝福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