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环卫工何必设“35岁门槛” | 新闻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2-20 18: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日 新闻眼


环卫工何必设“35岁门槛”

“减肥神药”顽疾何以频现新动向

遏制仿冒名人账号,应有更多主动作为

网红培训成被诉噩梦?要“避坑”更要“填坑”

风险提示频频,为何 “高仿车险”之疾久治不愈



1

环卫工何必设“35岁门槛”


近日,一街道办事处发布环卫工人招聘公告,引发关注。该则招聘信息显示,根据工作需要,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新市街道办事处现向社会统一招聘环卫工人6名。年龄35周岁及以下,持有汽车驾驶证照者可以适当放宽至40周岁。


微评

并非只有大龄求职者才会选择环卫工,但同样的也并非只有壮年求职者才能选择这一职业。 既然如此,不设门槛岂不是更加合理?让各个年龄段的求职者自由地选择, 或许才更符合人们对“合理招聘条件”的预设。


事实上, 人们之所以有“环卫工年龄偏大”的印象, 是市场自然演变生成的结果, 逐渐形成了一种市场“常态”。这种“常态”也证明, 年龄并不会对这一岗位的工作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 这个岗位可以向大龄求职者更大幅度地敞开。


而社会其实已经凝聚起了相当的意愿,也有了强烈的动力去打破这种不合理的限制。 打破“35岁门槛”已经是社会的主流意见,用人单位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 也充分尊重这种民意,对社会期待有积极的回应。


(光明网)


2

“减肥神药”顽疾

何以频现新动向


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间,500多万粉丝的女网红带货“减肥神药”,不少消费者心动下单,服用后却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网售减肥食品已成为不法分子非法添加“重灾区”,且添加物种类迭代迅速,增加了检测鉴定和侦办打击难度。


微评

从早年添加西布曲明,到近年来转向利尿剂,非法添加物的迭代始终与一些药品的功能开发和监管打击的方向保持一致。 随着“减肥神药”的迭代更新,一条生产与销售的黑色产业链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得以形成。


以动态的眼光来看,不同时期的“减肥神药”各具特点。 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出现新动向。 在电商成为产业销售的主渠道的背景下,“减肥神药”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和隐蔽,让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更难以把控。


打击“减肥神药”不仅要具备前瞻性眼光,而且要对趋势加以预判。 只有紧盯减肥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监管重点,并根据变化持续更新监管方式, 才能让“减肥神药”无论怎么改变,均无法逃避监管。


(北京青年报)


3

遏制仿冒名人账号

应有更多主动作为


近日,不少网友发帖称,网上出现多个疑似假冒饺子导演的账号。不少误以为真的网友,在相关账号下留言呼吁影迷们助力。片方介绍,微博认证的账号确属于饺子导演本人,在其他平台上均为假冒。


微评

仿冒名人账号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除少数“李鬼”是出于恶搞、娱乐等目的仿冒名人账号,大多数“李鬼”图谋的都是流量和利益,其变现的套路也并不复杂—— 通过仿冒账号吸粉引流,再直播带货,或者高价转卖账号。


仿冒名人账号的行为涉嫌侵犯名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甚至名誉权等权益,有时还会侵犯与名人有关的作品的著作权。 实施集中处置措施是必要的, 不仅能够减轻被仿冒者的维权负担,提升维权效率,还能够起到更好的维权效果。


遏制仿冒名人账号,不能光靠名人“被动式维权”,靠他们单打独斗,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不断升级治理手段、丰富治理措施,助力被仿冒者全面系统维权,为用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相关网络业态的健康发展。


(北京青年报)


4

网红培训成被诉噩梦?

要“避坑”更要“填坑”


近期,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受理16起涉及演出经纪纠纷案件,被告均为年轻女性,其中15人为在校大学生,原告则是同一家传媒公司。该公司宣称可签约全球范围内演艺事务合约、不收取任何培训费用……却是“违约”被起诉、被要求赔偿数十万元的“噩梦”。


微评

当“素人变网红”的梦想被包装成免费培训、专业孵化的诱人承诺,年轻人踏入的却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这不仅是个人与企业的纠纷,更是新兴行业野蛮生长留下的阴影。 对此,在教人“避坑”的同时,也要合力“填坑”。


网红经济的崛起,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名利场的门,然而门槛越低,暗坑越多。 涉事传媒公司以“免费孵化”“无需直播”为饵,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在合同条款中埋下高额违约金、严苛工作时长等“地雷”。


治理网红培训行业乱象,不但需要个人提升法律意识、审慎签约,而且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红培训机构的审查和监管。 积极行动起来“填坑”,网红培训行业才能回归正轨,在助人圆梦的道路上发挥更多正向作用。


(工人日报)


5

风险提示频频,为何

“高仿车险”之疾久治不愈


近日,中消协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中提示,近期,一些不法汽车服务公司以保险公司之名,行销售统筹保险之实,使众多消费者在购买此类“高仿车险”后陷入理赔困境。


微评

统筹保险并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 其设置初衷是鼓励运输企业采用交通安全统筹等形式,加强行业互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但目前一些企业注册机动车安全统筹业务,混淆其与保险的区别,在各地销售该产品以牟利。


“高仿车险”并非新套路,但其隐蔽性与危害性较强。 其业务流程、出具的统筹单与商业保险单高度一致,极具迷惑性。风险提示频频,为何“高仿车险”之疾仍久治不愈?


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是主要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明确销售统筹保险这一行为的性质,确定监管主体等。 更重要的是,应直面问题背后的保险产品需求,以高质量的正规保险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投保需求。


(经济日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致敬“四有”丰碑,传递时代力量!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策划推出的系列人物海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入选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投票助力,让榜样力量薪火相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