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背靠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国际大都市,地理区位特殊。全市不设区县,市一级下设35个镇街、园区,管理着庞大的经济和人口,形成了组团式的发展格局。同时,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工业占比位居广东首位,外贸依存度位居全国前列,人口城镇化率高,国土开发强度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东莞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引领性,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空间规划体系,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一是探索总体规划“详规化”,以详细规划的深度编制镇级总体规划,并要求镇街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原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合理评估各类建设意图的可实施性。二是统筹编制专项规划。东莞实行专项规划编制清单管理制度,对纳入清单的专项规划,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的要求,报批前须通过自然资源部门的合规性审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针对详细规划未覆盖的地区,东莞以道路、市政等线性设施的规划管理为重点,探索将专项规划作为有关设施规划许可的依据。三是划定规划管理单元。东莞在镇级总体规划层面划定规划管理单元,明确3大类、7小类主导功能单元和差异化的管控规则,作为协同治理平台,统筹城市更新、成片开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实施,强化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效衔接。目前,东莞已初步划定城镇、产业、乡村、生态等7类、799个管理单元。四是改革详细规划编制。探索建立跨城镇开发边界地区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机制,提高详细规划全域覆盖水平。
东莞突出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总体布局。在划定“三区三线”过程中,全市突出农业、生态、城镇“三区”主导功能,针对耕地零散破碎问题,划定25.8万亩的耕地保护集聚区,推动耕地布局合理、质量提高。除了生态保护红线外,东莞还划定了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生态廊道),全市共划定1033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落实“占一补一”管理,确保生态空间的稳定性。同时,东莞不断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初步谋划了“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发展格局,即中心城区作为全市唯一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滨海湾、松山湖两个副中心,以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为主要职能,体现制造业立市的外向型城市特征;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3个“中心协同”片区和临深片区、水乡片区、东部片区3个“特色均衡”片区。在总体发展格局基础上,东莞改变过去全市“多点开花”造成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的问题,通过规划部署“双轴带动、绿链融城”战略,把目光聚焦在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鸿福路山水文化轴上,推动“黄金双轴十大片区”等建设,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标杆地区。
规划实施要引导项目选址和保障项目落地。东莞坚持“战略谋划—空间规划—项目筹划”的项目生成逻辑,构建“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具体项目”的项目生成机制,形成与“十四五”规划相统一的5年储备项目库,构建与年度建设用地指标计划、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等相协同的年度实施项目库,有效提高项目可实施性。
在项目审批上,东莞依据年度实施项目库,编制项目要素保障年度计划,提前安排好项目实施所需的农转用、林转用、建设用地指标等全要素保障工作。在项目监管上,全市构建了项目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项目的“入口”依据,规划许可和土地供应合同作为项目土地利用的依据,土地变更调查作为项目实施成效的“出口”验收依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实现对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成效的监督反馈。
东莞坚持以数字化手段支撑规划实施,创新打造“一网一库一平台一系统”。
“一网”指的是自然资源基础信息服务的运行环境,即通过建立自然资源政务云专区,推动业务专网整合和迁移上云,为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建设提供网络安全、协同保障支撑。“一库”指的是自然资源三维时空数据库,即将土地、海洋、林业、规划、矿产等自然资源全要素进行系统集成,并与全市政务系统共享,为自然资源业务管理和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更直观、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一平台”指的是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已与自然资源部、广东省主节点和镇级分节点进行了互联互通,实现了基础信息跨部门共享、业务协同,为自然资源各项业务提供数据支撑、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一系统”指的是统筹和整合自然资源全过程业务一体化系统,结合东莞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已形成包括规划编制、辅助审查、实施应用、监测评估在内的七大功能板块,为自然资源各项业务审批等应用提供智能辅助服务。
作为在全国率先进入存量发展时代的城市之一,东莞已经在城市更新上探索了10余年,正以城中村改造牵引城市有机更新各项工作,着力打造有活力、有温度、有传承的人民城市。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东莞探索实施土地整合、土地置换等方式促进区域统筹和成片开发,改变过去只追求单个项目规划建设“自平衡”的做法,转向从城市整体利益平衡出发谋划实施项目,科学布局科研、产业、居住、商业、生态用地。为此,全市搭建起“大中小圈”城中村改造梯度体系。其中,“大圈”是未来15年城中村管控的基本底盘,“中圈”是近5年城中村改造集聚空间,“小圈”则是2024年推进的10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单元,形成滚动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生动格局。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制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业用地零散,全市大小镇村工业园超过2000个,面积小于75亩的地块占比超90%,且多为简易铁皮厂房,难以承载新动能、招引大项目。为此,东莞坚持“拆治兴”并举,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功能,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复合、产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力争5年整备10万亩土地,形成1.5亿平方米高品质厂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载体。
同时,东莞坚持平衡好更新改造与保护开发之间的关系。东莞建城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建筑。因此,在开展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东莞注重根据历史文脉、建筑原貌、村风民俗等特点,通过科学规划推动渐进式的“微改造”更新,适当融合文旅、商业等业态,重塑历史建筑功能、激发旧城活力。比如,近期重点推进的“东莞记忆”老城活化项目,采用政府投资、企业“代建+运营”的模式,以可园、容庚故居、迎恩门城楼等文保单位为重点,最大限度保留莞城的老字号、特色店铺以及代表东莞本土文化特色的产业,真正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