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失眠困扰。
前不久和一位热心的妹妹在老苏州聊天,她说自己醒得早,睡不好。
东哥说,那就和“睡不着”讲和,眼睛眯着,躺在那里休息一会儿也好。
我也总结起自己多年来睡眠浅、容易醒的三个应对办法:
首先,确实不能抵触失眠,越急越想睡着,越想睡着越睡不着。你只有顺着它,或者干脆不让它睡,撑不了多久反而睡着了。
她年轻有为的先生补充道,睡不着也不要勉强嘛,靠在那里看一会儿书,忘了睡觉那点破事,说不定慢慢就睡着了。
她偷偷告诉我,她先生头没到枕头就打呼噜了。嘿嘿,她远远看着爱人掩口而笑。
第二,身体任何部位不放松、不舒服也不容易入眠,除了患病外,大多时候我们可以向猫咪学习,你瞧她,随时随地浑身没一处不放松,没一处不舒坦。
第三,转移目标,做一件不那么喜欢的事,单调的,乏味的,枯燥的那种,比如开会听那些长篇大论,那些正确的废话,或者数数字,数乏了,注意力不集中了,也容易入睡。这一点与心理学催眠术类似;另外,普拉提修复盆底肌的双腿根虚拟夹碎核桃法,睡前练练费点气力,也容易入眠。
大家一致同意人在精疲力竭的时候相对容易入睡。所以失眠的人缺运动,或者说累得还不够。
总而言之,你如果太在意失眠,失眠就来折磨你;你不在意它,做点别的不起眼的事忘了它,它也会慢慢离开你:失眠在,你不在;你在,失眠不在。
一个怕死的人,有好友劝他:
死在,你不在;你在,死不在。你还怕它做啥?
连死都不可怕,失眠又算个啥?
由睡眠浅想到了轻度抑郁。
研究发现:情绪低落、寡言少语、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浅而少、四肢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有这些表现的人大体患有轻度抑郁。
稍稍了解下,发现不少人和我一样,不一定是抑郁,但有过抑郁症状,至少是轻度的。
有三年时间我占了以上表现中的一大半,一想到严重的会跳楼,跳下去面目全非……就不寒而栗,于是读老庄读心理学,了解症状,打算自我疗愈或防范。
先解决生理问题。如失眠(也有人认为它是心理问题)。
我除了上面提到的办法外,每天还练八段锦、普拉提(限于基本动作)、与开合跳(每天两三次每次120下)。加上晚上暴走半小时,合起来每天大概1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一个月下来,睡眠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哪怕半夜醒来两三次,也能慢慢回归梦里。
再解决心理问题。
乔伊斯·麦独孤说过,精神现实始终是围绕着没有和差异这两极而建立的;
……人类始终不得不对不许做和做不到的事情让步。
我们内在生活大半是在和自己的欲望交锋,在平衡自身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关系。
这里需要做到:
一,认识自我。
多了解一点人的个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我主要是通过读老庄,明白人的局限,诸多不许做和做不到,读《论语》,清楚了哪些可以做和做得到,久而久之,内心沉潜,慢慢变得平和、安宁,拥有相对稳定的情绪。
二,提振情绪。
如果觉得平静度日难免单调,那除了浪漫的爱情,纯真的友谊,还可以亲近自然,欣赏艺术,青山碧水和伟大的艺术有时能够消除观赏者和被观赏者之间的界限,让人达到忘我的境界,产生回归自然母体般的快乐。“我满怀喜悦地融合于大众,品味着随自我的丧失而产生的极度快乐。”
三,学会转念。
影响我们心态的往往是我们的固有的信念,通过引导信念来把握心态是个不错的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情绪的ABC理论认为,个体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信念,即错误看法直接导致消极情绪。
非理性信念有3个特征,把希望事物怎么样当成一定会怎么样的“绝对化”,把事物某些、有时会的当成总是会的“以偏概全化”,把稍稍不好的情况理解成世界末日来临的“灾难化”。
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在其中所产生的认识观念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叫“认知疗法”,用它来管理情绪,表达情绪,可以做情绪的主人,理性的人。
之前那位妹妹因为班里学生要参加某个比赛,她不一定希望取得好成绩,但唯恐出现什么闪失,所以白天焦虑,晚上失眠,延续了好几天。大凡认真的人都如此,追求完美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