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功夫财经
中国财经新媒体第一平台,集结了时寒冰、李大霄、马光远、王福重、胡润、琢磨先生、肖锋等各路大侠,每早呈上最精辟的财经事件解读。更多精彩前往优酷搜索“功夫财经”,新浪微博关注@功夫财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蚂蚁集团,重要人事变动! ·  21 小时前  
财经杂志  ·  十年间A股市值增长倍数十强公司 ·  昨天  
洪灝的宏观策略  ·  2025年伊始,市场开始疯狂地囤积黄金和白银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功夫财经

关于国家工信部突然官宣的“国产光刻机”,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

功夫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09-27 06: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国产光刻机的发展历程,从使用DUV光刻技术到追求更先进的EUV光刻技术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进展。文章提到了制造7nm芯片所需的各项技术和经济因素,包括光刻胶、波长、多重曝光等。同时,也指出了国产光刻机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产光刻机正在逐步发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从使用DUV光刻技术到追求EUV光刻技术,需要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如光源、反射镜、工作环境等。目前国产光刻机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进。

关键观点2: 制造7nm芯片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和经济因素配合。

除了光刻技术,还需要考虑芯片制造的其他环节,如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的配合。同时,制造7nm芯片也需要更高的成本和技术门槛。

关键观点3: 国产光刻机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

科技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投入和创新。虽然目前国产光刻机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就有可能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正文



前段时间,突然听到有很多人在问:

中国自己的7nm光刻机,是不是真的造出来了?

起因,是9月9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一个通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版)》。

有人发现,《目录》里有2行,不对劲。很不对劲。

看图。

这两行,是什么意思?是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就突然静悄悄地官宣了中国自己的新光刻机吗?

下面那款光刻机的介绍里,怎么还有一个“≤8nm”?天哪,那不就是突破了卡脖子的“7nm”?

很快,有人说:太好了。轻舟已过万重山,实锤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7nm光刻机,可以造出自己的7nm芯片,不怕再被卡脖子了。

可是,还有人说:别激动。只是误会。那个“8nm”不是重点,它上面那个“65nm”才是。国产芯片还只在65nm的水平,努努力最多也就能够到28nm,离7nm还远得很。

两种声音,两种节奏。

不知道,你听完是什么感觉?

“造出7nm芯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做到这件事,真的很了不起吗?国家工信部《目录》里的那寥寥几个字,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芯片上的脖子,还卡着吗?

我的感觉是,或许,可以先晚点再“感觉”。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造芯片这件事,太陌生了。

比如,随便看一句新闻:

“此次官宣的国产光刻机,是一个套刻≤8nm,分辨率65nm,干式,波长193nm,DUV光刻机。”

句子不算长,没有一个生僻字。但,如果不是对这行有了解的专业人士,有多少人能看懂?又能看懂多少个词?

或许,要真的对这件事有概念,不被轻易带节奏,至少得先了解10件事。

先从,1年前刷屏的那件开始。

01

一声惊雷

一年前的8月29日,华为Mate60 Pro手机,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突然开售。

紧接着,那几天从各大热搜榜,到我的朋友圈,都被一个词刷屏了:7nm芯片。

很多第一批抢购到这款手机的人,无论国内国外,都在不约而同地做一件事:拆。

把手机里的那块麒麟9000S芯片拆出来,跑分,验性能,看做到了什么水平。

结论是:这可能真的是7nm芯片。

一声惊雷。

很多人都在感慨:“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什么这么说?要做出一颗7nm芯片,到底有多难?真的很了不起吗?

刚好,那段时间我的直播间请来了《芯片战争》的作者,余盛老师。我也借此机会看了一些资料,请教了一些朋友。

了解了一圈后,我越来越有一种感觉:

要造出7nm芯片,真的需要越过万重山。

如果能越过,真的了不起。

这种了不起,真的值得你知道。

所以今天,我帮你梳理了一下。

资料有点硬核,我争取用普通话来和你说。

先说,那个让很多人起立惊呼的“7nm”。

02

7nm

首先一个最底层的问题:这个7nm,指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都在关心这个数字,很厉害吗?

这件事,还得从你说起。

你去买手机时,是不是要它性能强,要它续航长,还要它轻薄身材好?

这三个要求,传到芯片的世界里,就变成了三个“终极KPI”:

PPA。

Performance 性能 、Power 功耗 、Area 尺寸。

这个PPA落到制造芯片的厂商那里,又变成了一个“小目标”:

把更多的晶体管,塞进更小的芯片里。

主打一个既有更多干活儿的员工,能帮你做更多更大的项目,又少耗你的电,少占你的地。

可是,员工太多,塞不下怎么办?

解决方案很过分:让员工减肥。

晶体管的构造里,有一道“沟”,很有点减肥的空间。

所以,注意,最开始聊芯片,说“你这是28nm芯片”,“我这是14nm芯片”时,28nm, 14nm,指的并不是芯片的大小,不是晶体管的大小,也不是晶体管和晶体管之间的距离,而是晶体管里的这个“沟道宽度”。

但是后来,聊着聊着,卷起来了。28nm,14nm,7nm……

卷到“7nm芯片”时,“沟道宽度”是不是真的减到了7nm,已经不是重点,各有说法了,但本质没变:

更小的纳米制程,就意味着更好的PPA,可以在更小的“办公室”里,塞下更多“员工”。

塞多少算够?

做出14nm芯片,意味着要在每1平方毫米里,塞下3千多万个晶体管。

做出7nm芯片,则意味着要在每1平方毫米里,塞下近1亿个晶体管。

翻倍的能干。但也,翻倍的艰难。

而这,仅仅只是“过万重山”的一个开始。

因为,光塞得下还不够,你怎么才能在指甲盖那么点地方,把这成万上亿的员工,安排得明明白白?

03

光刻

没错,就是靠那个听上去就很贵的办法:光刻。

靠光,怎么刻?

这事,说复杂,可以很复杂。一台光刻设备,十万多个零件,价格动辄上亿美金还不包邮,算下来比一台波音737还贵。就只为能干成这件事。

但说简单,也很简单。你看过电影吗?

传统的胶片电影放映时,会先打出一束光,让光线穿过一个像放大镜一样的镜头,再穿过一层电影胶片,就能把胶片上的图案,投射到银幕上。

光刻也类似。也是打出一束光,穿过一组掩膜版,再穿过一层透镜系统,就能把掩膜版上刻着的电路图,投射到制作芯片的衬底,也就是晶圆片上。

区别只在于,放电影,是用“放大镜”,把小图投成大图。光刻,则是用“缩小镜”,把大图投成小图。

用光的投射做杠杆,真聪明。

可是,到这一步,也只是清楚地描好了边,知道接下来往哪儿下手。

但,怎么下手?

一张7nm芯片的电路图,要把几十上百亿个晶体管和其它电子元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并且,从晶体管,到连接晶体管的导线,都精细到了纳米级,比你家菜刀的刀刃还要细上10万倍。

有行业里的人曾形容:这就相当于要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刻出整个上海。而且不能刻漏一间房,不能刻歪一条路。

太疯狂了。这要怎么刻?怎么刻,才能 “快、准、稳”地刻出这种电路图的沟沟壑壑?靠激光吗?

一开始,也不是没人试过。

可是,激光直写,纳米压印……一个个方法试下来,有的很贵,有的很慢,还有的很容易报废,很难商业化,谁这么刻谁亏钱。

直到,有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方法:

曲线救国。用光刻胶。

04

光刻胶

什么是光刻胶?

光刻胶,是一个对光挺敏感的东西。

一旦被特定波长的光照到,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本来很硬气的,一照就怂了,变得能很轻易就被化学溶剂洗掉。

拿捏住这一点,光刻就有了全新的解题姿势:

不靠一笔一笔地物理雕刻,而靠一层一层地化学腐蚀。

涉及的工艺虽然很多,但思路大体上和“把大象关进冰箱”也差不多,主要就四步:

第一步,涂胶。往芯片的原材料,也就是晶圆片上,均匀地涂上一层光刻胶。

第二步,打光。让特定的光束,透过画了电路图的掩膜版。

有线条遮着的地方,光透不过去,光刻胶还是本来的脾气。

没线条遮着的地方,光透过去了,和光刻胶一照面,光刻胶就变成了另一种脾气。

第三步,洗胶。把两种脾气的光刻胶所覆盖的晶圆片,放进特定的化学溶液里。

那些脾气相对更软的光刻胶,会被溶解,电路图,也就在光刻胶层显示出来了。

第四步:蚀刻。把晶圆片放进腐蚀液里。

光刻胶依然没被溶解的地方,相当于覆盖了一层保护膜,而光刻胶被溶解了的地方,会直接接触到腐蚀液,被“快、准、狠”地蚀刻出与电路图相对应的沟沟壑壑。

光、掩版、光刻胶、晶圆片,再加上各种化学溶液。

原以为难于上青天的物理题,突然就变成了一道平平无奇的化学题,被攻克了。

这,就是现在主流的光刻方式:

先像放电影一样,把电路图投影到衬底上;

再像洗照片一样,把电路图蚀刻到芯片上。

这样看上去,光刻也不算难啊。

看上去不。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难点,光的波长。

05

波长

要刻出纳米级精细的电路图,至少,你手里的刀,也得足够精细吧。

怎样获得一把更精细的刀?

当你的刀是不锈钢做的时,你只要把刀刃磨锋利就行。

但当你的刀是一束光,你什么也磨不了时,怎么办?

从刀的材料源头解决:波长越短的光,天生刀刃越锋利。

因为波长越短的光,衍射的扩散角度越小,换句话说,就是越会乖乖走直线,不糊不乱跑,你指哪儿它打哪儿。

那还不简单,打开光谱图,直接找波长最短的那种光,用起来不就行了。

光谱图(图片来源:www.asml.com/en)

不简单。因为,短波长的光,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你有没有能力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稳定而持续地发出它?你的光刻胶和它来不来反应?你的其它工艺流程能不能和它兼容?

都是难题。都得摸索。

摸索到今天,能让人效率稳定、成本可控地拿起的“光刀”,主要有2把:

DUV和EUV。

DUV,是一种光的名字:Deep Ultra-Violet(深紫外光)。波长可以短到193nm。

很多人认为,用这把“光刀”的光刻设备,基本只能刻出20nm以上制程的芯片。

EUV,也是一种光的名字:Extreme Ultra-violet(极紫外光)。看名字就知道,这种光卷得更狠,波长可以短到只有13.5nm。

谁拥有了这把刀,谁就有机会再往前一步,刻出7nm,甚至,5nm,3nm这样更先进的芯片。

太好了。那找短光波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要制作7nm芯片,就去用EUV啊。

技术问题是解决了。但其他问题来了。

有人卡脖子。

06

卡脖子

目前,世界上能生产出EUV光刻设备的公司,只有一家:荷兰的ASML。

2018年,中国的中芯国际,拿出了相当于它全年利润的1.2亿欧元,向ASML订购了中国第一台EUV光刻设备。

一笔大单。

ASML也很高兴,连出口许可证,都准备好了。

但是,美国发声了。声称EUV光刻设备中有20%的美国零件,想要出口必须征求他们的同意。而他们不同意。

一纸禁令。

怎么办?用不了可以刻7nm芯片的EUV,就造不出7nm芯片了吗?

能不能,用只能刻20nm以上芯片的DUV试试?

有希望。

有两个技术,可以带来希望:浸没式光刻,多重曝光。

07

浸没式光刻

什么是浸没式光刻?

很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泡到水里刻。

已知:你那把“光刀”的波长,越短越好。

又已知:DUV的光波,最短只能短到193nm。

一个刻出更先进芯片的思路,就出现了:能不能把DUV的波长,变得更短?

能,加水。

在晶圆表面和透镜之间,加上一层超纯水,纯净到不含矿物质、颗粒、细菌、微生物等任何杂质,只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超纯水。

然后,让光在水中发生折射。

193nm的深紫外光,在水中的折射率为1.44,波长可以进一步缩短到134nm。

“刀刃”,就这样变得更锋利了。

太聪明了。

这个方法,把DUV光刻设备,从“在空气里刻”的干式时代,直接带进了“在水里刻”的浸没式时代。

但是,还不够。

靠这个方法迭代 “刀刃”,你有可能在你班里提提名次,把制造水平从28nm制程提升到22nm制程,但要一口气考上清华,搞定7nm制程,还是很难。

怎么办?

还可以再加上,另一个办法:多重曝光。

08

多重曝光

什么是多重曝光?

也很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多刻几次。

举个例子,梳头。

提问:怎么才能把所有头发都梳到,梳得根根分明?

多梳几下。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高效一点,梳一次就全部梳到位?

难,但也不是不能有。可以去义乌。找老板定制新梳子。

一颗头,有十几万根头发。要一次全部梳到位,那就造个至少也有十几万根梳齿的梳子。

可如果义乌的老板听完,说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也不能卖你呢?

那就先不追求什么高效不高效了。还是多梳几下,先保证能全部梳到位就好。

多重曝光,也是这样。

如果一张“上海地图”的线条间隔,太过细密,太难“刻”,那就多刻几次。

把它拆分成线条间隔更疏朗的三个“图层”,再做成三张“掩膜版”,一张一张“刻”。最后,不也能套叠成一整张完整的“上海地图”?

头发,可以一遍一遍梳。电路图,也可以一层一层刻。

所谓的LELE工艺,LFLE工艺,SAPD工艺,本质上都是多重曝光,多刻几次的办法。

聪明。那要7nm芯片,多曝光几次不就能搞定了?

理论上能。但实际上,这个办法有极限。

首先,人家用一张掩膜版,曝光一次。你用三张掩膜版,曝光三次。谁在成本和效率上更有竞争力?

其次,要把全头梳到位,至少得梳一次,动一下手,把梳子对准到另一个位置梳吧? 

可是,一次一次梳时,怎么保证每次换新位置时,都100%对得准?

一层一层地“刻”时,又怎么保证最后几张套叠在一起时,能100%完全吻合?

保证不了。总会有误差。

这个误差值,就是“套刻”。

这次《目录》里被很多人划重点的那个“≤8nm”,对应的,就是套刻的值。

成本,效率,良率。

芯片的制造,不止是一道技术题,还是一道经济题。除了“能不能做”,还要兼顾“值不值得”。

用DUV光刻设备通过多重曝光制造7nm芯片,或许可以帮忙够到高一点的地方,但也有代价和天花板。

所以今天,很多资料都认为,综合考虑下来,就算加上浸没式光刻和多重曝光,造7nm芯片也几乎是DUV光刻设备的天花板了。

要继续往前,制造7nm芯片,乃至更先进的 5nm芯片,3nm芯片,还得靠EUV光刻设备。

太难了。要么买不到,要么划不来。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走“自强不息”的路线,靠自己造出一台EUV光刻机?

嗯,你很有勇气。

09

EUV光刻机

造出一台EUV光刻机,有多难?

一个朋友给我的回答是:

如果说“用DUV光刻机造出7nm芯片”的难度系数是“过万重山”,那么“造出一台EUV光刻机”的难度系数,就是“过万重珠穆朗玛峰”。

光刻机

为什么?EUV光刻机和DUV光刻机,一个字母之差,能有多大区别?

不都是发个光,投个影,再刻点沟沟壑壑吗,还能有多难?

这么说,也没错。那我们就照着这几个关节,一关一关说。

第一关:“发个光”,能有多难?

DUV的光源,还只是准分子激光,和治疗近视的激光手术用的光差不多。

但是,EUV的光源,却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光。

不存在?那怎么发?

现有的做法,是靠“殴打”一种金属:锡,把人家打到发光。

这个不简单但很粗暴的过程,大概分三步:

第一步,从半空中滴下来一颗液体的锡珠。

锡珠要小。小到直径只有20微米,和你的1个细胞差不多大。

第二步,用一束高能激光,不断轰击滴下来的锡珠。

动作要快。同一个锡珠至少轰击两次,第一次打扁,第二次汽化。

打得它原子电离,发出很气愤的辐射,发出你想要的那束光。

第三步,持续轰击,持续发光。

手不能停。要保持每秒钟至少连续轰击50000次,才能保证它一直崩溃,一直电离,你一直有光,刻得很稳。

这些,你有能力做到吗?能做到的话,你就可以进入下一关了。

第二关:“投个影”,有什么了不起?

波长越短的光,有一个不靠谱的特点:很容易被吸收,还没投到光刻胶那里开始干活,就已经散得差不多了。

怎么办?得靠“镜子”。

目前的EUV光刻机里,设了很多“镜子”,也就是聚焦反射器,来确保EUV的光,能更少被半路吸收,更安全地到达光刻胶。

这些“镜子”需要多平整呢?

用技术的话来说:面形精度峰谷值0.12纳米,表面粗糙度20皮米。

翻译成普通话来说:如果把这面“镜子”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它上面只允许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凸起。

怪不得有人感慨说,这种“镜子”,可能是宇宙中最光滑的人造物体了。

现在,就算你能造出这种镜子,光刻也才刚刚开始。

第三关:“刻出沟沟壑壑”,又要越过几重山?

怎么才能在这么极端的精度下,刻出相应的沟沟壑壑?

除了一把极端锋利的刀,你还需要有一个极端稳定的工作环境。

以ASML公司的无尘室为例,内部的空气,需要比外部干净1万倍。

要做到这一点,你至少需要一套每小时能净化30万立方米的空气的通风设备。

除了空气,工作环境里用的水、光……都需要超洁净,需要特别处理。

光刻机原理示意

“发个地球上不存在的光”。

“用人类最光滑的镜子投个影”。

“在连空气都要干净1万倍的环境里刻点沟沟壑壑”。

这,就是要造出一台和别人现在用的差不多的EUV光刻机,至少要爬的几座山峰。

天哪。深吸一口气。

但,还是忍不住想看看,我们今天,爬到哪儿了?

10

未来

还记得,最开始那行介绍吗?

现在,再看一遍,你是什么感觉?

“此次官宣的国产光刻机,是一个套刻≤8nm,分辨率65nm,干式,波长193nm,DUV光刻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