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
精选推送国内外最前沿的金融学论文。服务学术研究、投融资实务和政策决策,推动国内金融学研究快速与国际接轨。关注人数超过6万。本号由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徐龙炳、陆蓉带领的“上财金融创新团队”负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

【顶级期刊目录】《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目录摘要

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  · 公众号  ·  · 2023-02-21 21:00

正文

  • 这是“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第 1265 篇推送

  • 编辑:刘思嘉 审核:闵思凯

  • 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转编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研究


目录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

  • 绿色优先战略下的增长路径探索与治理实践

  • 新能源企业增值税政策的规模效应与创新效应

  • 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本化与福利分化效应

  • 地方政府纾困政策效应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 机会公平视角的共同富裕研究——来自低收入群体的经验证据

  • 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与初育年龄

  • 社保征收体制改革、社保费率调整与社保基金收入: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 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的路径——来自十大重点领域的证据

  • 地缘经济因素的贸易效应——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

  • 数字化转型与线上线下动态竞争:消费者信息的视角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处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所有制关系改革、分配关系改革、交换关系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余 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

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的内涵、外延、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性质、特征、运动规律或者行为规律、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发挥的途径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①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摘要

按“碳达峰”和“碳中和”的3060计划目标,中国绿色转型就是在强调绿色优先、增长为根本的前提下探索出中国绿色优先战略下的最优增长路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绿色转型除了绿色底色外更嵌含增长目标,如何在绿色发展战略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降低绿色转型摩擦成本,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在DICE模型框架下使用中国最新数据对“双碳”约束下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2030年碳达峰前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清洁发展目标,而2030年后无法同步实现经济增长与清洁发展目标,说明绿色转型后半场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较高,导致绿色发展阻滞和总量福利下降。然后,本文基于中国转型实践的经验事实,从结构化视角下使用两部门绿色增长框架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通过绿色产业发展进行“正资本”投资与碳减排的“负资本”投资进行对冲,形成一个正资本推动增长的新路径并逐步替代碳排放产业转型的叠加增长路径,才能平稳顺利实现绿色转型目标。文章最后对中国绿色发展和转型的治理实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目前而言中国特色的数量激励政策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但长期看价格激励仍然有效,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碳排放定价机制任重道远。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孙传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占妍泓(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


摘要

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与核心技术攻关,不仅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以增值税优惠政策为例,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证模型探讨了新能源税收激励、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政策激励下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解剖析。研究有三点重要发现:第一,增值税激励有助于促进新能源企业规模扩张,但未能同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结果是受惠新能源企业的产能规模在政策实施之后明显提升,但专利数量却有所下降。第二,增值税激励一方面通过对产出规模的正向激励,间接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即产出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抬升研发的相对成本,造成规模扩张对技术创新的替代,即替代效应,且替代效应的作用更强。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新能源企业拥有较强的内部创新基础与较好的外部创新环境时,销售端增值税激励对新能源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均较弱。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注重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优化方向,既要着力于产业规模化发展,更要落点到关键技术创新;充分重视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通过政策的精准调控不断增强规模扩张的正向影响并削弱其对技术创新的负向替代;为新能源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空间,促进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马光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孟源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

转移支付不仅增加地区公共品,直接提升地区居民总体福利,还通过资本化效应对居民福利产生间接的分化影响,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惠及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人群,不利于缩小当地居民的收入与财产差距。本文构建理论模型论证了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及其福利分化影响,并且得出转移支付资本化效应的高低受到地区住房供给弹性和人口流动性的影响。本文基于市级层面数据,检验得到转移支付对地区房价的提升效应。同时发现,地区住房供给弹性越小,人口流动性越大,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越强,对居民福利的分化影响也就越大。本文的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应该同步加大住房供给,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减轻转移支付的资本化程度。同时,在区域导向的转移支付之外,完善以低收入人群为直接扶助对象的精准转移支付政策。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毛 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管星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

上市公司是市场主体的重要构成,其平稳发展是维系市场主体安全的重头戏,也是“保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本文使用2014—2019年上市公司季度数据,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助企纾困政策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该项政策是多个省份开展的旨在缓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纾困计划,借助建立纾困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得以实现。研究发现:上述纾困计划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变换核心变量或计量方法、改用年度数据等不影响结论稳健性;对于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纾困基金社会资本占比较高地区的上市公司以及盈利能力较强、行业竞争度较低、融资约束较强的上市公司,纾困计划的市场价值提升作用更明显,反映了纾困计划“救急”的原则以及纾困计划需要依托市场环境发挥作用。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纾困计划通过弱化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和提高投资效率发挥市场价值提升效应,实施纾困计划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金净占用和关联交易受到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下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相关省份实施的纾困计划是地方政府履行财政的市场稳定职能的一次有益实践,为深刻理解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内在联系,助力地方政府科学推进助企纾困政策、高质高效落实“保市场主体”提供了参考。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史新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李 实(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陈天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方师乐(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机会不平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利用CHIP 2018年的最新数据,通过引入机会不平等的分析框架并加以拓展,从学理上对机会的缺失如何影响低收入群体收入跃升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个体是否陷入低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出生即很难改变的机会因素。基于参数估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本文测算发现与个体低收入状态相关的机会不平等系数为0.310(参数估计结果)至0.336(机器学习结果),这意味着超过30%的低收入状态与机会因素差异有关。本文的渠道分析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传导机制,发现机会因素会通过影响个体教育和就业选择来影响低收入陷阱的发生。本文为如何从机会公平的视角认识共同富裕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付 裕(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刘 丰(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

在当前低生育率与老龄化叠加的人口新形势下,提高育龄女性多孩生育意愿对于改善人口结构性矛盾,充分释放生育政策效果至关重要。就多数中国家庭而言,生育一孩是基本需求,而多孩生育意愿则会基于一孩生育经历进行决策。初育年龄作为一孩生育终点和多孩生育起点,势必会对多孩生育意愿产生影响。为此,本文构建含有生育政策(数量和时机)和初育年龄的离散生命周期模型,深入分析初育年龄与多孩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生育政策调整、生育机会成本和养老偏好对关系变化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发现,意愿生育水平与初育年龄间呈先降后增的U型关系。放松生育数量限制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女性受宽松政策影响的育龄期长度增加有助于提高多孩生育意愿。此外,初育年龄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在低生育机会成本和偏好社会养老的女性中更为突出。高生育机会成本以及偏好社会养老保障会对多孩生育意愿产生“挤出”效应。故本文认为应针对不同初育年龄女性提供系统化、差异化的生育配套政策,以期通过提高各类女性多孩生育意愿来缓解内生性低生育率压力。本文结论为建立生育支持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参考。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徐 舒(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王 茹(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王 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摘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面临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与改善社保基金收支平衡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诉求。本文的研究表明社保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协同可以有效破解上述矛盾。文章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有效区别了社保法定缴费率变动、社保缴费基数下限调整、社保征管强度提升三种政策手段对社保基金收入的差异化影响。该理论框架将企业行为对一系列社保政策改革的反应弹性,组合成推断不同政策手段对社保基金收入影响的充分统计量。实证估计显示:虽然法定缴费率的降低使社保基金收入减少,但缴费基数下限的下调却能在给企业减负的同时带来社保基金收入的增加。同时,征管强度提升可以有效夯实社保费基。根据模型推断,2011年实行的《社会保险法》与2019年实施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协同作用,在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的同时,带来了社保基金收入的增长及社会福利的改善。研究证明了社保制度改革应当坚持“降费率、严征管、实费基”的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协同来实现制度设计的优化。


《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

郑世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

张果果(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摘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中国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本文以制造强国规划十大重点领域为自然实验考察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研发强度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强度和专利产出,并对相近产业链企业研发行为产生溢出效应。影响路径分析表明,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不仅加大了对重点领域企业的减税力度,还提高了重点领域企业的信贷融资和市场竞争程度。本文的拓展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企业创新影响并不显著,也难以提升有助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基础研究水平。本文研究对于中国实现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迈向制造强国具有一定政策含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