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涉芯片厂,DeepSeek迎来好消息 ·  昨天  
新北方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又有A股误导投资者?监管连续出手 ·  3 天前  
新北方  ·  超78亿,哪吒!沈阳动漫贡献神级画面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降费!降费!又有巨头出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小助手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你怎么看

科研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4-03-23 21:35

正文

本文来源:知乎著名答主 白如冰 作者:白如冰

前段时间,有多位学者9省调研试图重新全景式呈现县城教育之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大,县中没落鲜能培养清北学生,城市里激烈的教育内卷蔓延至县城……

本文主文的作者出身于农村、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现身说法,说明了地域、家庭等出身差异,如何产生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以及如何扩大了这种差距。作者观点在“知乎”上刊发后,获得超万人点赞,讨论与思考。特此转发,供诸位参考。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 白如冰

最近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考入清北的北京学生和那些外省学霸们相比,水平到底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图源:Pixabay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 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 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图源:pexels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 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 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 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 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 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图源:pexels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 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图源:pexels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