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左右,一批围绕生鲜创业的电商平台出现了,他们希望人们像购买服饰、日用品一般在网上购买水果蔬菜。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虽然有些生鲜电商出现在了“死亡名单”上,但不可否认,他们逐步培养起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生鲜的习惯,也将一些过去只能在精品超市购买到的例如智利车厘子、波士顿龙虾等“新奇特”商品,采用与供应端源头合作直采的方式,使得这些商品不再“高高在上”,而逐渐“亲民”起来。
天天果园就是第一批出现在生鲜赛道里的创业公司。据黄晶回忆,车厘子刚在中国出现时,因为其高昂的价格并没有特别受到消费者待见,甚至连中间的贸易商也对此新品类也不看好。
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天天果园邀请当时刚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为车厘子线上活动站台,黄晶将其称之为“标志性事件”。当时,天天果园联合美国西北樱桃协会,在线上开启预售活动,并采用199元/4斤的低价策略,在一周内销售了168吨樱桃,相当于当时一个中型超市5年的销量。很快,该活动也引来了沃尔玛、天猫商城等其他平台的跟随,彻底打开了进口车厘子在中国的知名度。
但黄晶也坦诚,在当时生鲜大战的情况下, 对消费者做的更多的属于“价格引导”,也就是所谓的“贴钱教育市场的模式”。
生鲜向来是兵家你争我夺之地。2015年之后,以每日优鲜前置仓和盒马鲜生前置店为代表的两种销售生鲜的明星模式用更为丰富的SKU覆盖到更多年轻消费者。他们凭借销售体量的优势,直接从供应端拿货,节省了过去从源头到终端层层分销的加价体系,也将车厘子的终端零售价格下降到过去的一半左右。
除价格优势外,生鲜电商也在线上线下给予智利车厘子更多的曝光资源,并且在对商品标准化的过程中,打破消费者对车厘子的笼统印象,使他们聚焦于按照果径大小来划分不同等级,甚至对价格不再敏感,而是按需购买。
从去年11月开始,如果走进盒马鲜生的任何一家门店,都能看到智利车厘子被成堆摆放在入口处的黄金位置,门店内的电视屏幕上在循环播放关于智利车厘子的知识普及。盒马鲜生全球直采总监黄玲告诉金字招牌研究室,智利还成立了驻扎在中国的水果协会,今年拨款500万美金与中国的渠道商做联合推广。2018年12月,盒马鲜生就联合该协会在门店内举办了一场“智利周”活动,同时为门店宣传提供活动经费和试吃的支持。
从消费者端的反馈来看,这些推广策略的确在奏效。
张晶对车厘子的最早印象要追溯到2013年。当时,她与3个朋友拼单购买了两箱车厘子,“那时还分不出来等级,只知道买的是最大最新鲜的”,但这一次的购买经历给张晶之后购买“立了个标杆”。
生鲜电商还不够普及时,张晶习惯于每年春节前开着车到上海当地的批发市场挑选,“但只能凭借肉眼观察大小,记得第一次吃的车厘子,每一颗都是一元硬币那么大”,直到2017年冬季,盒马鲜生上线了智利车厘子并且按J来划分等级,她才意识到“自己第一次购买的就是‘JJJ级’的智利车厘子”,并且就算个头稍小的车厘子更便宜,但她认为,“对于一年只有一个季度才能吃的水果来说,要买就买最好的”。
但在这两个明星模式还没有下沉到的低线城市,天天果园的黄晶认为智利车厘子的走红主要归功于社区团购模式。你我您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这是从2018年6月开始在二线及以下市场爆发、以社区为半径销售生鲜和日杂的零售新模式。它的整条运营链路分为两端:电商平台负责产品上新、采购、仓储以及干线物流;线下的团长主要负责通过微信群做用户拉新和商品营销。消费者下单后在小区附近完成自提。
根据金字招牌研究室对社区团购微信群的长期观察发现,当平台刚有新鲜的车厘子到货时,团长就会在群内上传开箱视频、试吃视频、产地的视频资料包括市场价格比较等详细信息,用你我您的孙元波的话来形容,“直接告诉大家这个是什么,就是激发他们购买欲的最好营销方式”。
△ 重庆某社区团购微信群截图
一位来自安徽四线城市亳州的消费者也向我们证实,她5年前刚从老家的精品水果店中初次接触到车厘子,而“今年串门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厘子来招待亲戚”。虽然社区团购还没有覆盖到她的城市,但她早已经加入了好几个当地水果店的微信群,每当水果店有新鲜车厘子到货时,就会在群内和朋友圈里上传进货和现场试吃的视频,“看了就很想买,而且价格也比以前便宜。”
由于节省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和仓储费用,社区团购就能够释放出更多的价格操控空间,也适用于低线城市的价格敏感型用户。根据孙元波举例,就同等质量的“智利JJ级”车厘子,在社区团购平台的价格普遍比同城市的水果店低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