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粥的美好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和地域的特色和重要性。作者通过描述冬天早晨的热粥、砂锅粥的烹饪过程、老广生滚粥的特点、老火粥的制作以及粥在作者老家寓意家庭富足的传统,展现了粥的多样性和其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粥的温暖和重要性
冬天早晨的热粥能给人带来温暖和舒适感,抵挡寒冷。粥是穷苦人家生活的口粮,也寓意着日子可以长长久久过下去。对于在寒风中拼搏的人们而言,一碗好下肚的粥就像一种安慰。
关键观点2: 砂锅粥的制作和特点
砂锅粥需要耐心烹饪,讲究米粒开花又粒粒分明。烹饪过程中需适时搅拌,以防粘底。食材的加入和熬煮是制作砂锅粥的关键步骤。
关键观点3: 生滚粥和老火粥的区别和特点
生滚粥与砂锅粥在口感和制作过程上有区别。老火粥则是苏州人爱吃的,需在前夜备好原料,大火煮沸后小火慢熬。
关键观点4: 粥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粥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在不同地域和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老家,粥寓意家庭富足,与“足”同音。
正文
图|pexels-phong-vo ©
冬天的早晨,向外呼吸一口,冰冷的空气钻入鼻腔,凉到五脏六腑,浑身冷了起来,就很想来一碗热乎乎的粥。一团团米花被汤水包裹,脂稠玉浓喷薄着天然的米香,呼噜呼噜趁热喝下,热流从喉咙滑入了肚子,暖遍全身,只想大呼一声:冬天,值得了。真神奇,仿佛只要一碗热粥,就足以抵御岁月的冰冷,抵抗一整个世界的无情。路也在她的诗《玉米面粥》里说到:“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地煮。如果太粘稠了,就添水,太稀了,就加面粉。我端着碗勺筷子来回走动。”为以防粘底,煮砂锅粥的过程中,人没有办法完全离开厨房,适时搅拌,照顾到每一个角落的米粒。来来回回,等到米汤熬出来,米粒开花加入清理好的的虾,斩开的蟹,泡好的虾、干菇等。粒粒缠绕着食物,食物释放着鲜香,便可熄火。木心说:“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砂锅粥之需要耐心,每一个细细煮粥的人,都是一个温柔的人。砂锅粥讲究米粒开花又粒粒分明,老广的生滚粥则要煮到水米交融到看不出米花,类似于粥底汤。再在煮好的粥上,按照食客的要求,加入食材,如猪肉、鱼片、牛肉片、滑鸡,或者猪肝猪粉肠,猪肉丸。食材在一人份的小砂锅粥底上咕噜咕噜翻腾,生猛有力,最后撒入少许葱花。清雅的葱香,软绵的粥,清晨喝暖胃,宵夜喝暖心,抚慰每一个晚归的、下夜班的人。将材料和白粥倒在一起、慢熬至不分彼此,软糯旖旎的一锅,便是苏州人爱吃老火粥。但老火粥的原料需在前夜备好,水量一次加足。先是大火煮沸,待水开米翻时,拧至小火,慢慢煨熬。白的米粒在翻滚的米汤里渐渐舒展,直到米与水相互偎依、相互成全。喝下去,是那种热腾腾、软软烂烂的感觉,熨帖着肠胃,从舌尖到胃,仿佛被一只温柔的手抚过。对于爱粥人士来说,即使是纯白的米粥,也有难以阻挡的天然的清香。脂浓的粥汤如同白玉一般温润,一朵朵米花绽放其中,就像是一场朴素的欢腾。什么都不需要加的一碗白粥,恰好可以在餐前准备欢喜的小菜,如肉卷、榨菜丝、萝卜丁、清炒菜心,乃至一方腐乳,一口小菜,一口粥,简单却欢愉。在我的老家,粥与“足”同音。食粥食粥,是食得家庭富足之意。最早是因为粮食不够,而粥可使粮食“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食粥是穷苦人家生活的口粮。食得“足”,也寓意着日子可以长长久久过下去。粥在当下,就是一份情。不仅仅是缅怀旧时岁月,更是习惯使然而已无法改变。对于在寒风中拼搏的、踽踽独行的人们而言,不思饮食的时候,一碗好下肚的粥,就像一种安慰。
致亲爱的物道家人们,有读者反映最近看不到封面头图,因为平台规则调整了,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星标”《物道》公众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推送和精美封面哦!看图指示,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