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翼装飞行爱好者来说,这个夏天可谓是危机重重。
8月17日,意大利,翼装飞行爱好者UliEmanuele在一次跳伞中坠亡;
8月22日,法国,翼装飞行大师级玩家Alexander Polli在飞行过程中撞树身亡;
8月26日,瑞士,意大利极限运动玩家Armin Schmieder直播了自己的死亡。
最早的翼装飞行可以追溯到法国。
1912年2月4日,33岁的法国裁缝Franz Reichelt,为测试自家生产的降落伞,打算从埃菲尔铁塔来一发信仰之跃。
这么明目张胆的作死,铁塔的看守警卫肯定是不答应的。于是他骗警卫说,自己用的是假人啦。
其实跳之前他犹豫了许久。然后信仰之跃。后面的事情,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当时是冬天。冻硬的土地被他生生砸出一个大坑。
电影《极盗者》宣传海报
实际上,按照作死的程度轻重,大致可将人分为两类。
一类叫不作死不舒服斯基。他们有的会去悬崖高空跳伞。有的狂饮直至断片。有的胆子很肥,陌生人的车说上就上。
另一类,胆子则要小很多。连坐个过山车都怕怕。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作大死脑回路,或是胆小鬼基因?还是对冒险的渴望其实是源于小时候家长的360度无死角的看护?
极限运动、飙车、嗑药、花式作死——说白了其实是对未知风险的渴求。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猎奇”。换言之,追求的就是一个出乎意料带来的爽感。凡是好这一口的,通常情况下容易冲动,容易感到无聊。唯有新的(作死)经历,才能刺激到他们的大脑,释放快感。
老鼠也好,人类也罢,有这种倾向的,更容易产生磕药,酗酒行为。风险性和新鲜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关联的。一个新的刺激,往往会伴随着未知的风险。
说到这里,我们决定通过试验,好好研究一下幕后黑手:多巴胺。神经递质多巴胺化学名称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负责产生快感。
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位于中脑腹侧被盖区和黑质致密部。多巴胺分泌量的多少能够影响/操控人的行为、认知以及奖励系统。奖励系统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奖励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吃、啪啪啪、嗑药。
一项针对帕金森患者的研究显示,在一些服用刺激多巴胺受体药物治疗行动障碍的患者中,17%的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成瘾性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赌博,性瘾,购物狂,暴食症。
此外,这些病人更喜欢去冒险,更愿意尝试新的实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活跃的多巴胺系统会让人更愿意去冒险。
一项对于风险预测的研究也显示:
面对“赢”的可能性,多巴胺区域活跃度增加;
面对“输”的可能性,多巴胺区域活跃度降低。
无论升高还是降低,都会让人产生冒险冲动。翼装飞行也好,坐过山车也罢,要的就是一个“刺激/爽”。但是,翼装飞行的一个隐含风险是“真的会死”:
翼装飞行刺激指数100% 死亡指数>0% ;
过山车刺激指数100% 死亡指数≈0%。
多巴胺奖励机制
许多研究显示,特定多巴胺受体基因的携带者,更倾向于冒险&花式作大死。因为该基因变体对不确定的回馈来的更强,对未知带来的刺激反响更强烈。这种“硬件”上的构造,或许能够很好的解释,一部分人对极限运动的热爱。
另外,成长环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相较而言,青春期少男少女也更愿意去冒险。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大脑还处在发育中,且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冒险性行为的不一致性
在社交场合中,有些人会通过蹦极、酗酒,而不是去探奇,来化解来自同侪的压力、低落的情绪以及焦虑的感觉。所以说,倘若我们的胆量大小,真的是由基因控制,那么,为什么在对待风险的时候,行为会不一致?
比如,有些人一放假就去玩跳伞,但却会为这趟旅行去买保险。
但当真每个人心里都住一只小猪么
其实,对于风险不同的态度,取决于不同的奖惩机制。是为了获得奖励,还是为了规避风险。
举例说明。
因为倾向于规避风险,就不会去玩高空跳伞(会丢掉性命)。因为倾向于获得奖励,就会去买彩票,哪怕中大奖概率其实很低。因为倾向于规避更大的损失,而决定去冒险,冒险程度取决于损失的大小以及发生概率。
例如,为了规避一个未必真的会发生但是一旦发生结果不堪设想的风险——欠下大笔债务,躺在异国他乡的医院里动弹不得——我们会去买旅行保险。
同时,那些热衷于危险事物的人,冒险阈值也不尽相同。
嗑药一族,酗酒一族,暴食一族,在奖赏面前更愿意承担风险;凡事拣大的来就好。
嗑药一族隐藏动机是,高风险,高回报;“无论如何都要high得更高”;
酗酒一族和暴食一族的隐藏动机是,低风险,低回报;“每多吃&喝一口,就开心多一点,就爱这种小确幸。”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承担风险的意愿其实是可以人为操控的。
通过模仿多巴胺信号,强化先前冒险的负面结果,例如脚被电到的刺痛,或者没拿到食物肚子空空的饥饿感,老鼠承担风险的意愿会降低。
同样的,对于酗酒一族,将酗酒导致的不良后果和直接损失摆在他们眼前,或者去医院的夜间急诊室待一晚上,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们的行为。
陌生的环境,让人更容易去冒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外出度假时,有人会去玩一些惊险刺激的项目。
一项近期的研究中,科学家向志愿者展示了一系列人脸。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在观看这些脸的同时,让被试者在两个选项当中二选一。一个高风险,一个低风险。
对于和陌生面孔同时出现的问题,被试者多数给出了高风险的选择。
原因就是,看到陌生面孔时,人的多巴胺区域更为活跃,新鲜感会增加多巴胺分泌,强化冒险行为,以及对奖励的期待。
因此在相应的问题上,被试者更容易做出选择高风险选择。
无论如何,总之,被冒险吸引未必是坏事。
社会需要冒险家,去不断突破极限,突破边界,突破自我。
他们会在火星上安营扎寨,能从烈火中救出被困的人。
社会也需要乖乖一族,他们是规则制定者,规则遵守者。
他们的存在维持着社会正常运转。
编译:潇寒
参考: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anger-is-exciting-but-only-to-some-people-64680
"Chute mortelle d'un inventeur de un parachute". Le Temps (in French). February 5, 1912. p. 4.Retrieved July 12, 2013.
招聘
编辑、视觉设计、运营助理、实习生(编译)
地点:北京
联系:[email protected]
IEEE中国是DeepTech深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想要获得最新的科技资讯和会议信息,敬请关注IEEE中国。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唯一版权合作方,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及翻译。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