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
为了更好地给大家提供服务,我们新注册了“晓博课堂(xbschool)”的服务号。这个号主要想实现两大功能:
第一,通过跟“小鹅通”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开设“知识店铺”,把刘晓博最精华的投资理念、投资心得及时传授给大家,方式是语音课。
第二,防止失联。建议所有关注了“刘晓博”、“天天说钱”系列公众号的读者,都关注“晓博课堂”这个服务号。这个号不会轻易发稿,但当“微信号失联”的时候,会在这里召集大家,告诉大家新号。
长按下面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晓博课堂”服务号:
关注或者进入“晓博课堂”服务号,可以看到如下的窗口,
点击左下角的“课堂入口”,就可以获取“刘晓博的金融地产课程(语音版,无文字)”,费用相当优惠。
目前,已经有两个课程等着大家了,
分别是分析的广东省和浙江省的人口、经济增长新趋势,以及购房需要小心的陷阱,不能碰的区域等。
今天正文:
今天(
9
月
7
日),房地产领域最大的新闻是:在南京土地拍卖中,住宅用地的地价出现了超过30%的巨大跌幅!
据报道,在南京城南铁心桥区域的
G41
地块拍卖中,龙湖地产最终胜出,拍出的楼面地价为
13993
元
/
平方米,没有达到竞自持条件。
上图:两块土地的位置。
在这个区域,
2017
年中海地产拿地的楼面地价曾达到
17956
元
/
平方米;而距离
G41
稍远的“上海大名城
G45
地块”,曾创出过每平米
2.9
万元的楼面地价。
在另一块位于南京江北雨山路的“江浦
G43
”地块拍卖中,招商地产胜出,成交楼面地价
14123
元
/
平方米。该地块对面是最近开盘的保利云禧项目,
2016
年
3
月拍卖时的地价为
2.2
万元
/
平方米!
由此可见,上述两块地成交的“楼面地价”,都大幅低于同一区域此前的地价,有媒体说“暴跌
3
成”的,也有说“暴跌
4
成”、“暴跌
5
成”的。
参考物不同,差距不同。总之,土地便宜了很多。
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在这次拍卖之前的
9
月
6
日傍晚,南京还临时取消了
3
块土地的拍卖(均为住宅,或住宅商业混合用地)。
所以,
9
月
7
日本来是计划拍卖
5
块土地的,后来临时改为
2
块地。
为什么临时取消
3
块土地的拍卖,当地媒体猜测是:人气不足,担心流拍。
那么问题来了:南京是
2015
年“去库存”政策提出后,房价飙升最厉害的“强二线城市”之一,带有风向标的意义。此次地价暴跌,意味着什么,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我的看法是:
第一,在部分城市,随着调控力度加大,市场的确在转冷。
第二,对于土地价格的暴跌,没有必要过分解读,也没有担心崩盘,一切都在政府管控之中,政策随时可能发生新的调整。
原因很简单,现在楼市进入了“超级鸟笼行情”,被政策高度管控。
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已经失去,产生的价格都是扭曲的或者被修饰的。
比如新房成交价,大家都知道是被“做出来”的。土地拍卖,虽然很难说被直接管控了,但由于新房限价,跟二手房严重倒挂,如果土地价格高,一定是流拍。
在新房被严厉限价的情况下,只能让地价回落,否则“补库存”的过程无法完成。未来很多城市,将出现无房可卖。
第三,土地价格其实对房价影响有限,甚至呈现“单边影响”的态势。
什么叫“单边影响”?就是说,土地价格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房价必然飙升,创出新高。而土地价格暴跌的时候,未必会让未来新房价格一定跌。
这很好理解。比如某大开发商曾公布,其在三四线城市土地储备巨大,折算到楼面地价里不到
1000
元。但事实上,当房子被建设出来,这些廉价的土地并没有让房价不涨,现在很多县城的房价还是逼近甚至超过了万元。原因很简单,货币总量在增加,房价会水涨船高。
所以在上市房企的财务报表里,你可以看到一些开发商的毛利率特别高,超过60%,主要是“捂地时间长,地价超级便宜”。
更何况,目前南京这种“暴跌”之后成交的土地数量非常有限,其对未来房价的影响也将有限。只能在心理上,暂时打乱市场一致的预期,给市场降温(这正是政府希望看到的)。
除非这种暴跌后成交的土地量非常大,而货币总量也真正能管住,才能真的抑制住房价。
只用几块降价土地,就想撼动高房价,那绝对是杯水车薪。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个表格,反映的是历年的国有土地转让收入占当年
GDP
的比重。
中国历年卖地收入占
GDP
比重(单位:万亿)
年份
|
卖地收入
|
增幅
|
当年
GDP
|
占比
|
2006
|
0.7
|
--
|
21.9
|
3.2%
|
2007
|
1.2
|
+71%
|
27.0
|
4.4%
|
2008
|
0.96
|
-20%
|
32.0
|
3.0%
|
2009
|
1.42
|
+43%
|
34.9
|
4.1%
|
2010
|
2.91
|
+105%
|
41.3
|
7.0%
|
2011
|
3.32
|
+14%
|
48.9
|
6.8%
|
2012
|
2.85
|
-14%
|
54.0
|
5.3%
|
2013
|
4.13
|
+45%
|
59.5
|
6.9%
|
2014
|
4.26
|
+3.2%
|
64.4
|
6.6%
|
2015
|
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