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号文明确提出,促进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渠道开放和多渠道流通,允许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商标的独立售后配件;允许授权配件经销企业、授权维修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或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推动建立高品质维修配件社会化流通网络。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零部件装载在整车上,一般是由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整车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且国内整车企业较为强势,一般只有进入整车厂授权4S店及维修平台的配件,才会称为原厂件,而其他部件不仅难以进入该渠道,并且即便是原厂出来一模一样的配件,也会被称为副厂件或假冒伪劣产品,被整车企业列入打假范畴。
一位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副厂件”,其实很多是给主机厂配套的OEM企业生产的。因为整车企业有限制,零部件企业无奈之下只能以“副厂件”的名义销售产品。近几年,整车制造商联合工商部门进行打假,其实是“打鬼打到真李逵”。在这样的背景下,整车企业、4S店就可以向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出售配件,从中谋取垄断利润。
2015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文为同质配件明确定义,即为产品质量等同或者高于装车零部件标准要求,且具有良好装车性能的配件。同时明确提出“托修方、维修经营者可以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机动车。”“2015年提出了同质配件这个定义,并且说要高于原厂件的质量,或者等同于原厂件的质量。这个概念就非常模糊,因为当时并没有配套的标准出来。而汽车零部件原厂件的标准是由整车厂制定的,不知道整车厂的标准,则高于和超过就无从谈起。”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乔永峰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整车企业放开零部件标准,或者由相关部门进行制定并进行零部件质量检测。“如果空口白牙就让整车厂交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他们肯定不会做。”乔永峰认为。
在短时间内为所有汽车零配件制订标准,并不现实。“两年时间内,几万个零部件都制定标准,可能吗?这简直是开玩笑!”2015年,当时担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黄永和在接受采访时曾就汽车零配件标准制定如是说。
与此同时,汽车配件的标准制订与检测权利成为香饽饽,成为诸多检测机构和单位争抢的热点。“中国并非如欧美国家那样认同原厂件与品牌零部件,但目前,社会上的检测机构均属于民间组织,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标准又远远低于企业标准。如此以来,既无标准,也没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同质配件的推广更加艰难。”上述参与同质配件推广的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