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据全球成人死亡构成比的38%。然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此前有研究报道,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情况,让人堪忧。多国数据显示,住院确诊冠心病的患者1年后能做到7个主要生化指标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达标的只占了1%。那么,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又当如何呢?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全球PURE研究的最新分析结果,探讨了过去12年间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变化趋势。
在跨国的PURE(前瞻性城市农村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中,研究者进行了重复横断面分析,以检查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中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的时间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关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在脑卒中患者中,关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RAS抑制剂和其他降压药物。药物使用情况在基线和随后的4次随访中收集。
研究结果显示:分析包括基线时7,409名被诊断为CVD的参与者,第二次随访时8,792名,第三次随访时9,236名,第四次随访时11,082名,最后一次随访时11,677名。基线时的中位年龄为58.0岁,52.9%的参与者为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12年,基线随访的中位年份为2007年,第五次随访为2019年。在此期间,用于二级CVD预防的1种或多种药物的使用率在基线时为41.3%(95%置信区间:40.2%-42.4%),达到峰值43.1%(95%置信区间:42.0%-44.1%),然后在最后一次研究随访时下降至31.3%(95%置信区间:30.4%-32.1%)。在高收入国家,这种使用率从88.8%(95%置信区间:86.6%-91.0%)下降至77.3%(95%置信区间:74.9%-79.6%)。在中高收入国家,这种使用率从55.0%(95%置信区间:52.8%-57.3%)增加至61.1%(95%置信区间:59.1%-63.1%)。在中低收入国家,至少使用1类药物的比例在基线时为29.5%(95%置信区间:28.1%-30.9%),达到峰值31.7%(95%置信区间:30.4%-33.1%),然后在最后一次随访时下降至13.4%(95%置信区间:12.5%-14.2%)。在低收入国家,至少使用1类药物的比例在基线时为20.8%(95%置信区间:18.1%-23.5%),达到峰值47.3%(95%置信区间:44.8%-49.9%),然后在最后一次研究随访时下降至27.5%(95%置信区间:25.2%-29.9%)。
本研究通过全球PURE心脑血管健康调查数据库分析发现,从2007年到2019年,使用1种或1种以上心脑血管二级预防药物的患者,从基线的41.3%,曾一度增加到最高的43.1%,最后又降低到31.3%。基线时,高收入国家的用药率达到89%,而低收入国家只有21%;在12年后高收入国家降低到77%,低收入国家增加到28%。整体表现出较低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和随时间增长的下降趋势。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10.121
张毅 MD, PhD, FACC, FESC,
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Sci Bull 2024、Nat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2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和2024年中国高血压管理指南引用。2023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2024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