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办了“2021年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人士、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代表共同就如何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债券市场风险和大宗商品涨价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作专题发言时,对商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走势进行分析。徐小庆认为,从流动性的角度,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是不可持续的,会出现阶段性的休整;债券市场二、三季度有安全边际,但四季度之后,如果经济动能回升,或利率持续下降,债券市场可能面临一定风险;股市后续的风险则主要来自海外。一旦美债收益率超过1.7%,对美股估值的负面影响会放大,美股可能会下跌10%~15%,这可能会对A股产生一定的影响。
徐小庆分析表示,今年,大宗商品在三大类资产中表现最好。从供给端来看,国内碳中和目标、叠加海外多年资本开支相对不足的现状,全球产能并不宽裕。从需求端来看,美国政府的思路发生了转变,大政府模式意味着美国将不太在乎财政赤字。只要能偿还利息即可。有人据此判断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的超级周期。
单纯从需求角度看,商品的超级周期往往伴随着居民的加杠杆。因为居民的信用扩张对需求的拉动效率更高。老百姓借钱和花钱基本是同步的,但企业和政府借钱、花钱的行为有时是不匹配的。过去很多经济体单纯依靠企业或政府加杠杆,对通胀的拉动效果并不显著。最典型的是日本,过去几年财政政策比较积极,国债发行量也非常大,但通胀始终没有上涨。本轮美国居民杠杆率上行,中国居民杠杆率也在上升,这成为商品周期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但这种推动力能否持续,将取决于利率能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传统情况下,通胀上行时利率多数时候都是上升的。然而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还是2000年的商品周期,利率中枢都在下降,与传统认知相反。也就是说,只有利率水平不抬升,商品在加杠杆的过程中,才可以不受任何阻碍。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美联储希望通胀持续,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长端利率长期控制在2%以下。如果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导致了政策的退出,或者市场因恐慌而快速抛售债券,导致利率快速上行,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就会被破坏。因为利率升高会阻断居民加杠杆的进程,政府靠大量发债来帮助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成本也会提高。过去三个月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已经导致美国按揭贷款利率大幅提高,美国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降温迹象,房屋抵押贷款再融资指数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