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oB行业头条
TOB行业头条,关注TOB领域的新产品、新公司、新趋势,专注以原创报道TOB行业的人物、金钱与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ToB行业头条

别再迷信“大而全”!企服产品为什么越做越平庸?

ToB行业头条  · 公众号  ·  · 2025-04-01 13: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企服市场里,总有人迷信“大而全”的魔法。他们幻想着一款产品能像瑞士军刀般无所不能,一次性解决客户的所有需求。然而现实却像一把钝刀,割不开市场的硬壳。


微软的Office 365曾被Salesforce的单一CRM打得措手不及;SAP的庞杂体系在云端被Workday撕开缺口。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真相: 大而全的产品,往往在追求“面面俱到”时,失去了刺穿市场的锐度。


商业竞争的本质:单点突破是刀尖,线性延伸是刀刃,而平台化则是刀背。锋利与否,取决于能否将力量集中在最薄弱的突破口。


然而,企服赛道上的“全能选手”们,却常高举“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大旗,用一把钝刀切开所有市场。它们对标客户的“所有需求”,却连一个核心痛点都解决不彻底。这种“大而全”的状态,本质上是将“面”的布局前置,让产品失去了刺穿市场的锐度。

来源 简单有道



01

大而全产品的六大死穴


一. 功能多而不精:60分产品的平庸陷阱


某国内头部ERP厂商曾展示过他们的“产品矩阵”:涵盖采购、生产、仓储等2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宣称“对标行业标杆”。


但客户采购后,高频使用的功能不足40%,核心生产排程模块的报错率竟是竞品的3倍。大而全的本质是资源稀释——当研发团队被分散到20个功能点时,每个模块只能获得5%的精力灌注,这样做出来的产品都很平庸。

而那些专注单点爆破的对手,却能将100%的资源砸向一处。
就像Zoom将所有代码优化集中于视频传输延迟,最终在疫情期间碾压式超越微软Teams的“全能套件”;


Slack以“团队聊天工具”单点切入,两年内抢走微软Yammer 30%的市场份额。商业世界的铁律是:客户要的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是“把某件事做到极致”。


二. 客户体验不佳:功能堆砌的认知过载


在某制造企业的车间里,操作员面对集成了OA审批、设备监控、质量检测的“智能看板”,花了15分钟才找到日报提交入口。而当他们切换到某垂直MES系统时,工单处理效率提升了70%。


企业产品的用户体验存在“反规模效应”:每增加一个功能按钮,用户的决策路径就多一分熵增。


Gartner调查显示,45%的企业用户因界面复杂放弃全功能系统,转投垂直工具。“ 好的产品要让用户一眼看懂,一步到位 。”而那些标榜“开箱即用”的全能系统,往往需要客户支付高昂的培训成本——这是将产品复杂度转嫁为实施成本。


三. 新进企业的挑战:专注单点的降维打击


2014年,Notion用“模块化文档”这一微小创新,在巨头林立的协作市场撕开缺口;飞书用“多维表格”重构协作范式,HubSpot以“集客营销”开辟CRM新战场 不做加法做减法,用80分的单点体验碾压60分的功能集群


它们的共同策略是:找到客户最痛的“针尖”,用极致体验刺穿市场防线。反观大而全产品,就像一家既卖川菜又卖日料的餐厅,结果哪道菜都做不出地道风味。


四. 初期投入大,小公司的不可承受之重


某创业团队曾豪言打造“中国的ServiceNow”,却在烧完2亿融资后黯然退场。复盘发现,仅兼容不同数据库的接口开发就占研发投入的35%,而最终上线的200+功能中,客户实际付费的不到20个。


企业服务的边际成本曲线极为陡峭:每新增一个功能模块,需要配套代码开发、实施交付、售后支持的全链条投入。这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无异于在流沙上盖楼。


《孙子兵法》早有警告:“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实力不对等时,分散兵力等于找死


五. 营销失焦:定位模糊的万金油困境


某全功能财税软件同时向制造业、电商、金融等六大行业推广,结果每个行业的转化率不足5%。反观专注电商财税的“聚水潭”,通过“刷单税务合规”一个卖点就打开市场。


大而全的产品试图覆盖所有容器,价值主张却陷入“既要又要”的表述困境。就像试图用同一套话术同时说服车企和医院,最终只能在营销中堆砌“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的空洞概念。


定位理论的核心是:“ 在顾客心智中建立一个词,比说十个词更有效 。”


六. 沉默成本过高:存量包袱与增量困局


某SaaS公司的财报暴露隐疾:虽然70%收入来自3款核心产品,但每年仍花费数千万维护20余款“僵尸模块”。管理层坦言:“这些产品就像鸡肋,砍掉怕错失机会,留着又拖累财报。”
这是典型的“创新者窘境”:当企业为历史决策背负过多沉默成本,就容易陷入路径依赖。


那些60分产品的存在,不仅消耗资源,更会形成组织心智的慢性毒药——让团队误以为“ 数量即实力 ”,却忽视了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单点极值。


02

大而全并非一无是处:平台化的二次生命

尽管大而全有诸多弊端,但绝非原罪。当企业跨越“产品-平台”的临界点,规模化能力将发生质变。


Salesforce从CRM单点起步,逐步构建PaaS生态,通过AppExchange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最终形成覆盖营销、服务、电商的完整生态。


钉钉从IM工具起家,沉淀出低代码开发平台、智能人事等核心能力,再通过开放接口引入ISV提供细分解决方案。这种“先聚焦后扩张”的策略,让大而全成为平台化能力的自然延伸,而非初创期的蛮力堆砌。


平台化成功的三个前提:

  • 单点已建立绝对优势(如微信的社交链);

  • 开放架构允许生态共生(如AppStore模式);

  • 具备流量分发能力(如阿里云的市场place)。


此时的大而全,本质是“制定标准、搭建舞台,让生态伙伴唱戏”。


03

什么时候该做 大而全?

一. 平台化拐点已至


当产品MAU突破千万级,且核心功能市占率超30%时(参考钉钉2019年状态),可逐步开放生态。例如,微信支付能做理财、保险、公益等业务,是因为它已垄断社交支付场景。唯有成为客户的“刚需入口”,才有资格扩展功能。


二. 组织能力跨越临界


微软Teams的逆袭路径证明:在拥有Azure云基础设施、Office用户基数、全球服务团队三大支柱后,“全家桶”策略才能真正释放协同效应。资源厚度决定整合边界。


三. 客户需求进入融合期


某汽车集团数字化转型案例颇具启示:当采购、生产、物流系统各自数字化后,客户开始要求三流合一。此时提供集成方案不再是堆砌功能,而是响应必然的进化需求。



小 结


在旧金山Salesforce Tower顶层的落地窗前,Marc Benioff曾指着脚下的金融区说: “我们不是要建最高的楼,而是要挖最深的井。” 这句话道破了企服产品的终极逻辑: 客户不为“功能数量”买单,只为“问题解决度”付费


大而全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良方——当它成为逃避产品深度的借口时,是毒药;当它成为平台化能力的自然延伸时,是良方。在这个客户耐心愈发稀缺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重温彼得·德鲁克的告诫:“ 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而创造客户的前提,是先让自己值得被选择 。”


企服市场的残酷真相在于:真正的护城河,是比别人多打了1000个孔。与其在大而全的迷宫里打转,不如找到那个能穿透市场的“针尖”。因为商业世界的胜利法则,永远是单点突破比全面开花更有力量。





联系我们

品牌推广 | 业务咨询 | 社群合作 | 转载开白
请联系:18611133868

社群邀请

专题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平台矩阵

点个 「在看」 ,和我们一起聊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考研英语时事阅读  ·  【核心词汇】DAY 6
8 年前
电子狗  ·  手握方向盘,姿势很重要!
8 年前
港剧剧透社  ·  【BB房曝光】黎诺懿装好龙床很兴奋
8 年前
知道学舍  ·  原来孩子最想要竟然是被需要!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