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2013年写的文章,2018年的一天我在整理电脑文档的时候发现了这篇文章。现在读来依然觉得有趣。文章的内容我作了一些删减,隐去了当事人的隐私信息。现在放到这里,希望对后来人依然有用。
全文如下:
最近面临找工作和论文的各种情况,我时常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所以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一个带我的老师Mr.X,现在我把这封信贴出来,是想和同龄人(工作的和读研的)一起讨论一下。
一 给Mr.X的信
Mr.X,
这些时间我仔细审视了自己,为什么两年来结构设计没有什么太大进步?我渐渐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是在什么地方,这是十分可悲的。我问了周围很多人,他们的情况和我差不多:小学到高中一直埋头学习,没有考虑其他兴趣爱好,所以一直以为读书是自己喜欢的,(其实这是那种情况下,是心理上的自我欺骗(同时也没有其他选择),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大学选专业是父母帮自己选的,当时我还不知道土木工程是什么专业,只听说和盖房子有关系。
读完大学后,发现需要考上研究生才能进设计院,因为当时周围所有人都告诉我,土木这个专业最好的毕业去处是设计院了。
最近我看了很多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才慢慢发现自己喜欢什么,还有一些其他的经历我想告诉你。(PS:我喜欢读书,但是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首先是我几周前给一个朋友做翻译的经历。我这个朋友和我一样年纪,她大二就开始创业了,现在有两家公司,一个是教育培训类的,另一个是做外贸的。我当时是给他和一个巴西客户做同声传译,会后我和她聊了很久。她说她到现在依然很有热情,因为做的一直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创业也许就是需要持续的热情才能坚持下来吧。而那个巴西人则后来成了我的朋友,他今年27岁,巴西国内经济发展也很强劲,但是社会治安很差,他之前是给圣保罗(巴西城市)的一家外企,叫摩根银行,做金融数据分析,但是他做的不开心,所以后来自己创业做外贸了。
这件事情过后我一直反复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工作?
我周围的人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的关系,认为工作就是养家糊口的工具的人也很多,而我是希望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来经营,希望自己将来所做的事情是一生快乐的来源。
而且,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很喜欢和人沟通的感觉,就是那种通过语言,通过身体语言,眼神接触来发现他所思所想所感的惊喜。
我记得我和那个巴西人聊了很多,他也告诉我他很多私人的事情,这对第一次见面的我们来说是很奇妙的。他23岁结婚了,是巴西结婚很早的人了,他是在教堂认识了他的妻子,他说,“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的话,就多去教堂找女朋友”,还有他以后打算要三个孩子,一个孩子太孤单。。。。。。
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的性格是更加适合和人沟通的,而且我的兴趣也在这里。
这两年来我一直断断续续帮Mr.X您做设计,一开始我还是很有热情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发现做设计是相对单纯的一个世界,大多数时间都是面对电脑,可是我喜欢的是有生命的人。所以越是到后来,越是提不起对设计的兴趣。
对我来说,设计是interesting,而与人沟通相关的事情则是passionate。Passion(激情)是一百倍的interest(有趣)。就比如说,Mr.X要我去做设计,我的心里是没有那么多兴奋感的,但是Mr.X要我出差去和某个人沟通某些事情,那我会更加感兴趣。再比如说,你打算和一个女孩结婚,然后跑过去说,“我们结婚吧!我对你感兴趣!”那你应该会很惨吧!你应该说,“我们结婚吧!和你在一起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了!”
我一直觉得Mr.X你是个单纯的工程师,做设计也很精细,还有点完美主义,有规划,善于总结整理,最关键的是,你喜欢做设计,你喜欢那种只有你会做出这个结构然后被人欣赏的感觉(即成就感),所以,Mr.X你是幸运的,你一直在朝着你喜欢的方向努力。
而我,我有自己的优势,我现在业余的时间都花在看书上面了,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还给我周围很多人做心理辅导,也就是“解惑”。所以我对人更加感兴趣。此外,我的英语很好,我还在学习法语,我经常边骑车边大声模拟对话,来提高自己的外语表达,这不是刻意的练习,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外语,喜欢阅读外文原著的幸福感,这是passion。我依然记得因为英语好,然后被不同国家的人夸的时候,我是很幸福的。
在同济我认识很多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其中不乏学习土木专业的人,他们告诉我在他们国家土木是“万金油”专业,毕业生有从政的,有去金融领域的,有经商的,有去很多其他行业的,不像国内那么狭隘的选择面,他们是幸运的。
所以,我有时候都会觉得读研的选择并不太对,甚至我的本科专业也不一定适合我,我觉得学社会类的学科或者外语或许更加适合我的性格。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一直是个孩子王,那时候我学业上花很少的时间可以保持第一,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玩,去探索自己的喜欢的事物,那时候我周围小伙伴很多。可是中学的时候竞争更大,我全部的时间都在学习上,我知道我不是快乐的,周围的朋友也不多。再一次验证了与人沟通才是我所喜欢的。
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悲剧,如前面所述的,小学和童年才是我真正幸福的时候,中学的记忆我现在能存留下来的真的很少,因为多数时间在做作业,大学又稀里糊涂的选了这个专业,读到大三还不知道这个专业将来要干嘛,学的要怎么用到实践中去。毕业后又恐慌地随大流去读研。。。。。。当然,最主要的问题在我自己,我从来没有问过我,“你到底想做什么?”直到最近时间,我思考了,也渐渐有了答案。
如果我找工作,首先应该不是技术类的,而是偏social的,就是与人沟通这一块,所以去甲方或者总包也许更加适合我。其次,最好的工作地点是海外或者香港,我希望我能把外语继续用下去,或者再学习一门新外语。最后,这个工作应该是能带给我成就感的,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负担,不是压榨的感觉,当然压榨是存在的,但是我依然应该是快乐的。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我反复看了多遍,他说:“你要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继续找下去,不要停下来。”所以,我知道我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清晰自己所要的,然后,我会坚持下去。
最后,谢谢你,认识你真是我的幸运。
PS:文中出现了好多次与人沟通,是因为我找不到适合的词语来表达,其实我想说的是social类的,就是与人接触的。。。。。。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小邵
2013.08.01
二 Mr.X的回信如下:
小邵,你的信我看过了。
写的很好,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
但是也劝你不要这么早的下结论。
对于有技术的人,然后从事一些专业相关的沟通角色的工作,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是去做一个不需要技术但是很注重沟通的工作,可能你会发现如鱼得水,但也可能会发现由于没有壁垒性,竞争压力比较大。
多多体验社会上各种不同的角色,最终你对自己的想法会越来越清晰的。
三 某师兄回复如下:
邵:
你好,看完你的信我感觉很钦佩你,一是接近7年的土木专业学习没有磨灭你文学、语言方面的棱角,二是你敢于思考。
先说说我对设计院工作的理解吧,其实就像你说的那样,设计院这种技术类的工作可能不太能发挥你的social能力,每天忙于画图、计算,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当然这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的,如果你能做到负责人或者总工级别,可能更多的时间会花在social上面。
其次,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不要去幻想哪些工作是符合你的。就好比你所说的甲方、总包工作,应届生刚毕业进入甲方单位,有可能长期地处在工地上,你每天所做的工作也不一定是你喜欢的那种social工作。
再次,我觉得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的兴趣不在设计上,找工作时可以适当拓宽视野,找一些看起来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很多人不敢改变,当然,改变的机会也不多。
最后,我觉得去国外比较适合你,我也曾经想过,但也止步于想。现实很残酷,光有梦想还不够。
我觉得你非常有想法,很看好你。以上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祝一切顺利
四 本科同学(从施工单位跳槽到设计院)回信:
好久不见,邵同学,由于我不经常使用QQ邮箱,所以此时才看到这封邮件。仔细的看了你的邮件和MR.X对你的回复,时间仓促,没有更加深入的每词每句去揣摩你想表达的含义,但是我想大致意思我是明白的。
作为一个从施工单位跳槽到设计院的人,我想用我的亲身体验告诉你“在我国国内的建筑环境,如果你去施工单位的话,你会觉得你是在消磨时光!”
对于你的就业想法,我在宝马的时候接触了一类公司,叫做管理公司,在国外做建筑非常流行聘请管理公司。所以建议你关注一下管理公司这种团队,当时我就非常想去管理公司,但是途径有限,最终我跳槽来了设计院。如果没记错的话,香港特首梁振英曾经是“戴德梁行”的首席执行官,戴德梁行算是非常有名的一家管理公司了。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助的,我会尽力而为~我也被这种问题困惑很久,目前在设计院是我相对而言更喜欢的工作,迫于生活压力只能继续工作,很羡慕你能在就业前就开始思考这种问题。
祝:学业有成,早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PS:最近有在看心理学导论,不知是否因为新鲜感还是兴趣,总之觉得十分有意思,希望自己也能像你那样坚持下去。
五 淡淡师兄的回复:
邵:
你好。昨天看到邮件一直没有急着回复你。一方面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同样值得思考,三言两句难以言尽;另一方面,这样的话题平时多少有所言及,只怕说到最后还是落入窠臼,或者就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种种悖论云云~
总体上我赞成Mr.X的观点,寥寥数语,一针见血。
以下零碎的几点是我的一些看法:
结构也有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土木专业很广泛,是几个比较传统的专业之一,包括医学、法学(神学)、机械等。我们结构工程毕业,应该属于这一行比较靠前的了,可以做设计、施工、甲方、总包等等。我感觉设计专业性最强,相对稳定一些,与人打交道少一些,事情纯粹一些。做设计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成就感、弹性上班、流动性强,可以跳跳槽。你技术好一点,很多单位缺少做钢结构的,私活就不用说了。也有大型项目分析、解决技术难题的,不只是单纯的画图。如果觉得这种生活太死板,与人打交道更有意义,
我觉得去外企的咨询公司比较好。
既能发挥你外语的优势,又避免枯燥的工作。去年至少有两家跨国公司在同济开过招聘会。找工作之前我从没想到工作领域会这么宽泛,比如工程领域的咨询公司,在大型项目立项之前替甲方做规划,项目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就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也有结构、建筑方案设计、造价、项目工程师等岗位。再比如甲方、地产,靠的不单纯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综合能力。
我的想法是先做设计。
专业背景只是一个敲门砖,如果觉得有更好的选择大可不必去做所谓的本行。土木毕业的做经济、做律师一样可以。在我看来,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生活。专业是一项生存技能,可以养活自己,承担该负的责任。做了三年设计,改行还能回来;做了三年贸易再回头做设计可能难了。另外很多人做做设计以后再去做相关领域,可能会更有经验,更有底气。
兴趣和专业和工作。知识和工作。
学习感兴趣的专业然后再从事这样的工作,听起来确实美妙。兴趣可以有很多,作为专业来学习未必有意思。比如外语,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以把它作为一项技能学好,外语研究生主修外文文学,会觉得很有意思么?兴趣很多时候可能只是表面的认识,比如语言、心理学,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专业地学习,很可能是件恶心的事。人文类的东西,包括social,靠的是综合能力,自身经历、人格魅力等等影响很大,而非专业学习。另外,对于没什么壁垒的行业,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去从事。这方面,很多人的成功难以复制;以现有条件,难以放下身段去从事那样的事情,或者做那些事情是不甚明智的。
试问你的兴趣是什么?让你从头选择,你会选什么样的专业?你真正了解它么?
之前单位组织培训,请的是专业培训公司。这样的公司不单纯组织素质拓展,在活动中阐述团队、合作、共赢等理念。从来没想到会有这样一种专业团队,做着这么有意思的事情。里面很多人有不同的工作经历,最终从事了这个行业。眼界很重要,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未来,很多时候还是片面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经历的人生才是枯燥的。所以,如果有足够的底气了,压根不用犹豫,多去试一试。国际贸易、咨询、导游,每一项我都觉得好有意思,当然,仅限于假想自己没有处在行业最底层。
写得有点啰嗦。找工作、租房、上班,有点莫名其妙地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落脚了。有些时候没办法不去考虑现实问题,除了要回报家庭,有一天想要恋爱、结婚啥的,担子就更重了。趁早出去走走或许更好吧。
祝学业顺利,工作顺利。
六 某研究生同学的回复:
刚开始看还以为你是转载的,你的迷茫我有过并且正在进行中。比起一些热爱设计的人来说,我们确实只是把设计当作工作,至于工作是不是一定是自己喜爱的,这个也不能太强求。
首先,无论哪行,开始总是很难。想做的好依旧很难。
其次,不停重复相同的事情哪怕开始很喜欢最后也会兴趣衰减。
最后,工作可以有主业和副业。沧月主业还是建筑呢。
所以。转行需慎重。
我也觉得你很喜欢和人交流。不过方式可能还有待提高。而且,有土木的专业知识可以成为你很大的优势。会盖房子的人多,会英语,法语的人多,同时会这三种的人就不多了,祝好运。
七 某研究生同学的回复:
与其说选择一种工作,更不如说选择一种生活。
可以看看真正工作的人的工作状态,然后想象自己是那个人,再看是否喜欢那种生活。 最后借用一句话,选择不一定是要最好的,而是最合适的。
八 某研究生同学的回复
: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磕磕碰碰的人生路才算好好活过,我回想过去走过所有的路,只有一次夜里走错路的经历印象最深,虽然当时也陷入了短暂的恐慌之中,但事后发现一次从daily routine中的解脱恰巧赋予了“路”的意义。
走自己的路,重复他人的命运轨迹是可悲的。
大陆教育就是个笑话,愚民政策而已,教你拿到文凭然后做祖国的螺丝钉。
美国的教育是教你早日退学为好,学校没有被神化,只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你发现自己了就早点退学,追求自己的人生,我看到数不清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
既然不喜欢设计,那所学的就可以算作沉没成本,完全没必要就非得做这个东西。
别人走好的路已是康庄大道,但也可能拥挤不堪,或者干脆毫无风景,但是风险小。追随激情要趁早,越往后越走不开。
If you are determined to do what you love to do, there's no risks at all. What regarded as risks by the others is merely enjoyment to you, and your benefits will go beyond your wildest dream in the long run. What's more exciting is that you'll greet death
with great satisfaction, even knowing that the nothingness after death rips everything of you, even your memory. But it's a life truly worthwhile.
To be a human is to be a citizen of the world. Feel it at your feet, and MAKE THE LIFE!
感谢你的来信!
BEST WISHES!
九 某研究生同学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