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这其实是我们做产品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流量获取为主的互联网产品,势必会遇到
流量变现
的需求,也就是广告售卖需求。但如果过于注重广告需求的开发,就会在一定程度
影响产品本身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可能是用户体验的缺失,又或是由于响应商业需求导致的用户需求实现滞后。长此以往,反而会造成用户流失,流量减少,商业价值降低……
那么,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权衡呢?理想情况下,应该是在充分满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适当叠加商业价值,并时刻
保持“克制”
。但这通常只属于“大流量”产品,因为在此基础上产品有充分话语权拒绝影响体验的“硬广”。比如微信,比如早先的网易新闻。但大多情况下产品流量还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商业需求,容不得你“克制”,因为不完成就没收入,连自己都养活不起了,更别提优化体验了……于是这就成了摆在很多产品经理面前的棘手问题。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做呢?先闭眼想一想……
目前我的想法是,商业化需求是否纳入排期,主要考虑2点:
1、投入产出比
这一点就是要看开发的投入和实现后的收入是否“
值
”,这个“值”体现在2方面,一方面是
开发工作量
的问题,如果是一些行业通用的实现方案,比如信息流插广告,弹窗广告,这些需求实现较简单,但效果却很明显,可以优先考虑;另一方面是
可复用性
,比如实现了一个需求后,后续再有同类需求可以不用开发,直接复用的,优先考虑实现,比如轮播图广告。相对的,很多给客户定制的需求,比如做个H5宣传页,则尽可能建议少做,或者不做。
2、需求的可扩展性
这一点需要产品经理具有
将商业服务产品化
的思维。通俗点说,就是在设计用户向产品形态时,就要考虑到将产品商业化的可能,最终形成一系列
可售卖的产品形态
告知客户,而不是被动接受广告需求。这样的实现方案,既给用户带来了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广告主实现商业价值传播。举个例子,很多内容产品有“专栏”的概念,专栏通常是一系列内容的聚合。那就可以考虑支持专栏“
二次包装
”的功能,这种“二次包装”,不仅能将品牌冠名包装,还可按用户喜欢的主题进行包装,从而能够同时适配产品价值和客户价值,让这种产品形态能覆盖多种场景。
不过话说回来,上述2种场景都是在
可商量
的前提下的,假设是紧急项目,客户已经下单,这种情况下还是要无条件支持的。
以上是我的思考,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呢?期待你的回复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