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喜好——友好的窃贼
(1)“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
研究表明,大多数时候,外表魅力就是这样一个正面特征;
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
(2)我们喜欢与我们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
(3)积极的评价,不管是真是假,都能让人产生对恭维者同种程度的喜欢。
(4)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
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包括选举哪一位政客。
(5)事实上,在不愉快的条件下(如挫折、冲突和竞争)持续接触某人或某物,反而会减少好感;
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带来更大的好感,可要是接触本身与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社、适得其反的作用;
有证据表明,以团队为向导的学习能缓解这种敌对状态。
(6)联系原理是一条普遍的概念,好坏都归它管。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我们偶然联系在一起,就会影响人们对我们的感觉;
人们深知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制造商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办法,制造商还乐意花大价钱让自己的产品跟流行艺人联系起来。
(7)“午宴术”:受试者对聚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
(8)我们观看比赛,并不是为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我们是把自我投入了进去。
(9)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与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10)我们喜欢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11)此些人更多是一些有些隐性人格缺陷的人:自我意识太差。他们内心深处的个人价值感过低,没办法靠推动或实现自身成就来追求荣誉,只能靠着吹嘘自己与他人成就的关系来找回尊严。
(12)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严防死守不让他们对我们发挥作用。恰恰相反,作者建议你听之任之,顺其自然,顺从专家来诱使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不必提防,
只要当心他们带来的过度好感就行。一点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唤出防御机制的时机了。
(13)当心对顺从专业人士的过度好感,意识到这种好感,能提醒我们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做决定。
图片来自木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