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基大时代
极客精神×TMT视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七读财  ·  忘做这件事,没了80万 ·  昨天  
简七读财  ·  第3次降息「大礼包」,房贷新低了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中国各省旅游吸金能力排名 ·  6 天前  
格上财富  ·  中西部产业大转移,开始了 ·  5 天前  
格上财富  ·  巴菲特是怎么研究透一家公司的?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基大时代

蚂蚁向基金业开放财富号,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投基大时代  · 公众号  ·  · 2017-03-24 12:22

正文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莫文蔚《盛夏的果实》


蚂蚁金服不谈FinTech,而是要改用TechFin去定义自己,并向基金行业开放财富号平台,支持后者去做好fin(金融)。3月21日蚂蚁金服宣布的这则消息,无疑是其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角色转变。


对于这样的转变,显然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在蚂蚁金服的员工中,据说也有诸多想不通的。其实这并不奇怪,从此前高调的FinTech,到如今宣布「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这样的后勤后台定位,似乎是让人有点「战略转移」的味道。

不过对于我这个从2006年就开始跟做基金行业的老人看来,这或许是蚂蚁金服最可取的中庸之路,其开头和道路的曲折或许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样,结果或许也和长征一样光明。

▌ 同时拿到流量和客户的第三条道路

蚂蚁金服对基金公司开放「财富号」这个做法,姑且不论蚂蚁金服本身,至少就基金公司层面,就我了解的几家,对此还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这是现有基金直销、纯代销之外,对基金公司而言有价值第三条道路

这里要多花几句解释下目前基金公司的销售模式。

直销和代销,是传统分类法下最常见的两种模式。

如果作为基民的你是通过银行、券商或者类似天天基金网、以往蚂蚁聚宝以及陆金所等平台购买基金的,那么其实通过的就是代销渠道。

对于代销渠道,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轻松而来的流量。是的只要代销渠道在对客户的推荐上稍稍引导一下,基金公司就可能快速获得几十亿甚至更多的申购量,快速实现发行、持续营销的KPI任务。正因此,对于大银行、天天基金网这样的大渠道,基金公司是奉若上宾。

至于说恨,则是只有流量没有客户的尴尬和分钱的肉痛。

是的,和你投放搜索引擎广告获得用户访问流量,并且可以施展解数将其留下变成自己可以直接沟通服务的用户不同,通过代销渠道卖出的基金,基金公司一般只能获得这个购买者的身份证号码(这是开户确认的法律需要),但是无法获得基金购买者的联系方式

这意味着,在这些代销渠道,基金公司永远是有「流量饥渴症」的,因为你无法直接影响自己的基民,所以只能透过讨好代销渠道或者是购买代销渠道广告位的兴趣来一次又一次的获取流量——而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从基金收取的管理费,也必须分出可观部分作为「尾随佣金」支付给代销渠道。

就因为对代销渠道的又爱又恨,所以几乎每一家成规模的基金公司都会选择力推直销渠道——吸引基民通过自家的官网、APP进行交易——如此不但基金公司可以获得投资者的全部资料并可通过短信、微信、APP推送等方式不断联系激发二次申购,而且也无需向代销渠道支付尾随佣金,可以实现更高的管理费净收入。

直销当然是好的,但是却依赖基金公司投放大量的宣传资源去宣传获客,而且由于此前基金审批的限制,几乎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可以提供主流类型全覆盖的基金产品线(比如规模、行业、概念)实现一站式服务,所以许多基民还是习惯通过大而全类似基金超市的代销渠道来申购基金。

此次蚂蚁金服开放财富号,显然就是提供了一个第三条道路。

相比传统代销渠道,财富号的存在,使得入驻的基金公司不但可以获得自身用户更精确的用户画像,而且也可以通过财富号的问答、推送来影响用户,比起传统代销渠道只有流量没有客户,显然基金公司自主性上的一大进步

更何况,蚂蚁金服毕竟旗下的蚂蚁聚宝累计登陆用户1.8亿,理财用户(不包括余额宝)数量超过3500万,从这么巨大的用户群体中转化客户,比起要从零开始全部由自身吸引客户的直销业务,还是要轻松些的。

对基金公司而言,在代销渠道尾随佣金逃不掉的大前提下,类似蚂蚁金服这样提供更多触及达到用户可能性的选项,终究是好的。

更何况,相比昔日基金淘宝店这样需要基金公司全新掌握的网商模式,今次的财富号更类似与基金公司早已驾轻就熟的微信公众号模式,无论是内容推送、问答还是活动,都是颇为相似——只不过在这基础上增加了直接交易的可能。对于基金公司,试水财富号的难度和人力需求,也是大大降低。

▌ 平台而非赤膊上阵才是巨头的生存之道

对基金公司,蚂蚁金服的开放显然是好事。

无论是否入驻,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都是多了一个条件更优惠的选项。

但是对于蚂蚁金服放弃在金融第一线上攻城拔寨(FinTech),而是选择提供后勤保障(TechFin),我已经看到不少的非议,甚至也有技术含量不高、不思进取的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金融高」的思路要不得。

这两天,类似FinTech、智能投顾等概念大行其道,似乎用上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时髦词汇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乃至于资产交易推荐,才是一件时髦而伟大的事情。

但是,我始终相信,对于蚂蚁金服这样已经有巨大用户和体量的企业,可以做基金平台,可以做智能投顾平台,但是其本身绝不能冲在第一线直接提供服务

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和投资配置,那种挥斥方遒固然看着带劲,但其实风险也是巨大的。

别觉得有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就是投资赚钱的保障,早在1980年代,华尔街就招聘了大量数学家和火箭科学家来利用高级的数学物理技术研究电脑炒股,这里面固然有类似文艺复兴基金这样的成功者,也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持却一样垮掉的长期资本公司。

将宝押注在可以判断清楚金融市场的走向,对于到了蚂蚁金服这样体量的企业,那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不负责任——更何况即使蚂蚁金服真有预测市场的能力,但是其用户总量之庞大,就决定了如果他按照预测给用户提供操作建议只会引发大量赎回和申购的流动性危机。

金融平台,其实真的未必要在金融的道路上走太远走太深。

其实这个问题,看看微信公众号,你就明白了。

眼下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微信公众号已经是眼下中国互联网上第一大内容分发平台。

但是你说微信或者说张小龙懂内容创作么?

即使在在一直鼓吹算法推荐阅读的今日头条也有了总编辑的当下,微信公众号依然是没有什么内容团队(内容审核不算),或者说内容创作高人的。

不懂内容,不妨碍微信公众号的老大内容平台地位——微信只需要笑看内容大V们的潮起潮落,只要确保微信公众号的总阅读继续稳步上升,就能安心的收着广点通的广告收入了。

其实在金融或者说基金行业也是如此。如果你有空打开第三方基金代销领域老大天天基金网的官网,或者会颠覆你对Fintech领域的一些信仰——在天天基金网上,你是看不到任何专业金融分析的味道,更看不到什么Geek高科技范儿的,而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财经媒体——但这不妨碍大量成熟的股民在天天基金网上被转化为具有强大购买力的基民,由此奠定其老大的地位。

对于眼下的蚂蚁金服也是一样的道理,选择开放之路,选择「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看起来没那么带劲,但未必就不实惠。

▌ 只赢不输的开放

是的,实惠——我会用这个词汇形容蚂蚁金服的此次开放。

很简单的道理,蚂蚁金服虽然向基金公司开放了大量的数据和接口,也给了他们在蚂蚁金服体系内直达用户的可能,但是并没有颠覆代销渠道尾随佣金分成的盈利模式,这就确保了通过开放,基金公司们做大客户群和客户投资金额的同时,蚂蚁金服也是同时通过尾随佣金分享这一胜利成果,这是一种「只赢不输」的开放。

想明白了这点,你才会知道如果蚂蚁金服不开放,其实才会把自己拖入到一条Hard模式中挣扎呢。

是的,蚂蚁聚宝1.8亿登录用户、3500万理财客户、大量80后用户,这些数据放在互联网行业,属于可以称赞的数据。

但是你要知道,金融行业的逻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是不太一样的。互联网行业喜欢80后乃至90后,因为他们是接受度高的移动互联网新移民。但是在金融行业尤其是基金行业,却并不是这样。

「中国大妈」,这些在互联网上往往是略带贬义词汇的群体,其实才是当下基金行业最优质的客户,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长年股市牛熊的熏陶,有着优秀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较高的风险偏好,与此同时,多年攒钱也使他们有着数量可观动辄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可以买基金的闲钱。天天基金网之所以能够业内处于老大的地位,其实就在于坐拥大量从股民转化过来的中坚年长投资者。

毫无疑问,拥有大量80后乃至90后的蚂蚁聚宝有着光明的未来,但是在当下,却依然必须面对用户群体消费能力有限、风险偏好较低的现实问题——这从此前蚂蚁聚宝力推的10元轻定投可见一斑。

80后乃至90后会逐步长大会逐渐变得有钱,这使得第一个难题可以依赖时间解决,但是时间无妨让他们风险偏好提升,变成投资理财的高频用户。

是的,后者,是要依靠投资者教育工作来实现的。作为关注基金行业10多年的老基民,是亲眼看着基金公司们通过大量报纸上的教育专栏、线下的讲座等方式来逐步逐步推广投资基金的理念,其间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紧跟时代各类创意的丰富度,都是外人所想不到的。

提升蚂蚁聚宝千万级乃至上亿用户的投资理念,仅仅靠其自身可能么?这个问题上,蚂蚁聚宝总经理祖国明在接受采访时倒是说了一句实话:

我们整个平台对接了将近200家金融机构,每家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特色的研发团队,他们非常专业,而且也非常关注市场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团队,比如我负责的蚂蚁聚宝整个运营团队,加起来不到50人,我们进行资产选择优化的团队就五六位同学,这些人的能力也来自专业机构,但是总体来讲不可能跟那么多家金融机构背后的投研团队相匹配。一家可能有几十人,上百家是数千人的团队做投研工作,所以专业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平台和金融机构如何提供给用户。

其实,人力上的差距,决不仅仅是蚂蚁聚宝50人与基金公司数千人的差距——要知道基金公司除了数千名研究人员做投研工作外,还有数量同样庞大的市场宣传团队对基金投资理念、市场分析普及进行推动,这是蚂蚁聚宝不可能依赖自身实现的人力储备。

蚂蚁金服如今开放财富号,一下子就可以共享基金公司大量人力产生的专业分析和投资者教育材料,而培育的用户终究是在蚂蚁聚宝的平台之上,这显然是只赚不输的「共享式」平台经济之路。

EarlETF(ID:Seekingbeta_earl)是由张翼轸撰写的原创投资理财微信公众号,是WeMedia自媒体成员之一,WeMedia是自媒体第一联盟,覆盖5000万人群。详情搜索“wemedia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