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丽俊
创业酵母创始人、酵母咨询创始人、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宛央女子  ·  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 ·  2 天前  
女神汇  ·  理想的恋爱模式: ·  4 天前  
女神汇  ·  没见过面的相亲男说我神经病?太下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丽俊

未来10年,要靠组织力打天下了

张丽俊  · 公众号  ·  · 2024-11-19 07:00

正文


导语: 为什么说今后,要靠组织力打天下了?本文与大家探讨。

本期音频由科大讯飞提供的语音合成支持


近年来,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市场环境的高度不确定。

先有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俄乌、中东硝烟未歇,再有全球衰退,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形势变化叵测、前景难料。而明年特朗普的上台,又进一步增加了未知的变量。


环境的不确定性,加上存量时代的内卷、竞争,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生存的困境。


很多创业者、老板都在问我:“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未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 看不到路的时候,就把眼前的路走好;粮食不好打,那就学会耕瘦田,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未来10年,我们要靠组织力打天下了。


今后,要靠组织力打胜仗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驱动力。


第一个阶段,市场驱动。


市场驱动就是被市场推着走,人无我有,这个阶段是抢夺机会的阶段,抢占“风口”。


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很多行业,包括能源、矿产、有色金属、房地产、金融、基建等,都是通过外部的市场需求去倒逼公司发展,这就是粗放式发展。


举个例子,我是干房企的,只要我拿一块好地,我就变成了开发商,基本上都能赚钱。我拿了一个矿,我就变成了能源公司。我拿了个牌照,我就可以干金融。


这个阶段, 企业比拼的是信息差,吃市场发展的红利,是时代造就了英雄。


第二个阶段,人才驱动。


当刚需市场进入成熟期,行业竞争加剧,这个时候就要拼玩法,拼模式,谁有一个好点子,谁就能带领企业实现增长。


所以,这个阶段其实是人才驱动,同样的商业模式,你知道,我也知道,但我比你理解得更深,我更有办法,所以我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认知,是个人的比拼。在企业里,这样的人也被视为破局的人才。


为什么美团能够在十多年前的“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王兴邀请干嘉伟加入美团担任COO,之后他带出一支强大的地推铁军,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稳扎稳打,最终赢得胜利。


这个阶段, 企业比拼的是认知差,吃的是人才的红利,英雄可以造时势。


第三个阶段,组织驱动。


也就是现在,我认为企业其实到了一个拼组织的阶段。机会没那么多了,发展的速度也没那么快了,之前的很多模式、玩法也不管用了。


靠个人之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产品、销售、品牌、技术、运营,每个环节,每个人都要做好。


这个阶段,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拼的是竞争差,必须全方位提升组织能力,通过精细化运营,赢得未来竞争。


红军为什么能打胜仗?支部建在连队上,激活每一个微小个体。华为什么能打胜仗?能力建在组织上,只有组织能力才能支撑长期的胜利。


所以说, 今后,企业要靠组织力打胜仗了。


不增长背后,是组织出了问题


关于组织,你先要了解几个概念:


①组织: 两个人以上的就叫组织,组织是一个载体,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团队,都叫做组织。


②组织能力: 是指我们一群人的能力。一家公司的能力本质上取决于这一群人的综合能力。


杨国安提出过一个组织能力的理论,叫杨三角理论。它指的是一个目标能不能完成,取决于我们这一群人愿不愿意干这个事儿,会不会干这个事情,公司的政策允不允许去这么干。


是由愿不愿,能不能和许不许组成的,这就是著名的杨三角理论。这也是组织能力的一个诠释。


③组织发展: 指的是通过提高我们一群人的能力,从而提高业绩的增长。


组织对于企业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企业的业务增长不起来,其背后一定是组织出了问题。根据我的观察,通常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组织能力的变化跟不上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家企业的问题, 永远一半是业务,一半是组织。 组织能力跟不上,业务增长也会出现问题。


比如,之前的门店销售以线下销售为主,现在需要运用直播、运营社群才能够卖得出货。人的能力需要跟上业务的发展变化,能够承接业务转型和创新的落地。


第二个,组织能力的变化跟不上组织业态的变化。


原来的组织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对管理者的要求很高。但是组织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扁平化,组织前端的业务越来越细分,每个小业务前台都需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对组织的活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一个“现代的铁笼”(the iron cage)的概念,意指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稳定的过程中,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忽略掉了人丰富多彩的一面。


如果企业只是把人看做完成目标的工具,而不能赋能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的意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怎么会有生产力呢?


第三个,组织中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留住。


脉脉上曾经有个调研结果,排名第一的90后员工离职原因是不喜欢自己的老板。如何和年轻人共事,如何驱动和激励他们,是所有管理者都需要面临的组织课题。


要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组织能力是关键。组织能力提升了,团队就有战斗力,企业就有了生命力。


重视人才梯队,提升组织能力


人才不是企业的组织能力,人才梯队才是组织能力。 只有当公司重视对公司不同层级的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组织能力。


正如木桶效应,当所有层级都得到了成长,那么整个企业的组织能力也会阶梯上升。


1.决策层


在业务上,老板这一层要关注到战略层面,需要学会定战略、搭班子、建机制等顶层架构,要知道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也能根据你的方向搭建组织架构,挑选合适的人去正确的做事。 也要会建立制度,保障能驱动大家前往目的地。


经营一家公司就是人财务,所以要懂业务,懂组织,当然还需要懂财务,专业的知识可以交给专业的人,但老板必须要有财务思维,不管是内部财务管理,还是外部资本运作,另外要识别和找到好的财务伙伴,或者打造一支优秀的财务团队,因此必须得具备一些基本知识。


所以发现没有,对老板的要求是最高的,必须要有系统化思维,也就是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生态。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训练,很难提高天花板。


2.高管


到了总监级,需要有复杂性业务能力,也就是这五个能力。


战略解码。 你必须要去理解集团的战略然后再拆解到你的目标。缺乏战略解码的能力,如果你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怎么可能走到彼岸?


系统思考。 对战略的落地进行系统的思考,想着如何干,如果没有方法和策略,越是执行到后面越困难。很多高管没想好就开始行动,最后结果拿不到,总是在变来变去,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


流程制度。 系统思考后形成系统的流程和制度,要落实到组织体系中。如果没有保障体系,那么一定无法驱动团队。


平衡管理。 如果不会平衡管理,不知道业务的优先级,不能平衡时间,抓不到重点。最后看似做了很多事,却拿不结果,吃力不讨好。


业务协同。 业务与业务、业务与员工、业务与供应商之间都需要进行协同,如果没有协同,就无法闭环。

3.中基层管理者


关于中基层管理者能力的提升,我在 《一线管理者实战指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