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勇建强国之功!习近平这些话语鼓舞人心 ·  昨天  
新华社  ·  征途向未来!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那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走了,年仅34岁 ·  2 天前  
江南晚报  ·  刚刚通报!罚没6894.91万元!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全球首例!北大为小女孩庆祝10岁生日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听声音,猜美食:全猜中算你是吃货!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20 19:27

正文

4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即将播出《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次,我们聚焦中华美食,记录那些正在消逝的美食,透过舌尖上的变迁,解析背后的民俗、传统、时代、文化的变迁。


有没有一种正在消逝的美食,您恰巧录下了其叫卖声、制作声、品尝它的环境声?


已经有三名小伙伴发来了声音,快听听,猜猜到底是什么美食呢?

 

无处可寻的美食和声音


而离我们渐行渐远的美食,更多时候,已经找不到声音了。



网友@ma_浩栋说:小时候只有“庙会”开演的那几天才会有有人用自家粮食做油膏,小孩就会缠着奶奶爷爷买。现如今老一辈已不再,演“庙会”的传统也趋于消失。


网友@希望说:叮叮当,卖麻汤,麻汤甜,不要钱,麻汤酸,酸得你打穿穿……”现在唱着歌、卖着美食的人越来越少啦。


微信网友@百灵鸟说:我记得还有鬼子姜是不辣的,还有山药豆煮熟了放点白糖,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甜蜜食品,好怀念。


网友@武忆萍说:我记得小时候吃的冰棍,奶油冰棍,在和暖壶胆一样的罐子里,特别好吃。



网友@春天的希望说,我们武汉以前有一种早点叫油墩子,也有一种早点叫油香,很美味,现在却难以找寻。


网友@亚河说:我们小区里就住着几户经营小吃的人家,前楼的大爷大娘过去卖熟梨糕(北京叫甑儿糕吧),后楼的伯伯卖过茶汤(就是那龙嘴大茶壶),临着小花园的一户回民人家做的驴打滚和凉果(艾窝窝天津版),甜甜糯糯的特好吃,现在他们几家都不再做这些了。那天翻相册,在相册中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相片,傻愣愣的我手上举着一只糖蚂蚱,而且,是立体糖蚂蚱!印象中这蚂蚱出自那位只逢年节才在我家门口露面的画糖人儿师傅之手。有身子有腿不算什么,连须子翅膀这样又细又薄的地方都处理的十分到位,真可谓“全须全尾儿”。已经不记得我当时是怎么把它吞下肚的了……但,真心佩服那位师傅的手艺。



 想念出门换麦芽糖的日子


网友@逗比派-:记得小时候都是有人挑着两个箩筐喊,要拿自己家不用的东西去换麦芽糖吃。那个时候为了换糖吃记得把自己家的高压锅拿去换,我妈打完牌回来做饭吃找不到锅子。硬是被我妈追着打。小时候的趣事太多,现在虽然很多东西都有了,可是很多东西也没有了。

 

网友@QIDULily:小时候用鞋底换糖,每次一听见叫唤都跑着出去,好兴奋的。有时候为了吃糖,非得把新鞋子弄烂。真的是回忆满满啊。


网友@Out捌零后:小时候为了吃这糖几乎成了收破烂的,什么“宝贝”都往家里收,就等着换糖。

 

期待更多人纪录


网友@一蓑烟雨任平生说:致我们能终将逝去的文化印记又回来了,好期待。


网友@JEEP的冬天说:如果有一部这种纪录片一定像舌尖一样火


网友@明远堂说:难忘的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缕馨香,一把酸泪。


 

征集还在进行中~~欢迎大家关注4月24日播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报道。今天的美食答案将在评论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