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世界知识
关注并星标
每天与你一起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然而,电影同这个世界一样,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正在抛弃电影和电影院,电影业站在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球电影业经历了“严冬”。占据全球市场五分之一的中国电影市场遭重创,全年总票房约为425.02亿人民币,回落至2015年的水平,观影人次跌破10亿。而在地球另一边,截至2024年12月24日,北美电影市场总票房约为87.5亿美元,回落至2001年的水平,观影人次不足11亿,回到1990年的水平。
面对电影市场的全球性衰退,很多分析认为,流媒体平台的普及是主因之一。根据Statista统计,全球流媒体用户现已超过12亿,其中美国和中国分别达到2.5亿和3.5亿。奈飞、Disney+等流媒体巨头不断加大自制内容的投入,邀请知名导演和演员参与,提升了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导致观众更倾向于在家中观看高质量的内容,而不是跑去电影院。
新冠疫情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尽管全球各地的电影院在疫情后全面恢复开放,但人们的观影习惯已被改变,流媒体平台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选择。根据The Numbers的数据,近两年美国电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仅为2019年的一半。中国的情况也颇为相似。
此外,观众似乎对电影题材的重复和创新的缺乏感到疲惫。IMDb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和续集电影的兴趣显著下降,评分普遍偏低。漫威宇宙的部分续集电影逐渐失去吸引力,如《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仅为11%,豆瓣评分4.5,全球票房只有1亿美元。观众似乎在期待更有新意的原创故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续集或翻拍。
中国市场也面临类似情况。随着微短剧、短视频、剧集、游戏等更多视听产品的兴起,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票价的上涨也使得观众在选择娱乐方式时更加谨慎。在很多国家,电影票的价格与奈飞的包月费相当,这进一步削弱了观众对电影院“仪式感”和“沉浸感”的需求,许多人更倾向于选择便捷、低成本的线上娱乐。
为了吸引观众回归电影院,各大制片公司和院线已开始重新定义观影体验。IMAX和杜比影院等高端放映技术的普及,以及沉浸式观影的推广,成为重要策略。2024年12月24日,美国环球影业官宣,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电影《奥德赛》将采用全新的IMAX电影技术,同时结合最新的特效技术,打造更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首次将盲眼诗人荷马的奠基之作搬上IMAX银幕,将于2026年7月上映。
美国各大制片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开展跨平台合作。狮门影业宣布与AI视频生成平台Runway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利用狮门影业拥有的超两万部影视作品,包括《饥饿游戏》《疾速追杀》《暮光之城》等,来训练一个定制化的视频生成模型。
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宣布加入Stability
AI的董事会。他表示,生成式AI与电脑生成影像(CGI)的结合将使艺术家们能以前所未见的方式进行创作,不仅实现技术的突破,更为电影艺术创作拓展边界。
2023年被誉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元年”。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在《纽约时报》DealBook峰会上预言,2025年人们将目睹首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应用实例。在这些实例中,可以像对待人类一样给AI系统分配非常复杂的任务,AI将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它们。OpenAI积极进军好莱坞,鼓励电影制作人在新片中使用Sora技术。
据报道,萨姆·奥特曼近期在好莱坞向派拉蒙、环球、华纳兄弟等片厂展示Sora技术。部分制片厂看到了Sora和类似AI产品在制作中节省时间和资金的巨大潜力,对在未来制作中引入Sora持开放态度。好莱坞非裔电影人泰勒·佩里表示,他已见识到Sora的惊人能量,为此暂时冻结了在亚特兰大影视基地追加8亿美元的扩建计划。
尽管全球电影市场整体低迷,但根据研究与数据咨询公司Omdia的预测,有可能在2025至2026年迎来复苏。2025年有不少备受瞩目的大片即将上映,比如《阿凡达3》《疯狂动物城2》《碟中谍8:最终清算》等,这些影片或许能凭借前作的影响力和不断提升的制作技术把人们吸引回电影院。至于AI对电影业的影响到底是福是祸,只能由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为
闪亮文化传播公
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