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业多年的专利咨询师,笔者曾参与多个专利挖掘布局项目。这些项目有的给委托方的专利挖掘布局提供了较大帮助,有些却反应平平甚至被束之高阁。不同的专利挖掘布局项目,为什么会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些“不响”的项目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专利挖掘布局项目通过分析某项技术在整个行业中的宏观态势、专利布局的热点空白点、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特点,以及委托方自身的专利布局现状,从而给出专利挖掘建议和布局建议,目的在于使委托方的专利挖掘更系统、布局更合理,以更有效地保护委托方的技术。
专利挖掘布局项目的成果转化包括将专利挖掘建议落实到专利申请,将专利布局建议落实到专利申请的系统性布局、申请类型规划、递交日排期及申请地域选择等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利挖掘布局项目的成果有时存在并未落实到专利申请及其布局的情况,常见问题包括项目成果针对性较弱、挖掘点深度不够,以及项目成果缺乏时效性。
项目成果针对性较弱
项目成果针对性较弱,主要体现在不能围绕委托方专利布局的特点,指出委托方专利布局的不足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也就是说,项目成果缺少对委托方专利布局特点的有效诊断,且给出的建议过于泛泛,并没有结合委托方的技术方案
特点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挖掘点深度不够
挖掘点深度不够,主要指所挖掘的技术点仅浮于表面,并未挖掘出对创造性有贡献的技术改进点,也并未深层挖掘出技术点所起到的技术效果,且挖掘出的技术点并不能反映技术的主要/关键发明点,不能有效保护技术方案。
项目成果时效性不强
项目成果时效性不强,主要指专利挖掘布局项目未定期更新。在研发的某个阶段做完专利挖掘布局项目后,在随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对专利挖掘布局项目进行更新,不能保护优化后的技术方案,也无法跟踪主要竞争对手专利布局侧重点的变化。
项目成果
针
对性较弱的
主要原因在于,专利挖掘布局项目的成果与委托方的需求脱节。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是咨询师与委托方技术人员欠缺沟通,没有充分了解委托方的技术研发方向、主要改进点等信息,所给的挖掘建议也不符合技术人员的要求,无法满足技
术人员的研发需求;
其二,咨询师未充分分析委托方已有的专利布局特点,未针对已有专利布局的不足给出改进方向;
其三,技术人员对专利挖掘布局项目工作缺乏重视,不愿意参考专利挖掘布局建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