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精选
留言:谈心久了认识就新了。才发现没有了上帝的我们终究是孤独的,世界因它的缤纷而失去了对一切的秩序。我们追求神圣却被外界掣肘。
周国平点评:上帝的唯一居所是信者的心。心中有上帝,心外便无能够掣肘之物,你会发现你已置身于一个自由的精神王国。
留言:看了周老的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是已经被里面的安稳幸福感染。在大学里,看这样的书真的受益良多。人嘛,一生活给自己看,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自己活的舒坦就好。简单才会专注,专注才容易幸福。
周国平点评:对,简单一点。良知、直觉、常识都是简单的,但比观念、推理、宣传更接近真理,更能成就人生的幸福。
留言:究竟智慧重要还是人生重要呢?寻求人生的智慧,到最后反而用它来否定人生,这太荒唐了吧。当我要掉进悲观主义深渊时,是周老师把我拉了回来,老师对人生的热爱鼓励着我。我对书中佛教轮回的问题写了一篇体会,我的苦思记录,望老师读一读。
周国平点评:因为人生重要,所以智慧重要,没有智慧,人生就陷于盲目。不过,佛教不等于悲观主义,悲观主义也不等于全盘否定人生。你的读书笔记已阅,用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解释自我意识,有道理。
留言:关于读经典,大多数经典要么篇幅厚重要么文字深奥。您认为读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可若此何来理解与共鸣?连读完的耐心都没有。读经典前读者是否需要做功课?我喜欢好的导读指引,为何您不赞同二手书?走进经典真不容易。
周国平点评:打一个比方,你去某地旅游,是跟着旅行社走马观花,一路听导游牵强附会的解说好,还是自己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这个地方进行考察好?我强调的是主动性,要做功课,但必须带着问题做,可以参考二手书,但目的是经典本身,不能停留在二手书上面。
留言:“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 一切深刻的体验一定都是由此及彼地理解了内在的孤独。可是在逆向来袭时,需要怎样的修为才能够平静地面对沉默?
周国平点评:既然“由此及彼地理解了内在的孤独”,就已然平静,就已是修为。否则,才理解不了呢。
留言:人终有一死,最长100年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长度,几个世纪中它就是弹指一挥间,上下午五千年里,它就是很小的一个点,而在宇宙起源到现在,它连一个微小再微小的小点都算不上。一旦死亡,我们便不会存在,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只是存在过吗?
周国平点评:千古之惑。德国谚语说: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所以,人类才必须有哲学的思考和宗教的信仰,动机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千古之惑,让自己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相信一个与上述德国谚语相反的命题:只要活过一次,就等于永远活着了。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相信,否则怎么活得下去呢。
留言:幸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关联着身脑心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体。人生能量化?能重复实验?因而单有科学叙事是不够的,还需要历史叙事和美感叙事,而真正有智慧的学者,会把三种叙事结合起来,把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考更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得到启发。
周国平点评:最重要的是体验和思考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体验是基础,没有自身的体验,思考就只能是空洞的。思考是对体验的整理和升华,没有思考,体验就会停留在零散的素材状态。
留言:周老师,我们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根深蒂固,我看了你说的“信仰危机”后顿时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焦虑,面对盲目、无情的大自然,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信仰?怎样才能令自己信?
周国平点评:我首先要指出,科学精神与唯物主义是两回事,它的实质是一种对真理的认真态度,对于任何理论,包括唯物主义,都一定要追问其根据,绝不轻易认同。其次,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皆是对世界本质的论断,断言其为物质或精神,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超出人的经验和理性之范围的,因此,科学精神又表现为对此不做结论,承认它只能由信仰来解决。正因为大自然的盲目和无情,我们才需要信仰,至于你到底信不信,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留言:您常常在书中提到思考、独处,可是现在很多人在提倡放空思想的冥想。想知道您对冥想、发呆、放松等等的看法。
周国平点评:我没有练过冥想,想象它是一种让心从日常事务、利益、观念、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获得宁静的方式,应该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对人生道理的透彻思考,其效果就不可能长久和牢固,回到日常生活中,心又会被扰乱。觉悟是修心的根本,所以,佛教在禅定之外更强调正见和智慧。
注:因今天头条内容为问答形式,故没有请高昂老师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