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人情薄如纸!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吴官正:难忘那夜的秋雨!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0-28 12:16

正文

摘自: 吴官正《闲来笔潭》


编者语: 吴官正, 1938年8月出生,江西余干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闲来笔潭》2013年出版,该书分5部分,收录了吴官正在离开领导岗位后所撰写的随笔、散文、小说等类文章119篇,是作者所见所闻、所忆所思、所感所悟的自我记录,全书贯穿着作者对人生哲理和为政之道的理解,以及质朴情感和精神追求。《闲来笔潭》是一本展示真境界、真感情、真性情的书,是从政经商者必读之书。


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家的掌门人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


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这位掌门人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


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


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在小猪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赶回亲戚家。


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


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吓得哭了起来。


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


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


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二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你是个大孩子了,畜生不会伤害我们。”
快到西北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堆,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


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


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掌门人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回去吧?”


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了句:“谢谢,我们还要赶回去。”

在往回走的路上,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


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转过身去,不停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土布衣服。父亲煮了一锅菜粥,桌上放了一碗咸芥菜,也没放油。父亲说:“哼,人穷盐钵里都会长蛆。”


母亲对我说:“你都十多岁了,家里人多,几亩地又打不到够全年吃的粮食,你爸爸也忙不过来,不要再去读书了,好吗?”


我没做声,放下碗,倒在床上哭。父母心软了,让步了,又说:“是同你商量,你硬要读就去读,反正我们穷。”我爬起来,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母亲把我追了回来。

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


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开水,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


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眼前一片漆黑。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那两棵老樟树的皮。


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 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


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


著名作家陈建功: 吴官正《闲来笔潭》展现真性情


我是在接到《闲来笔潭》的当天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我想就本书的文学特色谈几点感受。

首先,这是一本展示真境界、真感情、真性情的书。 吴官正出身贫寒,求学之路艰辛曲折,“岁月难忘”一辑,就展示了他从贫寒子弟成长为人民公仆的心路历程。 少年吴官正调皮、自尊、坚韧、勤奋的形象跃然纸上,传神之笔时而令人忍俊不禁,时而又令人扼腕叹息。 他也曾遭遇世态炎凉并由此励精图治,但他不怨不恨,更多的,是对亲人,对恩师,对朋友,对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秉持永远的感激。 他的回忆里,仿佛流淌着一条感恩的溪流,涓涓不息。 自然,在人情中国,身居高位的人物,不可能不面对着“两难”的抉择。

令人感动的是,《闲来笔潭》不仅直面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而且直面了“知恩难以为报”的矛盾。 他说,说心里话,我对亲戚的困难很同情,但没为他们办过一件事,有时很矛盾,也很痛苦(《清明忆母亲》)。 正因为作家对自己这种矛盾心情的坦诚,才愈见一个“好官”的境界,愈见一个“好人”的实在,也愈使 本书具有巨大的道德的和情感的冲击力。 这种可圈可点的实例,随处可见。

其次,这是一本 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的书。 素朴而机智的民间智慧、敏锐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广博而深邃的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积累,它们的交织与融汇,使《闲来笔潭》不时闪现思想的火花和哲理的意蕴。 深刻的哲思和独到的见解,或以随笔抒写,或以对话宣示,或以寓言隐喻,或以笔记阐发,或以小说投射。 历史与现实,涉笔成趣; 思考与才情,相得益彰。

比如他由一组动物引发感慨(《野猫》《可恶的蚊子》等),托言“老苕”而作问答(《有问有答》),自撰“语录”聊博一笑(《老谷的奇谈怪说》),等等,不胜枚举。 特别是他“读书随感”一辑,谈天说地,连类古今,神游四海,叹绝时人。 他文章中的哲理,并不故作深奥,而是以平实的、通俗的、风趣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素朴和幽默,越发使精神的魅力、哲理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本书读到最后几篇,我惊异地发现, 吴官正同志原来竟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言其“优秀”,并非谬赞。 比如《荒诞的梦》《一撇的闲》等等,都是精短的小说佳作。 特别是《荒诞的梦》,把“关公战秦琼”的荒诞化为艺术的神奇。 再看看其他文章,文体虽然不一,但讲起一个人物,生动传神,说起一段故事,绘声绘色。 随后我就发现,其实我的“惊异”是大惊小怪了。 一个细节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作者的文学才能,是经过长期的自觉的训练而养成的。

如若不信,请看“今日春分”一文中,作者记道: 早晨散步,老伴说: “今年是你在北京度过的第十七个春天,今日是春分,你就把这小院中的植物写一下吧! ”随后我们就读到了作者笔下“比着出风头”的蔷薇月季玫瑰,争当“领跑者”的丁香,“玉树临风独领风骚”的紫玉兰,“卖弄风情”的海棠……相信在作者的写作生涯中,这样的“功课”一定不少。 不然何以展现如此敏锐的观察和如此纯熟的文字? 作者不但善于拟人状物,而且善于捕捉“一石三鸟”的细节。

在回忆自己的“求学之路”时,作者写到妻子向他母亲要些布票,想帮他买两件绒衣穿。 母亲说: “官正在毛主席身边,还会冷到他? 如果是你要,我就给你。 ”寥寥数语,时代、个性乃至认知局限和婆媳关系,悉数呈现。 当然,除此之外,《闲来笔潭》中丰富的修辞手段如幽默、反讽、自嘲等手法的运用,无不显示了文学的才华。

这本从政经商者必读之书,强烈建议大家看看,我至少读了三遍吧!

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点击右下角在看或转发朋友圈,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欢迎加号主微信: zhengjingshe2019


长按二维码 关注政经社
为防本号失联 同步关注小号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普通话,是一部残酷的千年血泪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