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苏墨
凡尘俗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望。
作家梁晓声曾给出了答案:一个好家,不仅是我们现实的家园,更是我们精神的乐园。
一次意外,一个富家子弟与一个家境不富裕的陌生人互换了灵魂。
然而,在这个逼仄的新家生活了几个月后,他竟再也不愿意回到之前的身份了。
尤其,一家人围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欢声笑语,让他感到无比温馨。
而在之前的家里,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家里常年冷锅冷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会发现,再大的房子、再豪的车子、再多的票子,也比不上家人为你准备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粥。
方寸之间,一日三餐,看似简单平凡,然而那细细碎碎的备菜声,那锅碗瓢盆的叮当响,那油盐酱醋的斟酌中,藏着最深的爱。
丰子恺在《万般滋味都是生活》中说起,他最难忘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备饭、吃饭的场景。
每到黄昏,他们兄妹五个就会把桌子搬到院子的老杨树下,七手八脚地准备油灯、酒壶、碗筷,期待着父母把一盘盘“佳肴”端上桌,大家一起开吃。
餐桌上,母亲和父亲在唠嗑,而他们几个一起嬉笑,一起看月亮。
最开心的是能吃到螃蟹,父亲则会十分耐心地教他剥蟹,只就着蟹肉,他能吃满满的两大碗米饭。
以致后来,不管在外求学,还是工作遇到烦心事,只要回到家,所有的不快都会瞬间化为乌有。
有一句话说得好:“曾经以为,风花雪月才是景,后来发现,柴米油盐皆是诗,平平淡淡的日常,才是人生最不平凡的珍藏!”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踏进家门,看到饭桌上摆满了热饭热菜,爱人在厨房里忙碌,小娃儿凑上来围着你叽叽喳喳。
烟火气,是一个家最温暖的底色,是我们行走世间最暖心的慰藉。
在一次采访中,季羡林老先生被问及,如果装修房子,那么最必不可少的是什么?
他脱口而出:
书,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唯独不能没有书。
一如他在《一生自在》中所说:读书,乃天下第一好事。
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子孙后代在浓浓的书香中有着更高度的成长。
他们不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头羊,而且被各国争相竞聘,入选各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104人。
力学之父钱伟长、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史学大家钱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等,都出自钱氏。
世人皆好奇这一族为什么能一直兴旺昌隆,甚至有专家专门研究钱氏基因,怀疑难道有什么特殊遗传DNA。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并严格恪守的《钱氏家训》里,其中一条就是:“子孙虽愚,诗书必读。”
内华达大学的埃文斯教授,曾对27个国家73249个家庭,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
他发现:一个家能否长期兴旺,并不在于父母的收入和地位,而在于家人是否有读书的习惯。
那些经历金融危机、战争冲击或其他变故而依然坚挺的家庭,家中藏书几乎都超过了数百册。
古人有言,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
书香满屋,才是一个家最顶级的软装,是一个家最高明的教育。
所以,与其千方百计买学区房,不如给孩子打造一个书香四溢的家;与其绞尽脑汁追着孩子学习,不如自己先捧起书。
多读书,读好书,相信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段文字,都会一点一滴滋养着你,滋养着这个家。
终有一天,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让你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网络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样的家能满足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可以不大,也可以不富裕,但必须有两桌:一是饭桌,二是书桌,在饭桌上与家人慢品俗世烟火,在书桌上独享灵魂的清欢。
想想也是,一想到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吃饭,忙完后,然后各自去读书,就觉得特别美好。
那些最动人的时光、最浓烈的感情,往往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守候中。
世人皆羡慕杨绛和钱钟书,不仅因为两人在学术上的极高造诣,更是因为两人塑造的那个家。
婚后的两人,虽然都是厨房小白,却不喜参加场合,尽量在家里自己烧菜吃。
记得第一次学会划火柴的钱钟书,面色得意,跟孩子一样向杨绛邀功,“我会划火柴喽”。
第一次做活虾的杨绛,结果被虾抽搐吓得落荒而逃,钱钟书乐得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