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征文约稿小助手
及时更新发布各类文学赛事及杂志、网站征稿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征文约稿小助手

他写透了人类的暗夜、梦幻与无意识

征文约稿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5-02-08 13: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2.2 — 1941.1.13)是一位著名作家。 本文为北大中文系吴晓东老师的书评,对乔伊斯《尤利西斯》《芬尼根们的苏醒》的解读。

这是两部被称为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最晦涩的作品,用极端的意识流实验——混乱的梦呓书写对人类存在的思考,是”迄今对普通人的意识所拍摄的最逼真的X光片“。其实晦涩也没有那么绝对,乔伊斯也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混乱的语言表达的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暗夜、梦幻与无意识。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和诗人。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等。



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 是20世纪上半叶英语国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现代主义的一大鼻祖。


乔伊斯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于都柏林大学毕业后1902年赴欧洲大陆,开始侨居生涯。早期最重要的两部作品《都柏林人》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均在1904年开始创作,但是分别到1914年和1916年才真正出版。前者描写了都柏林精神状态的瘫痪与“麻痹”,后者则是写主人公斯蒂芬成长历程的兼有自传性色彩和启悟性母题的长篇小说。


在技巧上,《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带有意识流特征的创作手法,因此,有的评论家把它也看成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从这部小说中,至少可以看到后来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们的苏醒》中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意识流技巧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艺术实验,而是在早期创作中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尤利西斯》既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之作。1922年2月2日,《尤利西斯》首先在法国巴黎出版,既而引起了轰动,尽管在英美一再被禁,但最终它仍然被看成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尤利西斯》首次出版的通知


小说写的是1904年6月16日一天里发生在三个主人公 (布卢姆、斯蒂芬、摩莉) 身上的事情。斯蒂芬是个年青的历史教师、诗人,布卢姆是个中年的广告推销员,摩莉是布卢姆的妻子,一个歌唱家。小说写的就是这三个人物一天中的经历和心理活动。


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前三章) 写斯蒂芬的行动和意识,第二部分 (第四到第十五章) 集中写的是布卢姆一天中的经历。


随着布卢姆一天中的行程,小说每一章写一个主要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展现,涉及了都柏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部分 (第十六到第十八章) 写布卢姆和斯蒂芬的相遇和交流以及摩莉的意识流联想。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标题“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指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 (也翻译成《奥德修斯》) 中的大英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在拉丁文中的译名。乔伊斯以尤利西斯为小说的书名,就是为了在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和希腊史诗英雄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尤利西斯》每一章原来的题目也都运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人名、地名和情节,尽管在小说正式出版时这些题目都已经删除,但是与《奥德赛》的对应仍然是小说中一种内在的组成要素。


为什么乔伊斯精心设置了一个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对应的结构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反映了乔伊斯宏大的创作意图。乔伊斯曾经称《尤利西斯》是“一部两个民族 (以色列和爱尔兰) 的史诗”,他是以创作一部规模宏伟的史诗的心态来设计小说的题旨和规模的。对荷马史诗的借用反映了乔伊斯借助一种神话结构从总体上把握当代社会生活的意向,正如大诗人T.S.艾略特在《:秩序与神话》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乔伊斯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尤利西斯》所代表的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在史诗和神话模式中所建构的秩序和统一性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产物。他们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布卢姆作为一个有些下流的广告推销员怎么能与荷马史诗中的大英雄相提并论?平庸琐碎的都柏林的现实生活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神话?T.S.艾略特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尤利西斯》的现代神话所建构的秩序并不是生活中的固有本质,只是小说家的想象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有研究者指出:20世纪的文化“已经丧失了一致性和生命力,所以作家才不得不企图以惟一可能的方式——虚构来对文化进行‘再统一’”。因此“《尤利西斯》不是一部神话著作,而是一部小说,不是要用现代的语言来再现奥德赛的神话,而是从根本上怀疑现代人是否可能具有神话般的幻想”。“这不涉及对神话世界的认可,而只是‘对它提出疑问’”。

这两种观点看似不同,但在对丧失了生命力的无序的现代文明的基本判断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作为一部意识流的集大成著作,《尤利西斯》在意识流方面的成就突出反映在它几乎穷尽了所有的意识流技巧: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空跳跃、蒙太奇、旁白、幻觉、梦境、印象直呈,等等。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乔伊斯并不是单纯炫耀他的诸种技巧,技巧的运用是与他对人物的塑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评论家们注意到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意识流有着彼此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质。斯蒂芬是个历史教师和诗人,他的内心独白多深奥的隐喻,充斥着各种历史和文学典故,而且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警句,他的联想流是一种具有深层语义的联想;而布卢姆是个广告推销员,他的意识流则有一种平面展开的特征,关注的也大都是空间化的色彩感更鲜明的事物,是一种浮面化的联想;至于摩莉,则是一个没有什么思想,语言也有些粗鄙,耽于欲望的形象,乔伊斯为她设计的意识流有一种突发性和随意性,语言也经常有语法错误,还把大诗人济慈的名句说成是拜伦的作品,表现了她的不学无术。

这些精心的细部设计,无不反映出《尤利西斯》作为一部世纪经典的博大与丰富。

如果说《尤利西斯》在问世伊始即被视为天书的话,那么,更像天书的是乔伊斯的《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乔伊斯完成这部小说花了十七年的时间,并称这部小说将使评论家们至少忙上三百年。

为什么这部小说分外晦涩难懂呢?首先因为它表现的是小说人物纯粹的梦幻意识。

小说的书名是源自爱尔兰的一首民歌《芬尼根的苏醒》 (Finnegan’s Wake) ,民歌唱的是芬尼根喝醉了酒,从梯子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死了,就为他守灵,没想到他在闻到酒的芳香之后又突然苏醒了。乔伊斯把原来的歌名改为Finnegans Wake,省去了一个所有格的标点符号,并把芬尼根改为复数,从而表示所有芬尼根们的苏醒。复数的芬尼根可以说既指代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又隐喻了整个人类。

小说基本上围绕着核心人物酒店老板伊尔威克一夜之间的梦幻意识展开。在人物的梦中展现出的既有伊尔威克一家人的个体命运的图景,又有爱尔兰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堪称是人类混乱的精神史的缩影。

研究者一般认为乔伊斯写作《芬尼根们的苏醒》的历史观受到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 (1688—1744)的 历史循环论的影响。维科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循环往复的。经过“神灵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和“混乱时代”四个阶段之后再重新回到“神灵时代”的起点,周而复始。


乔伊斯则把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看成是“混乱时代”,只有用暗夜、梦魇才能真正描述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而“芬尼根们的苏醒”则暗含着对新时代来临的一种期盼。

与这种历史循环论的构想相一致的,是小说结构的循环往复。在全书的结尾,乔伊斯没有使用标志着完结的句号,而是用了一个定冠词“the”:“A way a lone a last a loved a long the” (这遥远的、孤独的、最后的、可爱的、漫长的) 。有趣的是,这个未完成的结尾恰好与小说以小写字母打头的开头“river run, past Eve and Adam’s” (河水奔流,经过夏娃与亚当的乐园) 连成了一句,构成了小说结构体式的循环。小说结构与小说背后隐含的历史观在此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同构关系。

更令人望而却步的是《芬尼根们的苏醒》的语言实验。

乔伊斯可以说创造了一种用来描绘梦呓的专用语言。他不仅发明了无数的匪夷所思的英语新词汇,同时对既有的词汇也采取重新编排的策略,还把六十多种语言 (古文字、外语、方言等) 囊括进他的小说,使小说的语义空前复杂,也使语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张力,因而,有人甚至说它是用“精神分裂症的语言”写出来的。这种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不能说完全是故弄玄虚,最主要的动机还是出于描写人类黑夜与梦魇的主题目的。

乔伊斯说:“对夜的描写,我感到我不能像平时一样使用语言。那样用词就不能表达夜间事物的真相,它们在不同阶段——有意识、半意识,然后是无意识——时的真相。”混乱的语言正适于表达暗夜、梦幻和无意识。

由此,乔伊斯也把意识流实验推向了极端。

但是《芬尼根们的苏醒》的过于晦涩阻碍了它对更广大读者群的拥有,研究者一般认为比起《尤利西斯》,它对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要小得多。




文字 选自《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吴晓东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1





征文约稿小助手

这里有

新鲜齐全的

投稿征稿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