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莫言那种,也叫
严肃文学
。余华的作品有点商业化写法,但大体来讲,还是
纯文学
的范畴。
看表达的目的。如果你是为了商业目的,给读者写的,就是
类型文学
;如果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写的,你就是
纯文学
。所以纯文学也不一定就写得特别好,只是类型不一样,不代表水平。
从目的上来说也不全面,编辑也要区分这个,不能单从作者的想法去区分吧?
这个是文学理论,实践中肯定会不一样。
类型文学
,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各种类型,每个类型有自己的规矩。比如你写一个科幻小说,里面不能一点科学技术的想象都没有。
类型文学
基本上都有明确的类型划分,创作上也是以满足相应类型旨趣为主,
纯文学
也有侧重做结构、搞文学实验的,不一定就要重情绪。
我觉得
纯文学是流动的,也不一定侧重情节和故事性。
我觉得
纯文学
,可能更注重人的情绪,可以细节丰富到几万字不推动情节。除了类型文学,就是纯文学,这么分是不是简单又直白。
不是的,纯文学和严肃文学有区别的,但现在都不说了。理论上,
纯文学
就是作者只是为了展现写作技巧,没有写作目的。
严肃文学
才是为了展现社会问题和自己的思考。但现在都混在一起说了,因为写纯文学和写严肃文学的人都非常少了。
以前有个编辑说,
科幻小说
的定义就是科幻作者写的一切作品。
《深海余烬》,之前一直有人说这本不算科幻,但是现在快到大结局了,感觉这本的底层逻辑还是信息大一统理论,这样的话也能算科幻吗?
啊?为啥?因为出现了现代科技结晶(电视机)吗?我没看过《午夜凶铃》……
《午夜凶铃》的原著是
纯科幻
,超级好看!其实电影也算科幻,把该演的都演了,只是没演到解谜。
《午夜凶铃》的原著叫《环界》,是讲虚拟世界里面发生的故事。
《午夜凶铃》第二本揭底,整个一、二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名叫“环世界”的计算机系统里。但小说第一部前面其实全部都是惊悚悬疑的内容,你说它是悬疑惊悚类是完全成立的。但第二部就是硬核生物学,把第一部的内容全部解构,转化成科幻了。
陈春成更接近
纯文学
,双雪涛初期更接近严肃文学。现在其实分不清了。
但他俩其实都是
类型文学
?我也分不清了!也许文学本就没有严格的边界。
本来就没有啊。你看张天翼的《花与镜》,不是标准的科幻小说吗?但仍然算纯文学。
从文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好像经常有上一个时代的草根文艺,变成下一个时代的经典。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作文本间性,这一概念最开始是由法国解构主义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在其著作《作为文本的小说》中对此概念进行了专门论述。“文本是众多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M].史忠义,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7.]在网络媒介中,每一个节点都通过链接指向另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着其他内容,“超文本”的每个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比特化的“文献宇宙”(Docuverse)[网络超文本的技术特征和艺术魅力]。
网络媒介就是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超文本,不同节点之间相互引用、吸收、延异,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外在上通过超链接联系在一起,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在上则通过互文性联系在一起。例如在网络文学平台中存在命名为“标签”的超链接,标签是对文本的内容的概括,点击相应的标签就可以看到大量网络小说,这些网络小说或是人物身份相同,或是人物性格相同,或是叙事风格相同,如霸道总裁、赘婿、腹黑、淡定、天才、幽默、热血等。站在历时性的视角上进行梳理,具有同一标签的网络小说之间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通过重复和引用统合为一个类型,如“系统流”,通过再创造和变异创造出新的子类,如“无限流”,子类的发展和壮大,又扩充为一个新的类型,如“快穿流”……网络文学在互文性的作用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类型,生长为一个体量庞大的超文本。
怎么说呢?
互文性
其实很流氓的,就是他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要不和其他文本互文,形成相互引用的关系;要不和社会现状互文,也就是故事新编;要不就是历史性角度,类型演变。真要说的话,都是互文。
我会尽量避免相同的内容出现在我的故事里,反派的理念都会为了不相似硬改。
我理解
互文
是一种批评,可以跨文本、跨学科,有点像文化,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一个故事写两遍也没啥问题,总不能因为写过,就放弃更妙更适合的结构去重新尝试一遍嘛。爱不爱看是另一回事了,不能自己给自己设限不写。
有一部分读者是忠实受众,另一部分读者觉得完全吃不了,就像我很喜欢白井,但白井前段时间被骂惨了。
嗐,我们写一棵树,那就是一棵树,鲁迅写一棵树,那就是必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