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峡导报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5 小时前  
海峡导报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5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知名男演员突然自曝:没结婚,单身多年了! ·  19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知名男演员突然自曝:没结婚,单身多年了! ·  19 小时前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21 ·  20 小时前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21 ·  20 小时前  
新黄河  ·  刘诗诗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吴奇隆 ·  2 天前  
新黄河  ·  刘诗诗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吴奇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绵河10:当一间民宿去掉“精致的假象”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4-12-17 13:16

正文


“去除掉平时的设计惯性和精致主义的假象,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设计、服务、体验融入这场风景,而不是打扰它。”
“说实话,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服务’……我把我的生活状态、我的日常分享给你,大家都是平等的,服务不是炫技。”

绵河10,迅速成为朋友圈热议的小项目,之所以“小”,大概是因为它完全没有所谓的品牌推广或是一组可以评奖的建筑摄影,而是静静地开在那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突破?



#创作力

项目名称: 绵河10

作品类别: 乡建改造

项目地址: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绵河村1组49号绵河MianHe Community

结构类型: 钢结构 砖混 框架

建筑材料: 砖 水泥 回收瓦片 铁 玻璃

建筑面积: 975㎡

占地面积: 670㎡

用地面积: 2010

呈现时间: 2023年底


设计公司: 朴象建筑

项目建筑师: 廖佳

筹开团队: 成都雅之灿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 绵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 绵河10



绵河10是一个以咖啡为主要业态的多场景空间,提供咖啡、美酒和住宿的一体化体验。这里曾经是柒咖啡,经过了周边闲置民房的逐步改建,绵河10呈现出高度在地化的魅力。







廖佳

朴象建筑主理人



(Q) 您之前是否有过开一家民宿的计划?目前的选址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如何与筹开团队和运营团队达成合作的?


朴象

建筑


以前没有想过要开民宿。读书的时候,看到柯布西耶为自己设计那一套陪伴他走完生命旅程的极小住宅,我激动得不行,一直梦想在乡村拥有一间自己的自宅和工作室,这是有想过的。


这里之前是柒哥开的柒咖啡。作为老柒的常客,三年前柒哥邀请我为柒咖啡旁边的用地上设计一栋民宿,我想可以喝了咖啡,弄点小酒,再住一晚,便欣然领了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柒哥逐步尝试把周边的闲置农房一并整合改造,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绵河项目的合伙人。


在一次另外项目踏勘的时候,我和Eavan相识。我约她到绵河项目看看,结果一拍即合,现在她也成为了绵河一家人。



绵河10坐落于山峦、田野和树林中



(Q) 同时作为本次项目的业主和设计师,您从原来的生活和设计经验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朴象

建筑



从原先的一栋民宿改造开始,到今天,我们改造了总共七处民房。整个过程中其实是在尝试去除掉平时的设计惯性和精致主义的假象,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其实现在回想起,一开始还是设计得用力过重了。



绵河10平面图和夕阳下的外立面



朴象

建筑



过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当地村民施工,村民很难消化图纸,项目开始时其实并不顺利。基础标高放线等一些以前做项目时完全不用过于关注的基础工作屡屡出错,确实令我头疼。所以自然,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转化的问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绵河10的装修由当地居民参与施工



朴象

建筑



从我自己来说,整个过程也是重新认知设计的过程。我开始变得不太像以前那么追求所谓的刻意的细节,而是转而回到人本身与场所周边的真实联系上来,与村民商量让他们能理解的做法。整个推进过程也伴随着施工的不确定性不断进行调整,但是结果却充满惊喜,这个项目也让我逐渐形成在乡村盖房子的一套工作方法。我同时也开始享受不确定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血有肉的情感确实是可以通过不断修正和自我更新去获得的,而不是一味强调专业性和所谓的技法。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施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惊喜



(Q) 朴象建筑始终坚持着“建筑室内一体化”的风格,基于原空间,绵河10的设计改造中有哪些新的 尝试?


朴象

建筑



不应该说是新的尝试。我更愿意理解为回到设计本质和自我认知的一段美妙的旅程。绵河接下来还有二期,我对此充满期待。



绵河10建筑的细节装修



(Q) 绵河10是一个集咖啡、餐、住的多场景空间,这样的复合空间在当下设计领域有什么新的做法?绵河是怎么考虑这种功能复合性的?


朴象

建筑




把相对各种常规的功能逻辑变得更简单、真实、有效。同时尊重并坚持为使用者带来有尊严的自在感。




设计师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概念和某种野心,使得未来使用场所的人感到尴尬,不应该制造复杂,而是应该把人变得简单。



绵河10集咖啡、餐、住功能一体



(Q) 就您的感受来说,乡村民宿对当代人的吸引力是什么?


朴象

建筑




我认为民宿首先是真实的情感外露和在地的脚踏实地的坚持。这个过程和结果绝不仅仅是看起来生活很精致的假象,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脱胎于民房的绵河10仍有自然的粗粝质感




罗一然 Eavan

非标住宿业资深运营人/前京都安缦筹开组唯一中国成员


(Q) 作为筹开方,您和您的团队在后续运营中采用了什么样的参与模式?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合作模式的?


Eavan


我们的团队始终秉持“深入在地、共创未来”的理念,在后续运营中采用了“深度赋能+轻参与”的合作模式。我们并非单纯的运营团队,而是更像家人一般的合作伙伴。


我们注重从品牌塑造、产品优化到服务细节进行全面赋能,同时保留当地团队的管理自主性。这种模式不仅能帮助项目实现稳健落地,还可以将我们的经验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项目呈现出高度在地化的独特魅力。



好友们在绵河相聚




我们的主理人柒哥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态度”的主理人,他在这片土地扎根与生活,他把他的生活方式跟这片土地连接在一起,他热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才是来到这里的新鲜血液,这种合作模式让我看到了双向赋能的价值。


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为项目注入更国际化视野,而主理人团队则将地方的文化与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绵河10的独特性,正是这种合作模式下最具价值的体现。



绵河10扎根于所在的土地



(Q) 您曾说“安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诠释什么是‘心远地自偏’。”绵河10的选址同样面向自然,您认为曾在安缦工作的经验给了这次合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


Eavan


我对安缦最深的记忆,是它对“自然”与“人心”的精准把握——它教会我如何去“读”一片土地,让建筑与自然对话,同时赋予人心深度的归属感。绵河10的选址,让我再次体会到这一点。





在这里,稻田与山峦构成了自然的舞台,连呼啸而过的高铁都能惊喜的贯穿画卷,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设计、服务、体验融入这场风景,而不是打扰它。




在安缦的这段成长让我相信所有一切的底层逻辑都是爱与热爱,真正高品质的度假空间不是设计得多复杂,而是让客人感到,自己不经意间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的设计师廖老师也将这份爱与热爱带到了绵河10:保留自然的“呼吸感”,减少人为的干预。我们在设计上的看似简单,其实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用心考量,让客人感受到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度”。绵河始终想给人带来了是那份“家”的松弛感。



在绵河,稻田、山峦和穿行的高铁构成了自然的舞台



(Q) 针对绵河10的特质,在内部选品上有什么讲究?


Eavan


绵河10是乡野美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体。在选品上,我们更注重“故事性”和“功能性”的结合。比如,民宿的床品和日用品,我们坚持选用环保可持续的品牌,同时优先考虑在地的手工艺品和独特设计,还有一些优秀主理人的品牌和全世界各地收回来的老家具,因为“老”的东西是有温度和情感的,能够很好的弱化掉新的冰冷,这不仅仅是为了符合ESG理念,更希望每一件物品都能让客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质朴舒适”。



绵河10室内外



特别是在餐饮选品上,我们更加看重“从田间到餐桌”的理念。所有的食材,优先选用当地的农产品或有机种植资源。比如,我们做了两个窑,



我们希望大家去感受炭火的温度,烤披萨不仅是一个美食,更是田园文化的表达。每一口食材,都承载着当地的阳光与土地的气息。



绵河10用炭火烤披萨



(Q) 您如何看待乡野民宿产业的发展态势?当前,这个产业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Eavan



乡野产业目前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也希望通过在乡村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带动乡村的发展,也许可以打开乡村的另外一种局面。


从业者们开始意识到,简单的“乡村改造”已经不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对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需求。这是一个从“量”向“质”转变的行业。更注重文化传承与在地体验的项目会逐渐脱颖而出。


最大的机遇,在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精神消费”。



乡野,不只是一个住宿场所,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的倡导。这种趋势给予我们创造差异化体验的无限可能。



乡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新”表达,丸露营在绵河的活动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乡野无法复制城市的运营模式,但同时,过于强调个性化可能会带来管理上的高成本。找到一个既能保持项目独特性,又能实现高效管理的模式,是我们需要深度探索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