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一位回乡的发小聚会时,同学谈到工作所在地一个有意思的干部调整:
一位44岁的县局副局长担任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且不是人社局、老干局这种挂名副部长,随后共同讨论起这一调整的深意。
之所以感到有趣,源于
组织部门的“含金量”
,以及
两种工作身份带来的不一样的发展前景
,这样的调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交流。
“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
,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多少前人探过路后留下的宝贵经验。在组织部门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
能够按部就班保证一个较高的仕途下限。
44岁的县局副局长,如果没有进入组织部的机会,成为单位“一把手”的难度很大,
大概率最后会以晋升职级为主要目标。
而组织部作为发现培养干部的摇篮,通过高标准的选拔,高强度的培训,高水平的历练,组工干部一般都能快速成长,多数都能走出这个“熔炉”,成为独挡一面的干部。进入到组织部且成为副部长之后,按照干部任用惯例和自身年龄状态来说,只要个人不出现问题,组织部副部长大概率能够在今后的人事调整中成功担任某个县直部门的“一把手”,从副到正的发展前景无异于“弯道超车”。即便去不了大单位,小单位的选择大概率绰绰有余。除此之外,从县局一个单一行业部门,到组织部这样的综合部门、县委重要组成部门,能够选择的提拔岗位和任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展,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当然了,有句话说得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于组织部副部长这样含金量满满的职务,
要想在“内外夹击”中脱颖而出,肯定也有着高出一般竞争者至少两个层级的实力,
比如贵人的提携,比如工作的需要等等,总会有一个对主要领导来说“非你不可”的理由,才能够排除各方面压力,完成岗位调整。
除了个人提拔前景,在体制内的影响力也会随着职位的变动而“水涨船高”。
虽然都是副职,虽然发小所说的这个县局在县城里也算是权力地位“顶尖的存在”,但是相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
一方面,在工作影响力上,
作为副局长可能分管的多是自身行业领域相关方面的工作,同其他领域的沟通交流少,视野和信息交流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也难以通过工作延伸感情或是施加影响力。而成为组织部副部长后,由于许多工作都需要组织引领和组织保障,加上全县工作“上下一盘棋”,在工作统筹协调、深入推进中能够产生同更多单位和行业的联系,比如推进红色物业工作就可以增强同住建、街道社区的联系交流,比如在带队开展干部调研时可以增进同更多单位负责人的交流了解,比如此前作为副职听别人开会,现在作为副职给别人开会等。
再一方面,在个人影响力上,
此前作为县局副局长,更多会被本行业领域的干部和单位重视尊重,资源配置权力也有所局限,自己的“面子”出了这扇门可能就不会那么灵。而成为组织部副部长后,由于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的身边人,由于“组织部见官大一级”风气影响,会成为全县绝大部分单位和干部重视的对象,参加一般的饭局也会是“座上宾”。同时,由于参与的工作多,出席的活动多,在各种媒体曝光中较之副局长也能够刷出更多“名望”。
正如一枚硬币具有两面,在光鲜亮丽的身份背后,也需要承受更大的责任和压力。首先是在工作状态上,在“组织部的灯”的照耀下,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是工作常态,作为新任副部长,需要拿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和盯上靠上的工作态度,融入到组织部门加班加点的氛围和环境中。这与此前作为副局长能够按时上下班,时不时休个年假的舒适状态天差地别。
其次
在工作压力上,作为组织部副部长,需要对全县组织工作负责,需要对组织部门的工作形象负责,需要对组织部长负责,因此工作任务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同时每一项工作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既要讲规范,也要谈创新,更要重宣传,还要时不时的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这与担任副局长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工作压力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
在自身建设上,组织部门的工作氛围是出了名的严肃和压抑,组织部副部长的位置也是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因此,作为组织部副部长更需要拿出自身的威严和威信,更需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带头做好表率,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理论知识,增强业务能力,做好廉洁自律,方能坐得住,行的稳。
综上所述,44岁县局副局长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不仅意味着干部进步驶入“快车道”,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也意味着有了更大的工作和个人影响力,更意味着承担起更重的工作压力。不管怎么说,只要于事业发展有益,于干部队伍建设有利,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知道各位朋友怎么看?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