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2月,苏宁云宣布今年4月停止运营。这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百家齐放的公有云的战斗,开始一个又一个倒下了。
没多久,美团云也宣布停止运营。
在中国战场上还有一些云,比如说中国电信天翼云,又比如说百度云,京东云,金山云等等。网上已经传说了很久,金山云和京东云要合并,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应该说,中国公有云市场,在经过一番厮杀以后,如今能够存活下来的,无一不是很有战斗力的。不论是UCloud这种小而美,对特定市场深耕的,还是阿里云腾讯云这样规模庞大的,有足够现金流支撑的。云市场,从来都是巨头的玩家。即使曾经号称BAT领头羊的百度,在这个战场上也有点不死不活的感觉。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这种洗牌更早。早年下场的各种电信运营商,各个都想做公有云的生意,几年前已经活不下去了。甲骨文的Larry Elison,年纪70多岁了还上蹿下跳的要给自己的云打气,但是今天的甲骨文云,还是属于那种只能输血无法造血的云。小,也不美。看不到未来。
美国市场上的三大云厂商,除了微软和亚马逊,谷歌这个第三的日子也是异常的难过。谷歌对于云计算经历了轻视到看似重视到重视的阶段。但是今天谷歌给人的感觉依然是行将就木,不好说将来。
对比海内外各个云厂商的发展史。公有云这单生意,要做好非常的不容易。首先,云是个重资产行业。这一点和传统软件行业或者硬件行业相当的不一样。
海外以微软为例,卖软件是一个轻资产行业,不需要机房不需要数据中心的巨大投入,卖出一份赚一份的钱。而亚马逊从事的电商业务则是重资产行业。一方面电商需要自己的机器,自己的机房,自己的数据中心。另外一方面电商还涉及了仓储物流等各个方面。重资产的项目非一般企业玩得转。
国内的几个云厂商,阿里作为全球最牛的电商企业之一,显然是重资产的企业,腾讯作为互联网社交企业出身,无论是社交APP还是游戏,都离不开重资产的机房。
而另外一个巨头华为,之前在电信设备和消费者手机市场的打法,主要还是轻资产,卖出一个设备赚一份设备的钱。当然现在由于需要大量储备原料,这个资产要轻起来就不好说了。
如果一个企业本身就已经处于重资产的行业,做云的转型是相对容易的。以亚马逊为例子。亚马逊做云的一开始,就是要把自己多余的计算力卖出去。亚马逊平时算力多有空闲,只有到了黑五的时候才需要堆机器。平时能卖多少算多少,也是一种节省资源的方式。
然而,同样是重资产的谷歌,有着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和私人光纤网络的谷歌,在云上的表现却一塌糊涂。所以换个角度来说,重资产的企业做云,却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云计算发展到今天,仅仅是卖多余算力显然不是的。考虑到诸多传统企业包括全球500强企业进入云这个大蛋糕,今天云厂商能够成功,早就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算力富余卖一卖的舞台了。
仔细分析各大云厂商来说,我觉得所有的云厂商能够成功,主要由两个维度的决定:1是产品好用,2是值得客户信任。这两个维度里面任何一个做好了,都有成功的可能,如果都做好了,那就会很成功。
以美国云厂商三巨头来分析,亚马逊胜在产品好用,微软胜在客户信任,而谷歌一无所有。
网上盛传贝佐斯在本世纪初写的那封信。信中要求亚马逊内部全面服务化,每两个服务之间只能通过接口调用。亚马逊的基础架构就变成了一大堆的服务,相互松耦合的调用。
这种服务化的思想延伸到了亚马逊的云服务上。在亚马逊的云服务上,API,文档都是写的最好的,服务和服务之间的相互交互更是非常的好用。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尤其喜欢亚马逊的云。
我一个朋友业余搞副业,打算自己搭个网站,卖卖东西。他自己在另外一个大云厂商工作,但是他副业毅然选择了使用亚马逊的云。他的说法就是好用,真的是非常的好用。为此他都懒得用自己写的服务了。这是不是有点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