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点儿也不宅
游戏评论、影评、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沌学园  ·  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 ·  19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三架齐飞!AG600M完成新春第一飞 ·  21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一点儿也不宅

危险的日子

一点儿也不宅  · 公众号  ·  · 2017-11-12 22:49

正文


Test Site Vol.19

Dangerous Days


谈到哈里森·福特[1]在《银翼杀手》[2]中对里克·德卡德[3]的演绎如何时,

《黑色未来:幕后》这本书的作者保罗·M. 萨蒙[4]是这样说的:“也许福特在片场的一切不悦反而帮了他,潜意识下传达了他自己的绝望。以及他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无论如何,《银翼杀手》是哈里森·福特的标志性演出之一,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演出。”


除《危险的日子》这部长达三小时的幕后纪录片之外,福特对于《银翼杀手》这部影片始终保持缄默,在一系列纪录片中均未露面,这或许足以说明本片拍摄过程给他心理层面带来的创伤。但萨蒙却道出了一个唯有经历时光洗礼后,才可能看清的真相:或许演出本身,并不仅仅在于技巧,而是与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同步密不可分,身体层面的同步自不必谈,即便涉足心理层面,或许也不仅是主动体验生活即可演绎到位,演员在向角色全方位趋近的同时,甚至会跨越二者之间必然会存在的那层壁障,而这种融合,未必永远是“勤奋”地揣摩、“倾情”地创作,便可以实现的,你或许需要像福特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舍弃那个执着于与导演配合,力图实现其野心的职业态度。


“你的心中有一部分想要与导演的野心完全同步。另一部分则很逆反,‘就这么说吧,其实无所谓。只要我拍摄时到场,全心全意演绎出每段戏中的人物关系就够了。管他呢,不就是部电影吗。让导演操心去吧。’”——哈里森·福特


这恰恰是里克·德卡德的人生哲学,不是吗?他并不在乎自己所居住的世界,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生活,更别提复制人的死活。他在乎的唯有那只货真价实的羊,以及这只羊背后的寓意:那更为虚幻的自我安慰/麻醉。你或许可以将这种同步归功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5]在创作过程中对他的刻意远离,但在斯科特自己看来,福特是一名非常成熟的职业演员,完全有能力处理好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作为导演的职责,仅仅在于“创作画面”(Composing the Picture),而非与演员一道创作人物。


这位英国导演与乔治·卢卡斯[6]、斯蒂芬·斯皮尔伯格[7]等美国导演的工作方式颇为不同,创作时的焦点几乎完全聚集在画面上。很难说这到底算不算一种更为“职业”的处理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眼中导演的职责,比一般人眼中的“大导演”概念要更窄一些,起码在他眼中,表演是演员的工作,这也足以解释为何他会“放任”鲁特格·豪尔[8]修改结尾台本,或是根据达丽尔·汉纳[9]的舞蹈特长来塑造人物。


更进一步来看,斯科特对电影的理解,也与大多数人的期待相去甚远。仅仅从《银翼杀手》来看,他对视觉风格统一性的专注,要远甚于角色和故事本身,你甚至可以说他是通过图像来思考和叙事的,而本片最大的亮点,也恰恰在此。斯科特以极高视觉密度构建的世界,在各个层面向你诉说着彼时人类的绝望:未来并不美好,科技并不美好,人性同样不算美好,人们生活在嘈杂纷乱的世界里,却不知将向何往。公司控制着每个人类个体的命运,用无止尽的物质消费填满了我们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贯穿全片的视觉要素呈现出来的。换言之,在斯科特心里,《银翼杀手》这部电影中的真正反派并非罗伊·贝迪[10],而是2019年的洛杉矶,但又是谁造就了这座绝望的城市呢?是泰瑞尔[11]公司?洛杉矶警局[12]?还是身居其中的每个人类个体?


这种依托环境的叙事无处不在,从熙熙攘攘的夜市到反射着粼粼波光的泰瑞尔公司、从德卡德逼仄如同洞穴的公寓,到J. F. 塞巴斯蒂安[13]充斥各类诡异机械人偶的住所。正是所谓的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无怪乎两位投资者为了让大众理解这部片子究竟在讲什么,会强迫福特为全片录制旁白了。但这种不依托角色、人物进行叙事的手法,在拍摄过程中会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对这一层叙事手法的理解全然居于导演的脑海之中,演员们或可从布景中一窥一二,却绝对不可能在观看样片之前真正理解自己参与其中的,到底是怎样一部在视效层面跨越时代的影片。除了相信斯科特心中的图景,他们无所凭依。演员如此,投资者自然更加摸不着头脑,于是在这部收录八十余位影片相关人士的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到各种欲言又止,各种针锋相对,当然,还有无比珍贵的、经历时光洗礼之后的坦然一笑。


我相信在影片上映时,根本无法理解它的人,或许不止是给予差评的影评人,以及举双脚投票去看《E. T. 外星人》[14],只为感受到一丝希望的观众们,还要算上这些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他们每个人都耗尽了自己的心血,但他们只能看到影片的一个个侧面,无法据此窥见全貌。即便是掌控全局的斯科特,也未见得能够预见这部影片在面世之后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如果这部影片没有被影迷一遍遍反复观看,奉为经典,从邪典一步步重新走入主流视线,恐怕它也只会成为斯科特执导生涯中的一道败笔而已。这是一部被观众摧毁的电影,也是一部被观众拯救的电影。


或许这与录像带的出现关联甚密,毕竟你很难在一次观影过程中便消化如此多的视觉细节。但这是否也同时印证着一点,作为单次观影行为的电影,已经随着技术的变革彻底消失了呢?欣赏形式的不同,会改变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模式以及呈现方式。仅仅从商业角度来看,如果说单次观影的体验与观众付出的代价不成正比,购买录像带及影碟的单次投入,却可以在反复观影中呈现出多层次内涵,由此反而成为了一次无比划算的买卖。那么,粉丝们在推崇这部电影时,推崇的究竟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商业价值呢?


当我们将某部作品捧到一个高不可及的地位后,也会随之着迷于其诞生过程,甚至对其加以神化,似乎天时地利人和对其而言都恰恰交汇于一处,对的人在对的时间聚到一起,做了对的事情。但对《银翼杀手》而言,显然并非如此,这是一部拍起来痛苦、看起来痛苦、自身命运更为痛苦的影片,即便是在封神之后,你依然能够看到主创们对于它那彼此迥异的记忆和态度。没有人再去质疑它的价值(其中不少人分明认为这是一部无可救药的片子),他们不愿去公开批评这部已经盖棺论定、自己又参与其中的作品,但在字里行间你又能感到他们的惶恐不安:他们甚至不知要如何去夸赞它,生怕一巴掌拍到马腿上,于是便只能唯唯诺诺,去重复他人的观点。当然,投资人之一的杰里·帕伦奇奥[15]依然勇敢地在《危险的日子》中宣称自己的所有朋友都喜欢加了旁白的版本(遗憾的是,他和另一位在拍摄期间站在斯科特对立面的制片人比德·约金[16]均已告别人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