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貌貌狼 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ID:cjlydaily)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2017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会议提出,采取减税、定向降准等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此次“新”定向降准政策的出台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会带来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可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此次“定向降准”内容包括
对单户授信 500 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等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并适当给予再贷款支持。
该政策刚一出台便引起了高度关注。
降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被称为“巨斧”,意味着它会对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和影响。它属于货币政策之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省略说法。而
定向降准是指针对特定金融领域进行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014年4月16日和5月30日,我国分别实施了“定向降准”政策,
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两次国务院会议指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这意味着
“定向降准”范围不再局限于县域农商行或合作银行。
一直到2016年2月止,央行多次实施了定向降准、降息。
不同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往往是间接显现的,这两次降准发挥了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活力。
截至2014年年末,全口径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3%,占全部贷款余额28.1%,较2007年增长了2.86倍,年均增速21.7%。其中,农户贷款比各类贷款平均增速高6.7个百分点。而2014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到了企业贷款余额比例的29.3%,政策实施之后这个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2016年年末达到了32.1%。
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财政的支持,可以说“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014年的两次降准政策开启了一轮宽松周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其实小微企业由于经营情况不稳定,融资需求不易被完全满足,所以在
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偏紧
的背景下,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
再加上今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一直在深入推进中,“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促进了产业加速转型、结构优化升级、质效不断提升,但是
环保和去产能政策对某些处在中下游,终端需求未改观,上游原材料不断涨价,利润持续被挤压的小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新出台的“定向降准”从宏观方面而言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调整负面影响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次
出台的“定向降准”
与之前的量化宽松有着明显的不同,它
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更加具有针对性、越来越具体化。
此前,央行只是针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等特定金融机构涉及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生产经营等特定品种的“定向降准”。
但这次的“定向降准”则是立足于
“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
的指标,把范围扩大到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和创业担保,进一步扩大了通过“定向降准”考核的银行范围和数量。
“授信额度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
这一要求让符合条件的银行会有指向性的减少,但这也说明
央行更加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企业”。
所以,“新”定向降准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小微企业更好地发展,该政策对于帮助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对于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除了“定向降准”的政策支持外,还可从哪些方面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眼下难题?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强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但从目前来看,
小微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还是有一定难度。
相比起随时可能因为经营不善关门的小微企业,银行更愿意把资金借给大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
小微企业都缺少贷款所需的抵押物或质押物,而且抗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银行出资给小微企业,就会存在较大的贷款风险,这是资金配置的“马太效应”。
此外,少数的小微企业还存在信用差的问题,借钱不还也时有发生,因此小微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像“定向降准”这样的政策扶持外,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地方政府在具体政策上的更多支持,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实质性支持,完善各类项目入驻后的配套服务,给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2、以企业自身规范发展为基础,只有企业有市场、有产品、有信用、有前景,金融机构才会更愿意给予资金支持。
3、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用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营造良好融资环境的根本办法,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权行为,增加违约成本。促进小微企业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