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大学图书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哪吒2》紧急发声! ·  11 小时前  
四川日报  ·  哪吒,登顶!!! ·  2 天前  
自贡网  ·  自贡美食哪家强,由你说了算→ ·  3 天前  
四川日报  ·  消息传来!《哪吒》将走向全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大学图书馆

时光图书馆|最后一件等你来揭秘

浙江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04-17 15:22

正文


图书馆是一个时间的容器

来往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收藏的书和它们的历史

而打开这个容器

就是一件关于寻找

以及与人相遇的趣事

那些藏在书中沉睡的片段

书签、笔记、诗歌、插画、折页、节目单

记录了那些时光,那些人

你曾在老书里,遇见过什么?




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会?

点击封面,耐心等待,看看书里藏着什么

我们在整理郑晓沧先生捐赠的图书时,在这本民国二十二年度的《全国各大学入学试题解答》中翻到了一张1952年庆祝元旦音乐会的节目单。

从节目单的封面上,可以看出1952年的浙江大学拥有自己的歌咏队、舞蹈队、钢琴班和弦乐队。封面上的指挥沈思岩先生和指导杨增慧先生与浙大音乐的发展也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1952年9月,沈思岩(中)及夫人杨增慧(左)和学生陈晓光(右)在杭州罗苑合影

沈思岩、杨增慧这对浙大音乐伉俪是1942年在贵州入职的,当时浙大西迁至贵州办学。在沈思岩先生的指导和推动下,在原有的回声歌咏队、大家唱歌咏队、海韵歌咏队等社团的基础上,浙大歌咏队(后改称浙大实验歌咏队、浙大合唱团)于1942年成立。

1949年春,浙大合唱团在沈思岩老师指挥下练习《八月的葵花》

在遵义期间,浙大歌咏队曾举办过不少对社会公演的音乐会,比如1943年遵义浙大筹赈豫灾音乐会、1944年12月在贵阳举办的“劳军音乐会”等。

1943年遵义浙大筹赈豫灾音乐会(左起:朱兆祥、庄裘、沈思岩、王嘉福)

浙大复员回杭后,沈思岩夫妇为学生开设声乐课、音乐欣赏课,课外指挥浙大合唱团训练,指导钢琴班学员,为合唱团练唱及演出伴奏……这些无私的付出,让学生们收获了莫大的精神力量,催生了浙大师生奋发有为的校园氛围,也促成了浙大芳华岁月中的弦歌不辍。


郑晓沧先生的《粟庐诗集》中收录了这样一首诗:














卅七年除夜,罗苑同人集音乐家沈思岩伉俪寓中守岁, 八步除夕诗原韵以纪


守岁宁堪恋?逢场戏亦行。

灯前回妙舞,曲里挹双清。

腊尽梅枝绿,风停湖面平。

江淮兵暂息,笑语把杯倾。














(馆藏《粟庐诗集》)



他们曾在同一个除夕把酒言欢,也曾在同一场音乐会上热血沸腾。或许是沈先生将节目单赠予好友邀他共赴这场元旦音乐会,又或许是晓沧先生意犹未尽地将它随手夹在了书页之中。

而正是这一份漫不经心,让我们仿佛听见了1952年嘹亮的歌声,看见了那一段以歌代枪的峥嵘岁月。


一幅登高远望的日暮苍山图?

这是在郑晓沧先生捐赠的《十八家诗钞》中翻到的一张即兴创作的手写小诗,创作于甲寅岁初。

点击封面,耐心等待,看看书里藏着什么

郑晓沧先生原名宗海,字晓沧,以字行,浙江海宁人。著名教育家。1912年6月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后,相继求学于清华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8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教授、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长等职。

郑晓沧从1929年8月起,一直在浙江大学执教、任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郑晓沧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2年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1964年浙江师范学院迁金华,郑晓沧回杭州大学,任教育学系教授、杭州大学顾问、浙江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馆藏郑晓沧先生赠书中读书笔记)

我馆收藏郑晓沧捐赠的线装古籍近130种300余册,民国时期平装书50余册,民国字帖30余种。

晓沧先生自小对诗词颇有兴趣,文笔很好。我们在翻读先生的读书笔记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古典诗词的钟爱。


西泠丘壑美,新岁复登临。

流水观鱼港,寒梅放鹤亭。

远岑残雪白,落日暮烟青。

待到春芳碧,轻舟泛柳汀。


这首小诗写于甲寅岁初,可能是1914年,也可能是1974年。这本书出版于1935年,根据先生的求学时间与这首诗的文风,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测这首《西湖即事》写于1974年。至于这首诗会不会是友人所赠,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继续探索




一组无机化学与山水田园的奇妙反应?

点击封面,耐心等待,看看书里藏着什么

这是一本1912年出版的无机化学教科书,是1951年10月12日方桐生先生赠予图书馆的。60多年后,当馆员们在细翻这本书时,竟在书中发现了32幅精美的中国画插图。仔细观察,这些插画并非原书印刷,而是后来的人画上去的。

方桐生1883年出生于杭州,6岁进私塾念经书,14岁考入育英书院。1900年,17岁时,父亲突然逝世,他通过半工半读,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和生活费。1905年毕业后在母校教书。后又任明德小学、杭州正则中学校长等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