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最近在我自己的朋友圈写的,我没有保研,没有奖学金,没有科研,没有项目,没有创业,没有学生工作,本科到了最后一年我还认不清班上的同学。怎么看我在南大都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一份子,与世俗的“好学生”标准大相径庭。
很诚恳地说,我在南大学习的几年难免会有落寞,你不免会听到大家谈论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他们似乎是六边形战士,什么都能够得到,什么也做得很好。有一段时间,我走在仙一仙二的林荫道上,看着一张张生机勃勃,表情丰富的面孔,会在心中想,他们一定是成绩很好才会变得很快乐,而我没这个资格。
当然,这是低年级纠结的事情,我总是想和人比,觉得我也要全面发展,也要什么都去涉足一下,如果事事都和别人一样好,是不是这样内心才能获得安宁?
去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过程是痛苦的,相当于你不断把自己剖开,直面自己的软弱和痛苦,看到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未来可以怎么发展。本科前两年的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实习,竞赛,科研什么都尝试了一点,简称“样样通,样样松”。在大三暑假的时候,我去申请留学的提前批,发现原来有人愿意放弃北大光华去港校读研(当然这个是少数,举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就慢慢开始明白,原来每个人的选择和思考方式都是非常不同的,你看重的东西在人家眼里说不准一文不值,总是追着人家的脚步,比来比去,伤害的是自己。不断给自己加压,原来最终吹灭了心中的志气。
当读到《我在南大做普通人008》,看到他感受在南京的美好回忆,觉得这位能够欣赏美,并获得成长的同学是一位英雄。我想起在感染新冠,连续四天发烧到40度以上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不是熬不过去了。我心中竟然异常平静,想的可不是我那半吊子的竞赛,卡壳的科研,半死不活的实习,而是“我还能和爸妈一起聊天吗“,“家旁边的新开的一家米粉店还没吃过”,“那一大堆的盲盒不会被扔到垃圾站吧”,其实最后最惦记的,还是生活中的小事,亲人的陪伴和给过自己安慰的爱好。
后面新冠好了,我又生龙活虎地继续我的学业,但决定每一天记录一点有趣或者是美丽的事情。我慢慢从焦虑中走出,在开放而包容的心境下看到了日落时分的玄武湖,入春时节的鸡鸣寺,车水马龙的新街口。有时间的时候也会去相邻的城市旅行,看过了碰巧亮了所有灯的西湖,纸醉金迷的黄浦江岸,庄严古朴的故宫。当然,不旅游的时候也要积攒快乐,例如说去四五六食碰巧遇到了味道还不错的菜,拿快递没有排队,买到了贩卖机中最后一瓶牛奶。这样看起来,自己的生活还挺棒的。
大家归根结底,很多都是普通人,可能是现在普通,也可能是未来工作后开始成为大厂流水线上不起眼的螺丝钉。承认自己普通没啥不好,普通人又不是没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我也想不明白过,痛苦过,彷徨过,看着自己烂烂的期中成绩在逸夫楼里躲着哭。但走着走着,突然发现,管他那么多呢,我成绩不拔尖,但我是个善良的人,有自己的爱好,健康,人格健全。大学最重要的两件事,不就是认识自己和悦纳自己。在高中政治书上出现的内容竟然真的成为多年后的子弹,正中眉心。
数着日子,发现自己在七个月后也要收拾收拾准备毕业。焦虑和困顿常有的事情,写下几点提醒我自己,也可以给大家参考下:
-
不能想着什么都要:这种的结果就是我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全达成了,又得开始抉择;不达成吧,又觉得自己菜;达成一半,觉得自己要努力点就能全拿到了,开始自责。
-
少做点长期预测:有大致方向是没问题的,但是太细的细节还是不要想太多了,计划赶不上变化。
-
学会躺平:不能一天天看到别人卷什么我就要卷什么,东拼西凑结果一塌糊涂。有时间休息的时候想想自己喜欢些啥,躺在床上玩手机也挺好,或者逛逛街/打打游戏。
-
当想不清事情的时候,不妨选一个方向开始做做,说不准有新发现呢。
从懵懂的来到南大,怀抱着高考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看尽长安花“的心态;到低年级浑浑噩噩,彷徨惆怅;到“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淡然和安宁,其中伴随的痛苦不必多言。我很感谢南大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也很感谢有这样一个栏目能够让我们这些南大中的普通人有机会被看到。在这四年的旅途中,我感受过同学和大自然爱意和美好,也希望继续把这些传递给大家。咱们下个路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