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第一场凉凉——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为什么凉?
原因很简单,
《舌尖》只有尖,没有舌。
从第一集开始,画风就乱吹,吹到厨具,吹到养生,吹到礼仪,吹到历史。
但不客气地说,
吹得再响,也是摆拍的情感。
凉透了没?
直到这一集出现了。
第六集,《酥》。
只能说,久违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这集一开始就拨乱反正。
如果说前五集是不好吃装好吃,不懂吃装懂吃,不爱吃装爱吃,那这集不一样。
借耿直小孩,大白话告诉你,“不好吃”。
不好吃的是小麦。
小麦不好吃是有原因的。
约4500到5000年前,小麦传入中国,但直到唐代以前,先人都尽量不碰它。
因为,中国千年来的烹饪史,留下一个
蒸煮传统
。
按传统,小麦传进来后,最开始是被蒸着,煮着吃。
蒸煮小麦,为了体验这种口感,节目组特意试验了一批蒸煮小麦,还找来两位小朋友品尝。
果然,不好吃。
但,你看——今天小麦已经成了中国最普遍的食材之一。
从“不好吃”到“好吃”,再到“好好吃”,它都经历了些什么?
这就是中国美食的智慧。
入门系
中国最经典的小麦食品是馒头。
小麦磨成粉,成了面粉;面粉发酵,就蒸成了馒头。
馒头家家能做,当真是入门系了。
但,别小看“入门”。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萧峰同少林高僧一战,用的就是最入门的“太祖长拳”。最后,他用太祖长拳逼得对方节节败退,人们不说拳法高,却都赞他武功精。
同理,入门系的馒头,越要做得好吃,越得“武功精”。
郭秀青就做了几十年的馒头。
她怎么精?
她只要检查出笼的馒头,就知道前头和面的工序有没有出问题。
一撕就散——顶多就压了个十几遍。
表皮气泡——揉得不好。
做久了馒头,她也就掌握了另一个业务。
进阶版的馒头——寿桃。
寿桃的关键在于速度。
十分钟之内要揉定二十斤面。
揉慢了,面团会因为与手发生过多的接触,摩擦起热,产生发酵。发酵了,蒸出来就不美了。
好的馒头就像一坨大白,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平时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长这样呢?
所有的功夫都建筑在一个字——
练。
精致系
萨其马。
Sir对它的第一想法是,牙齿克星。
太硬的崩牙,太甜的电牙。
讲真,Sir从来没喜欢过这个点心。
可曾经,它是宫廷才能享用的东西。
《舌尖3》第六集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叫真正的萨其马。
那叫一个用心。
首先,完全用鸡蛋和面,一滴水都不可碰。
切成小条后油炸,炸完后,用糖浆裹住(糖浆必须是蜂蜜熬制而成)。
最后制出来是什么效果?
先回想一下,我们用力掰(咬)断日常的萨其马,是什么口感。
咔擦一下,跟木头一样。坚硬的“碎屑”掉一地,蚂蚁都能吃一冬天;你去捡,还能把你手割了。
再看看人家。
原来所谓皇宫食品下民间……
我们只吃了皇家的面子,没能吃上皇家的工序。
但,谁又能说民间手艺粗糙?
高手永远在民间。
比方说,这个嵌字豆糖工艺。
这字是画的?不对。
金惠民大方地公布了自己的秘诀。
他用黑芝麻粉和黄豆粉分别混合糖浆,做成了黑黄的糖条。接下来,就是把这些糖条排列起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糖方体。
糖方体还不是字。
他们利用糖条的弹性,把它拉长————
再一切。
当真咬文嚼字。
老一辈的智慧固然精妙,也别小看了后生们的脑洞。
看看这位90后姑娘蒋露露的创意,瓜子酥。
同样把面团压成片,排列好。
切成瓜壳形状,包进瓜子核,再捏起来。
简直是吃瓜子不爱嗑瓜子人福音
一想到中国厨师们的匠心,Sir的肚腹就忍不住呱呱叫。
当然,如果实在要分级,Sir最服下面这款。
它告诉我们,匠心做到极致是什么样子。
大师系
这就是大师系。
看这纹路,看这色泽,多健康的
水果
。
不是Sir糊弄你。
它其实是面粉做的,它叫
面果儿
。
这是“面点王”王志强的作品。对,作品。
面果儿里头不是全面的。它有馅芯。外观是什么水果,里头的馅就是什么味。
当真不是家常菜级别的了。毕竟,人家是一笔一划练过来的。
光是上色,王志强就研究了10年。他不用人工色素,所有颜色都从天然蔬菜中提取。
橙色,取自胡萝卜。
绿色,取自菠菜。
试过上百次之多,才找准那个正确的调色比例。
可能为了保护技法专利,节目组没有多做介绍,但你瞧瞧其他的地方。
柿子蒂的卷叶;
橙子上的坑点;
草莓上的渐变和纹理;
红枣上的皱褶。
放心,Sir没有找真水果照片搪塞你。
不过依Sir的想象力,这些细节,只能是用牙签一点一点戳、划、挑了。
手工点心是不是艺术品?
王志强用实力让这句话再无悬念。
十几年研究下来,他不仅做得出逼真的面果儿,还能用点心作画。
只能说,吃了对不起,不吃也对不起。
那换个说法吧——对不起,我吃。
说到这,也许你会误会,所谓点心,是不是越精致,越了不起?
粤式点心界泰斗陈勋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无系之系
陈勋在这一行做了八十年,一世夫妻半世床,陈师傅和他老婆相处的时间,远远不达标准。
每天早上起得比皇帝还早,12-1点(三更)就得出门,在早点这行,除了老板,他什么工种都做过。
但陈师傅最拿手的是
叉烧包
。
做叉烧包有什么秘诀?
陈勋对我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