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然和男友是一对大学相识,相伴四年的恋人。最近,他们都投入了应聘大军。赵然的男友是石油类专业,已经早早和西部一所大型国企签约。而赵然是新闻专业,经过几轮面试,终于得到北京一家电视台记者的工作。从房价等各方面考虑,赵然男友希望赵然能够放弃北京工作,同他一起去西部。这让一直有个记者梦的赵然犹豫了,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工作,一边是相恋四年的恋人,她不知该何去何从。
#毕业了去哪儿# 爱情Or工作,你认为应该怎样选择?
“毕业季=分手季”、“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每一年的毕业季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学浪漫爱情的关口。中国青年报曾对1500余名大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0.7%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毕业就分手的情况普遍。当毕业季来临,青春爱情遇上现实磨砺,左边爱情,右边工作,每一对大学恋人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再坚定的爱情可能也抵不过现实吧”,如今已经毕业半年的惠子说起自己大学那段轰轰烈烈的恋爱时,神情落寞地这样说。
惠子和邓明曾经是校园里公认的一对,两人一度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结婚对象,并且相约毕业后找到工作就结婚安家。
不过,当毕业季真正来临时,两人曾经的山盟海誓却遭遇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个是东北姑娘,一个是山东汉子,家乡并不在一处的两人相约找同一个地方工作,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惠子和邓明发现想要在一个城市找到同时适合两人的工作实在太难。于是,两人开始广投简历。最后,惠子考上了自己老家的教师,而邓明则拿到另一个城市的一家国企offer。
如果坚持在一起,就必须有人妥协去对方的城市,然而,对于惠子和邓明来说,两人的工作都刚刚稳定,很难放弃。曾试着坚持的两人,最终还是被“异地恋”打败分手了。
“毕分族”指的是毕业后,两人就选择分手一族。根据《2016中国大学生恋爱白皮书》,61%的情侣毕业后选择分手。很多大学恋人们向往“一生一代一双人”,最终却在毕业的时候成为了孤单影只的一个人。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谈及校园恋人分手原因,61.8%的受访者认为是分隔两地,52.0%的受访者认为是家庭不同意,42.0%的受访者感觉是经济状况导致。35.3%的受访者归咎感情不深,18.3%的受访者认为是性格不合。
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爱杀手”——“异地恋”。毕业时,恋人们需要面对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现实问题,比如工作目标、方向是否一致,未来的规划是否相同。如果两人不能在一个城市工作,距离、时间便会成为横亘在恋人间的阻碍。在一些校园恋人眼中,爱情在现实考验中不堪一击。
中国有句古话,叫“先成家后立业”。如今,很多毕业生开始学习和践行这句古语,“毕婚族”正成为许多大学恋人的选择。
毕业后半年,或者还没毕业就领证的大学情侣组成了“毕婚族”大军。就像大学相伴三年的叶兰和陈风那样,上午参加完毕业典礼,下午就去婚姻登记处领了证。不过,对于“毕婚族”大学生来说,甜蜜的婚后生活不代表可以逃避现实压力。由于初入社会,工作不稳定,经济上也基本没有积蓄,如叶兰和陈风般,每月需要父母支持,还房贷后,过上略拮据生活的不在少数。
“毕连体”指的是毕业后,一方跟随爱情而去,坚持与校园恋人在身心、感情和事业上连为一体。
对于选择“毕连体”的大学情侣来说,为了爱情跟随恋人走四方,需要勇气,坚持,有时也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妥协。
自从男友的工作定在江苏苏州后,广东姑娘张丽便开始留意苏州的工作,并且着手准备苏州当地的公务员、教师等考试。经过几轮面试、笔试后,财经专业的张丽终于签了当地的一家银行。两人都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希望能够一起在苏州安家落户。如今,终于如愿。但是,事实上,张丽最初希望从事的是财经编辑类的工作,为了彼此能在一起,只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梦想。
或许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无论是“毕婚族”还是“毕连体”都只是一个附在他们校园爱情上的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群体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校园“潮流”。
“毕婚”
2012年6月12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举行了一场隆重证婚仪式。校长葛世荣亲自为14对即将毕业并且已经领结婚证的毕业生征婚。
2013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该校大四学生胡啸宇骑着自行车,迎娶了同样是大四毕业生的新娘刘庆华。
图片来源:华声在线
2016年4月,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内,该校电子电气学院大四男生王传硕和自己的女友郭俊举行了婚礼。
为了爱情选择“毕婚”,无可厚非,不过,也有人对初入社会就选择结婚的“毕婚族”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是否是在拿自己的青春赌明天呢?
根据珍爱网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0.45%的单身男女支持大学生情侣毕业就结婚,其中有57%的人认为结婚能够更早建立家庭责任感,让人更有动力奋斗。
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毕婚”一般有三种心态:一种是平常心,认为大学爱情已经成熟,可以顺利成章步入婚姻殿堂;一种是好奇心,希望体验婚姻生活;还有一种就是比较功利,希望可以借此缓冲就业压力,或者彼此有个依靠。
虽然调查结果不能证明所有,但是“毕婚族”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的确不少。
“毕婚一族”都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从单纯的学生情侣身份变身为“已婚”夫妻,对他们来说,角色转换需要时间。
刚入社会的“毕婚族”往往会成为“月光族”。没有积蓄,无法做到经济独立,家中的“柴米油盐”和房租房贷都可能慢慢浇灭他们对浪漫婚姻生活想象。
珍爱网调查显示,不赞成毕婚的人中,40%认为经济基础薄弱是最大障碍,另有40%认为应届生心智不成熟,面对诱惑太多。
“毕连”
作为“毕分”的反义词,调查显示,新进词“毕连体”更占毕业生们的主流。不希望毕业就分开的情侣们,坚守着“面包总会有的,只要爱情还在”的信念,共同努力着。“情侣求职”“情侣简历”等也由此应运而生。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女主角郑微为了可以和男友陈孝正在一起,在人才招聘中积极推荐自己,希望可以和男友一起签约到一家单位。而这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
图片来源: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在各大高校的招聘会上,随处可以见到男孩投简历,打头阵,女孩小鸟依人跟随的“情侣档”。他们中有的人甚至还制作了“情侣简历”,将基本信息、求职意向、教育经历等信息制作在同一张简历上。
2012年,海南航空南在北京、西安等全国33个城市的130余所院校举行飞行员、乘务员招聘时,特别标明可招收情侣档,引来网络热议。事实上,类似于石油勘探和航空航天这类行业很鼓励情侣档求职。但是,也有很多公司为避免麻烦,对情侣档说不。
我无法知道他们爱情成熟的程度,我也不知道他们会持续多久,一旦感情终结,那么一定会引发工作上不合。
一家网络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的解释
这位人力总监的话也并非毫无根据,就如电影《致青春》中男女主角最终因为观念不同没有在一起一样,现实中,也并不是所有“毕连体”都能够修成正果。如果没有做好计划,仅仅抱有“一方投靠一方”的心态,可能会最后劳燕分飞。
无论是“毕婚族”还是“毕连体”,或许首先要问自己的就是,你们到底是真情还是冲动?
在一项对毕业生所做的校内爱情和事业的调查中,100名调查对象中,60%的比例表示期待校园中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对于毕业后爱情何去何从抱着“没想太多,顺其自然”的心态。
虽然,我们无法从这个简单的调查中准确判断校园情侣们爱情的稳固程度,但是却可看出部分大学生不够成熟的恋爱观。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这些字眼在遇到毕业就业现实问题后,都可能成为双方分手的理由。
“毕业后, 我要考研,你要工作。”
“我要在大城市工作,而你要回家乡。”
“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你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
爱情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很多大学甚至开设了专门的恋爱课程,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最青春的年纪,或选择与恋人并肩前行,共赴未来,或是理性而纯粹地选择和放手,都一样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无论是“毕分族”、“毕连体”还是“毕婚族”,这些标签事实上在告诫大学生们,稳定的感情需要的是双方共同的维护,而这份维护中需要添加的是更多理性的思考。
爱或许是冲动的,但长久的爱却一定不是冲动就能维系的。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学会承担,也理应承担自己的任何决定,外界任何的评价都是不公允的。这份承担的力量或许有些沉,但一定是份“甜蜜的成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