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是投资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基金经理往往掌控着数亿的财富。电视剧里的他们光鲜亮丽,打个电话动动手指就有几百万的盈亏。
但大部分基金经理过的,其实是在光鲜外表下被误解的生活。
近日,一位金融才俊在家中猝亡,年仅36岁,令人惋惜。
经券商中国记者核实,这名研究员此前曾在基金行业从业10年,曾供职长信基金、金元惠理基金,今年8月才刚入职浙商证券证券投资部,还在“试用期”。
基金经理,就是很多人口中“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职业。高知、高收入、精英人群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基金经理们也是投资领域内叱咤风云的人物,因为一个基金经理往往掌控着数亿数十亿乃至上千百亿的财富。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141家基金公司,全行业有1851位基金经理。他们基本上都拥有金融类学科的硕士学位,有些还是“海归”,其中80%年龄在30-40岁之间。
铁马对在管基金规模前十位基金经理的情况进行了梳理:
▲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发现头部的10位“大佬”管理的基金规模就达到了5.07万亿元(做个对比,A股总市值约合39万亿元),由此可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再加上海外基金从量级上来说,对整个市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你也可以把基金理解为股市上的“庄家”。
另外,这10位头部“大佬”基本都是硕士,仅有两位“大佬”为本科学历,但也出自99%的人都考不上的国内顶尖学校。
所以,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年薪百万以上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自身的“高学历”、“高层次”,还有手里基金对股市的影响力,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神秘职业。
在无数描述金融行业的影视作品中:
80%的镜头,我们看到主角穿着价值不菲的西服,站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窗前轻啜咖啡,上下班开着地库里的豪车,打个电话动动手指就有几百万的盈亏;
10%的镜头我们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危机;
10%的镜头迎来大团圆结局。
铁马身处金融圈,如果你要问我身边真正的基金经理朋友们是什么样的,据我观察,那就是:
微胖,戴眼镜,电脑不离身,有的人头发稀疏甚至还有秃顶的趋势,和被大家调侃最多的程序员没什么区别。
因为做基金经理,特别是公募基金经理,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
铁马还没做到基金经理就退缩的朋友这样描述离开的原因:每天一睁眼我就要面对29个一级行业,A股三千多家上市公司,还有美国飓风了、英国脱欧了、中国各项数据发布了、日本地震了、法国恐袭了,全XX和投资有关,你都要关心!另外,公司还要看业绩,年排名、季排名、月排名、有些公司居然还搞出来周排名,真怕哪天搞出来天排名!
作为一名基金经理,基础工作就是需要把A股上市公司全部调研一遍,梳理出最核心的百家公司。更关键的一步是,还需要动态跟踪这些公司,决定买卖时点。但是,面对波诡云谲的A股市场,即使策略做的再全面,见过再多的灰犀牛,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黑天鹅。
散户每天波动几万块钱就会哭天喊地,而面对着每天几亿元的涨跌波动,基金经理内心的压力是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能退缩,作为一个基金经理,你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依靠着平台和自己的投资能力、市场经验,为信赖你的客户赚取回报。
然后在股吧、论坛底下偷偷翻着大家对你的好评,心里美滋滋的。
多年以后,即使你早已退隐江湖了,江湖里还依然有你的传说,人们回忆着你当年曾经说过的至理名言,传着当年力挽狂澜的投资故事,此刻的你可谓“深藏功与名”。
当然,以上都是基金经理们自己YY出来的,公募基金成立20年以来,能达到这种成就的,不过寥寥几人。即使你如徐翔在监狱里还能浮盈七千多万,你也要每天看成百上千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天天复盘自己的选股方向。
大部分基金经理过的,其实是在光鲜外表下被误解的生活。
有的基金经理,第一次管户建仓建得小心翼翼,结果市场还是调整了,压力大得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有的基金经理,周末会偷偷跑回单位,仔细研究同类冠军的持仓股,心里想了一万遍,为啥我没有挑中这些票?
基金跌的时候,会有人说,你们不是基金经理吗?基金怎么管的?为什么会亏钱?
基金涨的时候,会有人说,有没有搞错,大盘今天涨这么多,你净值才涨这么点?
净值成为了横在每个基金经理头上的一把量尺,净值跌了,你连呼吸都是错的。
不久前去世的中邮基金总经理周克曾说,
“如果我死了就算了,但凡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一定要把投资者的钱赚回来。”
基本所有的基金经理都经历过连续的疯狂加班,甚至通宵达旦,凌晨四点的陆家嘴都是他们眼里常见的风景。
铁马进一步梳理了这1851位基金经理的任职时间分布,发现任职时间不足4年的基金经理超过七成:
任职时间不足1年的基金经理有351位,占比18.9%;
任职时间在1年和3年之间的基金经理有648位,占比35%;
任职时间在3年和4年之间的基金经理有346位,占比18.6%;
任职时间超过4年的基金经理有522位,占比28.2%,其中任职年限在10年以上的仅有60位,任职最高年限是14年。
和有的职业一做就是十多年不同,基金经理10年年资以上级别的人物,均可以被称为“活化石”了,我国公募基金发展20年,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
还不是因为累!工作超负荷和压力大,变成了基金经理甚至金融从业人员的专利。
《2017年中国金融从业者现状报告》显示,49.7%的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6到55个小时;39%的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55到65个小时;12%的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5个小时,可以说,
金融圈子里的人几乎没有不加班的。
去年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发布《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健康绿皮书》也显示,中国金融从业者样本人群中至少一项体检指标异常的占到96.2%。三分之二的金融从业者样本人群体检出三项以上异常指标,超四分之一的金融从业者可能患有五种以上指标所关联疾病。
目前,中国有约800万金融从业者,在劳动力人口(16-60岁)超过8亿的中国,金融从业人士占比不到1%,这1%的劳动力人口却贡献了8%的GDP。
但任何高收益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高投入。
就像电影华尔街的标题一样:
金钱永不眠。而身在其中你也不得不追赶。
不想掉队,就得用生命奔跑。
就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这位基金经理去世一样,前几个月,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杨晔近日突然因病去世,年仅48岁。去世前的6月底,还马不停蹄地出差、参会。转眼间,猝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