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通俗的动物分类法,就是把动物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只吃草,不吃肉,所以不会吃人;食肉动物只吃肉,所以也会吃人。相传有一个动物学家睡觉的时候朋友装扮成怪物来吓唬他,怪物头上长了一只恐怖的角。动物学家一点儿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因为他是动物学家,知道长角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不会吃人。
在生物链上,食草动物的地位比较低,食肉动物的地位比较高;食草动物是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他们的关系是猎物和猎人的关系、生产者(合成蛋白质)和消费者的关系、员工和老板的关系。
食草动物通常喜欢群居,因为跟群体一起具有保护作用,落单的食草动物很容易变成捕食者的食物。而大型的食肉动物几乎没有天敌,不需要用群体来保护自己,所以喜欢独来独往。同时,对于食肉动物来说,群居是有害的,万一发生冲突,就会两败俱伤。所以,一个山头只有一只老虎,群居的狼建立了同类不许相残的“制度”。
群居必然会遇到等级的问题。两只动物在一起,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体力的较量,谁赢了就听谁的。一群动物通过混战,最后排出名次,形成等级。等级一旦建立,就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不需要天天打架。新来的成员稍微比划一下,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但是,时间长了,个体的体质发生变化,小的长大,大的衰老,就要重新建立秩序。
对于高级动物来说,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靠体力,有时候还要拼智力。
人是杂食动物,兼具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特点,既合群又不合群,既依赖又独立。对人来说,依赖和独立是两股内在的力量,互相对抗,达到平衡。当关系很疏远的时候,依赖性会增强,表现为合群,喜欢凑热闹,此时的主观感受是孤单;当关系太密切的时候,独立性会增强,表现为不合群,与人拉开距离,此时的主观感受是厌烦。
有研究发现,人在应激状态下容易感到孤单,继而寻求人际帮助。也有人说,恐惧使人合群(寻求支持),焦虑使人离群(静静地待一会儿)。还有一种说法,人多容易(使人)焦虑,人少容易抑郁。
依赖和独立也与年龄有关,小孩子比较依赖,青壮年比较独立,老年人又比较依赖。
在远古时代,老人、孩子和妇女负责采摘水果,青年男子负责打猎。所以,老人和孩子性格像食草动物,青壮年性格像食肉动物。
依赖和独立还与性别有关,女人比较依赖,男人比较独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女人是食草动物,男人是食肉动物。女人喜欢蔬菜、水果,喜欢甜食,男人喜欢吃肉,口味重(咸)。女人比较温和,即使吵架了,也能继续和平相处,男人比较粗暴,容易反目为仇。
研究表明,食性与性格有关。食草动物如果改成吃肉,性格会变得暴躁,食肉动物如果改为吃素,性格也会变得温和。所以,为了和平,提倡素食。
中国是农业社会,所以中国人的性格接近食草动物。相比之下,西方人(日尔曼人、雅利安人、犹太人)属于游牧民族,性格接近食肉动物。所以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社会等级严明,而西方人我行我素,崇尚个性,尊重隐私(私人领地或地盘)。中国人温和,西方人有血气。中国人喜欢搞关系,西方人原则性比较强。中国人重和谐,西方人追求真理。
从生物进化来看,食肉动物高于食草动物,男人高于女人。许多研究也证实男人在智力和人格方面优于女人,成功人士和伟大人物都以男人居多。人类社会就是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灵成长”就是男性化,变得独立(不受别人影响)、理性(不情绪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主要是男人,如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
写到这里,我担心读者会骂我重男轻女。其实我是一贯主张男女平等的。但是,男人在上面(生物链)女人在下面、男人是猎人女人是猎物、男人是消费者女人是生产者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人们不是一直在歌颂羊咒骂狼吗?不是认为牛和羊更有美德吗?不是认为劳动(生产)致富最光荣吗?从道义上讲,羊高于狼,爱是付出,吃亏是福。
动物世界就是由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构成的,两者分工不同,但作用平等。法律讲权利和责任,两者是相等的,权利越大责任也越多。所以很多人害怕成功,拒绝成功,宁愿做一个普通人,昏昏噩噩过日子,无官一身轻。
但是,做普通人也不容易,需要很高的情商。如果情商不够,理解不了别人的意思,跟不上形势,适应不了环境,就会被当成异类,遭到排斥,然后就落单了,就被捕猎者吃了。
人类的伟大在于包容性。人们不会轻易抛弃异类,而是给他贴上标签,把他管制起来,设法帮助他、改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