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瑞鸣音乐
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灵感、热情、执着,带来音乐无穷创造力。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瑞鸣音乐

不只武林有门派,京剧老生也分男高音男低音?!

瑞鸣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7-04 18:16

正文

瑞鸣按:

京剧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灿烂与落寞。舞台上的富裕与贫瘠,英雄与平凡,始终传承着民族的精魂。瑞鸣曾在三百年历史的正乙祠全木质戏楼录制《生旦净丑》,十数位名伶登场演绎,两百年历史的京剧余音绕梁,可谓是“经典的中国好声音”!今天,瑞鸣与大家分享一篇京剧老生流派杂说,从老生处寻根源。


老生行是京剧流派最多的行当,所扮演者多为中老年男子形象,唱念用本嗓,戴髯口,又称为“须生”。在梅兰芳之前,老生行始终高踞京剧行当魁首,梅兰芳与“四大名旦”出现后,老生行仍与青衣行颉颃,平分秋色。


一、京剧的诞生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八旬万寿献艺祝釐,被视为京剧形成之始。


四大徽班进京(图片来自网络)


实则徽班并非从安徽进京,而是从扬州进京。乾隆间正是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时代,业盐者多非扬州土著,而以安徽商人寄寓扬州者为多。乾隆几次南巡接驾的两淮八大总商之首江春便是徽州人。


徽商喜的是家乡戏,自身蓄养家班外,还要装点南巡盛事,大量安徽戏班便在扬州扎根。乾隆在南巡中欣赏过花部乱弹的徽班演出,几乎可以断定。


到给乾隆祝八旬万寿,闽浙总督伍拉纳便荐征了扬州的徽班“三庆”[1]。三庆在京一炮而红,四喜、和春、春台等班先后进京,吸纳汉调艺人等其他剧种同班合演,“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才逐渐融合而成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只能算是京剧孕育萌芽,其真正诞生应在道咸年间。


二、前三鼎甲


咸同年间,京剧刚刚形成时期的老生行,代表性人物为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戏曲当时本是“贱业”,三人却被尊以科举的功名——老生三鼎甲,又称前三鼎甲。


程长庚


程长庚被尊为京剧鼻祖,实则京剧之形成绝不可能由一人之力完成,鼻祖为尊其影响而已。程长庚执掌三庆班并任梨园行的公会组织精忠庙首多年(就是四大徽班进京留京的三庆),被尊为“大老板”。

程长庚(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其演唱声调绝高,不尚花腔,如黄钟大吕,响彻云霄,“虽无花腔,而充耳餍心,转觉花腔拗折为可厌”。而从“长庚忽出为伍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千载若神。座客数百人皆大惊,起立狂叫动天。”这样的记录看,程长庚显然是非常善于表演的。


因为没有唱片资料,只能根据有明显传承的后学来推测其唱法。一是刘曾复先生提出的自王凤卿上溯汪桂芬,自汪桂芬上溯程长庚。二是标榜专门学程的余三胜之孙、余叔岩之弟余胜荪的录音。余胜荪曾拜过学程最似的老票友周子衡。



视频为余胜荪的《南阳关》录音


请注意,“扶垛口往下瞧”、“呼雷豹”的豹字,很有往古之时的气息,这段唱的行腔用气吐字,基本是非常接近程长庚声腔的早期京剧老生的范本。参照此段与王凤卿及类似汪桂芬的唱段,大概可以捕捉出早期京剧老生的唱法与味道。


余三胜


余三胜原为湖北的汉调演员,进京后搭徽班演出。


余三胜(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与程长庚的黄钟大吕金石之声不同,余三胜善制新腔,在当时即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


可见余三胜之腔已经与直来直去的早期老生唱腔有所区别,旋律更为多变动听,这实际开以后谭鑫培的变革之端绪。


余三胜之孙余叔岩,克绍箕裘,创立了“余派”。余叔岩幼时曾以“小小余三胜”为名灌过唱片,家学所自,里面就包含了一些余三胜的唱腔。


这一段是余叔岩以小小余三胜之名灌的《碰碑》


请注意,辙口用“人辰”辙,与时下所传 “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用“由求”辙唱词迥异(余本人十八张半唱片中同一段碰碑仍唱“由求”辙)。其中“到如今困两狼无有救兵”一句,与今人所唱完全不同,腔大而花,据猜测即可能是余三胜的遗意。


张二奎


曾任都水司经承,本身是公职人员,因酷嗜京剧被上司撤职,票友下海。


张二奎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因舞台生涯不长而资料不多,仅知其擅王帽戏,有帝王风度,演唱多用京音,而如今演烂了的《四郎探母》,即最早出自张二奎之手。


当时有竹枝词一首:四喜一句“把王催”,三庆长庚也皱眉。怜他春台余三胜,《捉放》完时饶《碰碑》。


在四喜班唱《打金枝》“景阳钟三下响又把王催”驰名的正是张二奎,能逼得长庚皱眉,令余三胜要唱双出抗衡,可以想见张二奎的能耐了。


三、后三鼎甲


程长庚“一教传三友”,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出其门下。


汪桂芬曾为程操琴,孙菊仙是正式拜过程长庚为师的,谭鑫培虽未正式拜师,却在三庆断续唱过十多年戏,受其沾溉甚久。


三人均奉程长庚为神明。光绪之后到1917年谭鑫培逝世止,老生行以谭、汪、孙为圭臬,被称之为“后三鼎甲”,与程余张“前三鼎甲”区别。


谭鑫培


梁任公有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纪轰如雷”。谭鑫培之父谭志道唱老旦,艺名叫天,谭鑫培遂名“小叫天”,传世唱片有七张半。

谭鑫培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剧照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传承上,老谭兼学程余而偏其湖北同乡余三胜的腔多一些。


谭鑫培对于京剧老生行的变革则彻底而影响深远,老谭至今一百余年的老生行,基本格局是由老谭奠定的。其突出之处在于一改前人实大声宏、直腔直调的唱法,创造旋律多变、苍劲委婉的新唱法与新唱腔,较之老派唱法尤其显得悠扬婉转,韵味绵远。


老谭唱腔风靡北京,上至慈禧、王公,下至走卒贩夫,无不以谭腔是尚,成就一代“伶界大王”。


当然,与老派的刚直相比,老谭的唱就显得柔靡不振,程长庚就认为老谭之唱是亡国之音。老谭的唱腔,与同辈的汪、孙比都显得玲珑剔透,以至于被讥讽为“青衣老生”,遑论与程长庚的黄钟大吕相比。


“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虽然与“商女不知亡国恨”同一痛,却也反映出了“谭贝勒”(谭因受慈禧恩宠,被满汉王公大臣戏称贝勒)的影响。大约老谭的声音,幽咽苍凉凄迷,真的正好符合那个惶惶无助的乱世吧。


汪桂芬


汪桂芬绰号“大头”,曾为程长庚琴师,耳濡目染,深得程韵。

汪桂芬(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汪桂芬嗓音高亢而不单薄,句句凿实,方正挺拔,响遏行云,有穿云裂石之势,而又不飘不浮,能传程长庚端凝肃穆的风度,时人誉为“长庚第二”。


汪的唱高而棱角分明,善用脑后音,直来直往,听来如金石碰撞,极尽声光闪耀的听觉效果。


孙菊仙


孙菊仙是票友,原系武官,曾作过“候补都司”,后因事革职,弃官下海。晚年以“老乡亲”为艺名。

孙菊仙(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孙腔调简洁,气力充沛,其声斩钉截铁,刚劲有力。既喜用顿挫,复能使长腔,二者往往交替,顿挫时如绝壁断崖,继之以一个长腔,又如大河倾斜。


汪谭孙三人中,前人有“汪以腔胜,孙以气胜,谭以韵胜”之说。


汪孙之腔均是实大声宏棱角分明,唯天赋各异,汪高亢饱满,孙平实阔大,吴小如先生谓汪为男高音,孙为男低音,庶几近之。


四、刘鸿声、汪笑侬


与后三鼎甲同时而稍晚,又能自立门户开宗立派者,还有两人,即北方的刘鸿声与南方的汪笑侬。二人均为票友出身,嗓音均以高亮著称。


刘鸿声(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刘鸿声先唱花脸,尚有《探阴山》唱片传世。后改老生,其嗓冲调高气足,长腔高音毫无遮拦,拔地而起,如鹤唳九霄。


刘的声音不但吃高,且贵在清脆明澈,毫无尘滓,剧评家景孤血形容为“玻璃翠”。又喜大段唱词,如《上天台》一百单八句,《逍遥津》十余个“欺寡人”;喜用“楼上楼”的唱法,逢高必拔,拔必到顶,一腔高过一腔,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般,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汪笑侬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汪笑侬为满族,原名德克俊,中过举人、任过知县,以性刚去职下海。(乱入:文武公务员被去职下海的一下就三个了:张二奎、孙菊仙、汪笑侬)


他曾欲拜汪桂芬为师,汪桂芬淡淡的说了一句:“谈何容易”,便拒之门外,他遂以汪笑侬为名。


汪笑侬长期在上海,革新改良思维较多,又擅长文墨,自编自演了大量新戏,亦如刘鸿声一般偏好超长唱段,唱法以汪桂芬为本而出之以新,化高古生硬为新颖流畅,整体风格仍是高而楞。


汪笑侬晚年曾应老谭之邀合演《珠帘寨》,谭饰李克用,汪饰程敬思,虽无声响记录,却可以想见是京剧史上最具幻想力的戏了。汪笑侬唱片亦真假莫辨,传人中何玉蓉先生堪称鲁殿灵光,今亦绝响。


五、 青年老生三杰


1917年前后,汪、谭谢世,孙菊仙年已八十开外。后三鼎甲的传人又有“青年老生三杰”之说,即谭之传人余叔岩、汪之传人王凤卿、学孙的时慧宝。余叔岩是“前四大须生”之一,容后再谈。


王凤卿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王凤卿曾得汪桂芬亲传,嗓音高亢挺拔,脑后音尤得汪派神髓,气势雄健坚挺。


如前所述,刘曾复先生认为前代均认可汪桂芬最似程长庚,而刘先生这代顾曲家也均认可王凤卿最似汪桂芬,那么从王凤卿的录音中,确乎是可以听出绍自程长庚的早期京剧在咸同间的味道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