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订阅本公众号。
导读
本文为CCSGR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记者窦锋昌的《
从“小新闻”到“泛新闻”——新闻学研究对象在移动联网时代的再定位》一文摘要,获取全文请参阅刊发杂志。
本文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新闻学面临着一个紧迫的“再定位”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化组织和个人的“赋权”,传统媒体机构原来所享有的新闻生产垄断权已经被打破了,新闻生产从原来的专业化生产向现在以及将来的社会化生产的过渡不可避免。新闻学作为研究新闻生产的一门学科,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原来专业化新闻生产时期的“小新闻”调整为如今社会化新闻生产时期的“泛新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最近,曹林先生一篇题为《新闻学致命危机 :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的文章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文章说,
“泛新闻化”就业稀释着新闻学,学生就业后从事着与新闻学院专业学习无关、甚至相反的工作,离新闻越来越远。
如今,社会已经全面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行业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作为与新闻业息息相关的新闻学又该何去何从?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新闻学面临着一个紧迫的“再定位”问题。经过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新闻学已经形成了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四个板块的完整体系。有学者把这样一个新闻学的框架概括为“小新闻”框架,它研究的是以新闻的采写编评和媒介管理经营为主的新闻业务和媒体的内部业务,其立足点是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小新闻”的新闻学研究框架是和同时期专业媒体“一统江湖”的媒体实践相适应的,是媒体实践在新闻学研究上的必然反映。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是传统的专业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纷纷谋求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是各类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包括各个政府机构所办的自媒体,也包括各家企事业单位所办的自媒体,以及各类自媒体都在“野蛮生长”。
从专业媒体的角度来说,近年来的人才需求已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对从业人员在学历、职业技能、语言能力、职业素养、性格品德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专业媒体主要需要如下四种类型的人才 :融合型的采编人才、“整合型”的经营人才、“转行”必需的产业人才、“走到前台”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化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扩大,以往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专业媒体就业,但现在去专业媒体就业的学生迅速下降,大量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表现出了对新闻系毕业生的强烈需求。
上述巨大变化给原来立足于专业媒体实践的新闻学带来了直接的挑战,需要新闻学给出自己的回应。
简单来说,这个回应就是扩大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从原来立足于专业媒体的“小新闻”转向立足于社会化新闻生产的“泛新闻”。
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各家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上都动作频频,推出了很多新课程,单就新闻实务类课程而言,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类课程之外,各家新闻院系都推出了视频制作、数据新闻、新闻可视化、H5 制作等课程,这些类型的内容生产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各类社会化媒体都是必需的。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会这些操作技能 ;新闻学院的教师必须研究这些操作技能。因此,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也就必须从原来的“新闻生产”转向“泛新闻生产”。
1. 新闻素材的获取 :
从传统采访转向数据挖掘。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政府信息公开速度的加快以及各类网络数据的海量沉淀,数据挖掘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素材获取方式,甚至记者足不出户,凭借高超的数据挖掘技术和专业知识,就可以写出漂亮的新闻文本。数据挖掘和一般的文字采访有明显不同,需要学生掌握网络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对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技术,这些内容是传统的新闻采写课程所无法涵盖的,需要开设大量相关的专业课程。
2. 新闻内容的呈现 :
从文字作品转向全媒体作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手机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端口”,传统媒体在巩固既有纸质出版物的前提下,必须做好各个新媒体端口。随着技术的不断演变,新媒体端口一直在变化当中,就目前来说,标配是“两微一端一网”。鉴于业界发生的上述巨大变化,传统的“采写编评”显然已经不够,在视频已经成为“新闻标配”的情况下,视频的采制技术就应当成为所有新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为了向日新月异的实务界输送人才,新闻专业实务教育必须从过去单纯文字的采写编评,扩大到音视频制作、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和展示、广告营销乃至网上直播等多个方面。
3. 新闻发布的平台 :
从专业化转向社会化。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2012 年以后,移动互联网开始快速普及,短短几年时间,其威力尽显,使新闻生产进入全新阶段。“两微一端”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和传统纸质媒体的内容生产有很大差异,大到选题,中到写法,小到标题制作,甚至是推送时间都有自身规律。当社会上对技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之后,新闻课程也需要跟上这种时代的步伐,自媒体写作和运营的相关课程应该及时推出。
摒弃新闻学的“原教旨主义”过去几年,整个新闻教育的主旋律是“变”,各类新闻传播学期刊发表了大量讨论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文章。新闻学的教学与研究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甚至是需要更加巩固的一面,“不变”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列两点。
1. 基础文字的采写能力不变。
新媒体平台再多,表达的形式再五花八门,基础文字采写的需求是不变的,在文字表达方面,“两微一端”和传统报纸并无二致,都要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第一是把事情写清楚,第二是把事情有逻辑地写清楚,第三是把事情有文采地写清楚,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 复杂社会的认知能力不变。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普遍陷入了“信息过载”的困境之中,每天似乎接触到了大量的新闻信息,但这些新闻信息真真假假,甚至让人越看越迷糊,究其本质,是因为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非“人人都是专业记者”,接受过新闻学院专业训练的记者无论在专业媒体机构工作,还是在社会化媒体机构工作,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一方面来自技术训练,另一方面来自对复杂社会快速认知的能力。
上面两点说的是新闻学在“变”中仍有“不变”的一面,或者我们也可以把新闻分成“严肃新闻”和“泛新闻”,笔者曾经长期在传统媒体单位工作,对严肃新闻怀有深深的眷恋,也深知严肃新闻对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来说不可或缺,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化组织和个人的“赋权”,传统媒体机构原来所享有的新闻生产垄断权已经被打破了,新闻生产从原来的专业化生产向现在以及将来的社会化生产的过渡不可避免。
新闻学作为研究新闻生产的一门学科,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原来专业化新闻生产时期的“小新闻”调整为如今社会化新闻生产时期的“泛新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从“小新闻”走向“泛新闻”不是放弃传统新闻学的研究而“另起炉灶”,而是在新闻传播革命的背景下,将新闻学的研究推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新闻学的研究要超越专业媒体及其内部,要面向整个社会,积极关注并且回应现实问题,同时,新闻学的研究也要超越单一学科,实现与社会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总之,从 100 年前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始,新闻学就是一个与新闻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
如今,新闻实践在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惊天巨变,那么新闻学也没有必要固守原来的“原教旨主义”,而是要与时俱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重新定位。
(图片来自网络)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员、
高级记者
本文为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重点项目“媒体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阶段性成果。
本篇文章发表于《青年记者》2018年第19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窦锋昌.从“小新闻”到“泛新闻”——新闻学研究对象在移动联网时代的再定位[J].青年记者,2018(1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