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一个可怕的假设:如果郭靖穿越到明朝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 ... ·  2 天前  
高山流水的心语屋  ·  东拉西扯:证明丈夫“举”或“不举”,竟然要众 ... ·  昨天  
高山流水的心语屋  ·  东拉西扯:证明丈夫“举”或“不举”,竟然要众 ...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书单丨胡箫白:从周边看明代中国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布拉瓦之战:葡萄牙征服者与南方马穆鲁克奴兵的厮杀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09 11:0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今天的索马里,因悬而未决的内斗而长期处于混乱和落后状态。 但在并不算十分遥远的过去,那里也曾是东非海岸上的繁华之地,诞生过像阿朱兰苏丹这样的区域强权。虽然不可避免的存在沿海与内陆差异问题,却总能熬到表面的暴风雨过后。

布拉瓦之战,就是后人窥探这种现象的历史窗口。

阿朱兰苏丹国 的武装力量核心也模仿自埃及

由于历史原因,东非地区的文明大都需要靠外部世界影响。 其中既有从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下的闪族定居者,也包括各种从海上抵达的洲际外来户。加上本来就长期生活在干旱内陆的黑人部落,构成了比较特殊的海陆双重结构。

阿朱兰苏丹国的中上层大都来自穆斯林世界

通常来说,居于顶层的精英阶层,都是从穆斯林世界迁来的商业贵族 。尤其当撒哈拉沙漠不断向南北两头扩张,内陆又有敌视自己的埃塞俄比亚,海运就成为索马里当地的主要对外联通方式。他们生活在摩加迪沙或布拉瓦一类的港口城市,习惯使用阿拉伯语,麾下还围绕着大批来自埃及、阿拉伯半岛、波斯、印度、马格里布乃至安达卢西亚的客卿。但广袤的内陆地带,却拥有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土著人口。他们可以为海洋经济提供必要助力,也可能在矛盾爆发式反戈相向,所以要用帝国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统御。

早期欧洲航海图上的索马里

这就塑造了阿朱兰苏丹国的基本政治框架,也就是一个类似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事化海陆双强。 既要维持非洲之角的航运秩序,又必须定期对内地的贫瘠山区进行征伐。然后将掠夺来的黄金、象牙和大量奴隶,交换成由商船不断运抵的奢侈品、武器与紧俏人才。有时为了强化自身的存在价值,还经常与北方的顶级强国联盟,甘做对方无法直接管辖的遥远附庸。无论对方来自埃及、土耳其或阿曼,都不妨碍当权者去审时度势的进行勾兑。直到近代世界降临的16世纪,这种经典模式都没有发生改变。

部分东非城邦 主动选择拥抱新来的葡萄牙人

1498年,随着达伽马的船队掠过印度洋西岸,整个东非沿海的政治格局都开始突发聚变。 例如原本的区域海王基尔瓦苏丹国,就因都城被短暂攻占而失去原有权威。进而使得许多港口城邦都分崩离析,选择各自认为是最好的发展路线。其中就有马林迪与索法拉这样的较弱城市,主动与新来的葡萄牙人结为盟友。

整个东非海岸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前者,第一个向远道而来的征服者们抛出橄榄枝,并奉上了熟悉印度洋季风与水文情况的熟练导航员。 所以在以后抵达的所有总督、司令或船长看来,他们就是自己的最忠实伙伴,更是自己了解东非的耳朵和眼镜。倘若马林迪的国王希望葡萄牙人替自己除掉某个竞争城市,也大概率的会获得满意结局。

位于索马里南部的港口城市 布拉瓦

1507年,位于今日索马里南部的港口城市布拉瓦,也荣登马林迪国王的小报告名单。 实际上,该城在许多方面都算不上行业顶尖,甚至在漫长的中世纪阶段都有些默默无闻。但当索法拉、基尔瓦、桑给巴尔和蒙巴萨等行业龙头先后遭殃,沦为幸存者的布拉瓦便开始显得比过去更加繁荣。这显然会影响到葡萄牙-马林迪联盟的垄断新贵利益。尽管北面还有更加繁荣的摩加迪沙,却由于是阿朱兰苏丹的重点防御对象而不宜成为攻击对象。所以,高不成低不就的布拉瓦便难逃战争厄运。

达伽马的航行之后 整个东非都对欧洲敞开大门

当年2月,大征服者阿布尔克尔克率领有16艘船的舰队抵达索马里南部。 尽管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印度,却不影响他们首先在半道上的东非解决点小问题。由于是要在东方地区进行长期部署,所以每艘船上都尽可能多的装载武器和士兵。等到城市总督拒绝投降和成为里斯本的附庸,一场短促而激烈的陆战便在东非海岸上展开。

晚期的马穆鲁克军队 对阿朱兰有很大影响

虽然地处位置相对偏僻的东非,包括布拉瓦守军在内的大部分阿朱兰苏丹武装,长期都以北方的马穆鲁克埃及为参照对象。 每位镇守地方的总督麾下,都有一支用军事奴隶组成的马穆鲁克部队。其成员不仅全都是能脱产训练的常备士兵,还用着大都进口自埃及的精致武器与马匹。其次,就是早期城邦阶段留下的市民武装,往往是专职防卫的民兵和从港口招募的阿拉伯海员。他们大都使用远射武器,充当马穆鲁克军团的辅助力量。最后还有生活在城市外围的黑人部落,自带出男丁协助御敌的天然义务。只是由于战斗来的太过突然,这部分力量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全部出动。

活跃在亚丁湾两头的阿拉伯武装海员

经过整夜准备,葡萄牙人在抵达后的第二天早晨开始登陆。 因为没有阿朱兰苏丹的战船跑来阻挡,全部的1500名士兵都得以顺利踏上沙滩。作为主帅的阿尔布克尔,亲自上岸充当半数人的前线指挥,而其余部分交由副手特里斯坦带队。相比早先抵达印度洋海区的同僚,他们不仅在数量层面充裕不少,也有训练组织上的进一步完善。由于阿尔布克尔克的坚持,这批新援将尽可能的弃用中世纪作战传统。转而效仿最时髦的瑞士战术,将打法纠正为更加严密的步兵方阵。

担任登陆部队指挥官的 特里斯坦

布拉瓦守军则暂时只能动员起4000人马,并准备用马穆鲁克军团直接将入侵者赶下海。 为此,最能打的半数士兵开始在城外列队,随即朝登陆场位置发起进攻。然而,有限的骑兵根本无法撼动枪矛方阵,反倒是只能在对方的缓慢推进下节节后退。担任掩护的阿拉伯裔弓箭手,同样在与火绳枪+弩的对射中落入下风,不得不意识到自己在火力上存在太多差距。原计划的御敌于大门外,也很快演变为大量溃兵的争相撤退入城。而就在他们努力抗争的同时,许多城中的定居者已开始携带细软逃往内陆避难。
马穆鲁克式骑兵 很难应付近代化的欧洲枪阵

由于胜利来得太过突然,葡萄牙人根本来不及调整部署,就开始对城市本身进行攻坚。 因此,不仅海面上的战舰没有接到增援要求,登陆部队自己也没有携带能破坏墙体的大口径攻城炮。除梯子和少数几门轻型火炮外,他们只能依靠手中的单兵武器应付困难。死守城头的阿朱兰士兵也没有闲着,拼命将点燃的箭头射向下放,企图阻挡披有重甲的攀爬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