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时报  ·  突发:罗马尼亚总统将辞职 ·  昨天  
新华社  ·  这些神话,为何不断创造“神话”? ·  昨天  
人民日报  ·  【夜读】珍惜那个和你聊得来的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诞生一甲子,就火了60年!这个超级IP肯定满载着你的青春回忆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7 18:19

正文

1957年1月1日,署名“金庸”的武侠新作《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上开始连载。


彼时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部当时标榜为“娱乐小说”的影响力,能在 六十年 后的今天,依然长盛不衰——不久前,《射雕》的全新电视剧版本,于2017年1月9日起和观众见面。这已是《射雕》主体故事第7次被搬上电视荧屏。


作为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之一,《射雕》的出现可以说是武侠小说发展史的里程碑。


按现今流行一个叫做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的词汇来表述的话,《射雕》以大IP之姿,从出生到现在,已火了整整六十年。从《射雕》小说连载时的一纸风行、到首次发行单行本的洛阳纸贵;从作者接二连三修订旧作后的风靡全球华人世界,再到其改编电影电视剧圈粉无数……


或许很多人能真切感受到,这六十年来,普通大众娱乐变迁的关键时间点,几乎都有这部小说的影子。它已非囿于武侠小说窄圈子的经典,称它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亦不为过。



纯粹的武侠故事,朴素的家国情怀



《射雕》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对于这个问题,作者金庸本人在1975年的“修订版”《射雕》后记中,尝试过解答:



“《射雕》中的人物个性单纯,郭靖诚朴厚重、黄蓉机智狡狯,读者容易印象深刻。这是中国传统小说和戏剧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大概由于人物性格单纯而情节热闹,所以《射雕》比较得到欢迎……”



所谓“当局者迷”,更或因谦虚之故,金庸在《射雕》后记里的阐述,并不解渴。众多热爱《射雕》的粉丝,给出过形形色色的答案,但大家基本认可一点—— 《射雕》讲着最纯粹的武侠故事,怀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在这部小说里,读者能够找到对于“侠义”最初的悸动;也能够在郭靖黄蓉那清畅自然的互动里,寻得最普通却最理想化爱情的真谛。




笔者少年时曾作《射雕》读书笔记,对该书的手不释卷,促成了下面一番评语:



“从江南的桃红柳绿烟雨霏霏,到大漠的黄沙莽莽满面风霜;从东海孤岛的风光旖旎景致如画,到西域番邦的琼瑶匝地北风如刀。时空顺序的变幻纵横,不只是让读者在大好河山中陶醉沉迷,置于其间的一曲‘汪洋恣肆洒脱不羁’的靖蓉‘少年游’,更会让《射雕》众拥趸击节叫好。”


“这里,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死契阔;有鞠躬尽瘁尽忠报国的古今大义。这里,有壮阔惨烈之金戈铁马清角吹寒;也有叹为观止之绝顶高手绝世神功。总体而言,《射雕》是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将自身带入并乐于其中的完美的关于侠义的梦,对比金庸其他著作,纯粹的武侠精神,在《射雕》中达到了最高峰。”



而众多读过《射雕》的名家,对这部小说同样推崇备至。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严家炎 在学生的影响下初次去试读《射雕》, “一读之后,竟然就放不下来” ,并在此后开内地学府风气之先,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


历史学家 余英时 先生曾说过: “《射雕》最合我的口味。”


文学评论家 夏济安 曾有意撰写武侠,不过当他读毕《射雕》后只能慨叹: “真命天子已经出现,我只好到扶余国去了”。


当代“网络金学研究第一人” 刘国重 如此评价: “绝非完满无缺,然而光芒四射”“之前的《书剑》《碧血》只能算作金庸的试笔,写得也还好,终究不过如秋水时至,浩浩汤汤的钱塘江水,至《射雕》,方才望见大海,欢腾怒湃如海宁潮!”


如此优秀的一部小说,自然会在延绵六十年的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连载时期,正版单行本追不上“盗印”的速度



时间溯回到1957年。彼时,因在《新晚报》撰写《书剑恩仇录》,在《香港商报》上连载《碧血剑》,金庸已然在香港积累了大量的人气,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追看连载小说,其实在当下仍较普遍,只是不同于以往的杂志和报纸,如今的载体换成了网络;但和大众娱乐方式丰富的现在不同, 那时候,连电视都没有普及,“追小说”更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消遣行为,一如后来每晚八点档“追电视剧”。


所以,当“金字招牌”在1957年1月1日亮出了情节更抓人、格局更大的《射雕》之后,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吸引。 倪匡 描绘当年“全民阅读”的盛景,用了这么一番话: “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更具体一些,《射雕》连载时期的爆红,在以下两个细节中,深刻体现。


其一,正版的“单行本”,追不上“盗印”的速度。


在金庸小说的版本系统中,“修订版(基本相当于大陆最流行的“三联版”)”之前的版本,统称为“旧版”。而他的旧版小说,也分为“连载版”和“单行本”,虽然两者在文本上大致相同,但正版发行的“单行本”,还是由金庸本人做了一定程度的修饰,最明显的就是重订章节,并修改“回目”。




将连载于报纸的小说集结成“单行本”,正版一般是“五回一集”,这就需要等“连载版”文字达到一定的容量时,才能修改校对,付梓印刷。但《射雕》太红了,盗版商看到有利可图,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盗印”。


他们等不及正版的“单行本”,干脆就自行将报纸“连载版”一字不改原封不动集结成更薄的册子,上市售卖。 张圭阳 在《金庸与报业》一书中曾提及: “金庸的小说,每七天就被人结集盗印成单行本出版”。 如此速度,自然让正版书商难以企及。这种情景,和后来的盗版商在影片未下映时已出“枪版”DVD的行为,非常相似。


其二,为满足读者需要,拍电报“同步”香港的连载。


《射雕》不止在本港广受欢迎,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人也都竞相阅读,真可谓是“洛阳纸贵”。然而,当地报刊面临的问题在于,由于要等《香港商报》的母版先出,由航班将报纸带到当地才能复制更新,所以连载速度要比香港晚一天。


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泰国的一些中文报纸,为“抢先”而想出了“高招”——利用电台设备,通过电报来发表当天作品的内容。 冷夏 在《文坛侠圣:金庸传》里点评道: “用电报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举动。”




皆成金庸小说电影、电视改编首作



在《射雕》连载的时期,人们的消遣方式除了看小说,尚有看电影可供选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电影工业蓬勃发展,金庸也不止做编辑和撰写小说,还曾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导,《王老虎抢亲》便是他和胡小峰联合导演的作品;他的小说如此风靡,自然也有电影公司与之接洽,想把几部作品搬上银幕。


金庸小说“影像化”进程,被《射雕》占了先机。 1958年,香港峨嵋影片公司开拍上下两集的粤语电影《射雕英雄传》,作为公司的“创业作”,由“探长” 曹达华 饰演郭靖, 容小意 饰演黄蓉,就此也开启了金庸IP改编影视作品的序幕;而电影“下集”上映的时候,《射雕》的连载甚至还未完结,所以电影也只能体现小说前半部分的内容。以“半吊子”之姿,照样能上映卖钱,这就是《射雕》IP最原始的改编影响力。




1976年,《射雕英雄传》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关口。 7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香港普及,“电视剧”这种新颖的形式,也走进千家万户。金庸小说由于篇幅长,人物多,情节丰富,实则更适合拍摄成电视剧播映。


刚刚创台不久的 香港佳艺电视台 ,面临着和“ 丽的 (即后来的亚视ATV)”以及“ 无线 (TVB)”两大巨头的竞争,他们慧眼识珠,抢先买下了金庸5部小说的版权,这其中开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射雕》。在“修订版”《射雕》后记中,金庸提及 “(射雕)曾拍过粤语电影,在泰国上演过潮州剧的连台本戏,目前香港在拍电视片集” 的“电视片集”,即指该版。


相对于同年TVB于6月份推出的剧集《书剑恩仇录》,开播于4月份的《射雕》凭借着2个月时间的“优势”, 成为历史上播映的第一部由中文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同时也是第一部金庸电视剧。 电视史上第一位“黄蓉”是至今活跃在影视一线的 米雪 ,第一位“郭靖”则是十九年后再次在TVB95版《神雕》中演绎郭靖的 白彪




1976版《射雕》,在香港形成的影响力也是空前的。 彼时的电视工业刚刚起步,电视剧制作也处于蹒跚学步中,将传统的武侠小说全篇幅搬上荧屏,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纵然“武侠电影”在此前已风靡中国几十年,但“武侠电视剧”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佳视”正用《射雕》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武侠剧”这一门类开始显现。


对于观众而言,当鲜活的黄蓉和郭靖,舞着“打狗棒”使着“降龙十八掌”出现在自家电视荧屏里时,自然有“看下去”的冲动。随着剧集的深入, “俏黄蓉”三字亦成了米雪的“标签”, 她一跃而成香港最红的女星,成为各大影视周刊最抢手的封面女郎。




不过,想要回过头来找寻早期的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却并非易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面容模糊,更有甚者踪迹难寻。 最让人遗憾的, 就是因“佳视”倒闭而再难见天日的76版《射雕》。 这几年,笔者购得几乎所有金庸剧集,但却难觅“首剧”芳踪,在任何可能的渠道,都没有这部剧集完整版的消息。


无法直观感受历史第一部金庸剧的样貌,成为包括笔者在内大多数金庸迷的一个遗憾。


76版《射雕》播映不久后,邵氏电影公司在1977到78年拍摄了三集电影版《射雕》,这版由“武侠宗师” 张彻 执导的电影在票房上同样大获成功,亦捧红了饰演郭靖的 傅声





因“名”获罪,在台湾遭禁,却又屡禁不止



在香港本土以及东南亚的华人地区广为流传的《射雕》,自不会在拥有更广泛阅读人群的海峡两岸缺席。不过,这在时间上要晚了许多。台湾比大陆更早接触到金庸小说, 但金庸小说登陆宝岛的过程十分艰难,这其中,矛盾最突出的还是《射雕英雄传》。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囿于当时的两岸形势,《射雕》的书名正犯了台湾当局的大忌——“这是在统战”!早在1960年,台湾当局就查禁了97种武侠小说,金庸刚刚发表不久的《射雕》与《碧血剑》赫然在列;直到1973年,金庸造访台湾之时,他的小说仍未开禁。


不过,“屡禁不止”一词,用于金庸小说在台湾的境遇,毫不为过。不仅是民间将他的各路小说“改头换面”出版(如《鹿鼎记》改名《小白龙》,《连城诀》改名《漂泊英雄传》,《笑傲江湖》改名《独孤九剑》等),引发“半地下”性质的火热传阅; 就连台湾当局的许多政要,也醉心于他的小说,尤其是《射雕》。


傅国涌在《金庸传》中提及:



“严家淦曾专门派侍卫去出版社帮他找《射雕》。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长’后,在一次年末记者游园会中,与海外记者说起《射雕》中人物如话家常。时任‘新闻局长’的宋楚瑜私下向远景出版公司发行人借阅《射雕》……”



作为“非法出版物”《射雕》,在台湾仍获得无数拥趸,人们争相传阅,延绵十几年。


既然屡禁不止,何不放开金庸小说?在远景出版公司的沈登恩一再要求之下,结合当时的局势,直到1979年,金庸小说才真正被当局获准在台湾正式出版,此时离开出“禁令”已过了19年。不过,《射雕》因为“名字”,仍处于“查禁”之列,无奈之下,远景公司将其改名为《大漠英雄传》,才得以出版。




“修订版”《金庸作品集》一经远景公司发行,立马获得台湾各界更加热烈的反响,至此时为止,“读金庸”终于不用“偷偷摸摸”了(虽然仍有《射雕》改头换面)。“解禁”,促成了金庸小说在台湾的持续性火爆。


后来随着风气进一步开化,“射雕”也终于不再是违禁词,出版商也从远景换成了远流,金庸作品集一版再版,供不应求。但“远景初版”的金庸小说封面“大漠英雄传”五个大字,以及1988年“中国电视公司”拍摄的黄文豪、陈玉莲版《射雕》剧集片名下面还加个“大漠英雄传”的括号,无不记录了这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





83版《射雕》热播与内地“金庸热”的兴起



相对于台湾的“屡禁不止”,中国内地普通民众接触到金庸小说已经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 随着文艺创作的限制在放宽,经过“文革”浩劫的人们,自然会孜孜不倦寻找“精神食粮”,为先前的蹉跎岁月“找补”


1981年7月,金庸以“香港著名报人”的身份北上与 邓小平 交流,而邓小平70年代末已托人从境外购买了一套金庸小说,算得上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武侠的读者之一。


同样是在1981年7月,金庸小说正式叩开了内地曾经封闭着的大门,“敲门砖”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射雕》。 在广州出版的《武林》杂志,从创刊号开始便连载《射雕》,结果,市场反应之佳令人“猝不及防”,创刊号起印30万册,不久应读者要求再次加印,第二期上涨到70万册,到第三、四期,这个数字又升到100万册!只可惜,《射雕》仅连载了四回就因各种原因“流产”了,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有了《武林》杂志“开头”,内地市面上也渐渐出现了《射雕》的盗印薄册单行本。


金庸小说版本研究专家 杨晓斌 在《蓝桥书话》中提及一段往事:



“记得在1983年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南京汉府街车站等车时,逛到一个书摊,摊主悄悄的问:有武侠书,要吗?索来看时,是几册自行印制的《射雕英雄传》(并告知陆续还有),大约是二、三回一册。稍一翻阅,如获至宝,踌躇许久(一是价格不菲,二是怕买了犯错误)还是诱惑难当!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差不多每两个星期都要花一块二的来回车费专程去一次,有时‘书’还没出,只能空手而归。 ”



到了1984年,真正的四十回全本《射雕》,终于有正规出版机构“出齐”。1984年1月-4月,《五台山》月刊每期登十回,正好分4期登完,是已知内地出版最早的四册全本。


而到了1984年底,大家似乎非常有默契地在这个时间同时推出全本 :有福建文学编辑部的7册本,有长江文艺出版社的2册本……这其中,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册《射雕》(如下图),称得上内地早期最为普及的版本。当然,以上版本都没有取得正式版权,都算是“盗印”。




如果联想一下TVB1983版《射雕》电视剧引进内地的年份,自然可以推导出扎堆出版《射雕》原著的缘由。


1983年,TVB将《射雕》再次搬上了电视荧屏,这“历史第二版”,也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 黄日华和翁美玲 版。因有76版珠玉在前,TVB对重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据《射雕制作特辑》介绍,从1982年7月26日开始,TVB市场营业部便向各阶层观众发起了问卷调查,看看对“重拍射雕”有什么意见。调查结果显示,71%的香港观众知道《射雕》这部小说,其中20%看过原著;赞成TVB重拍的观众达到70%。




观众的支持给了TVB信心,开拍之前,他们还进行了“理想黄蓉”试镜,最终从众位参选的演员中选定了翁美玲。果然,这部集全台之力大制作的《射雕》,再次在香港大受欢迎,翁美玲以新人之姿,红透香江。




当83版《射雕》在香港热播之时,内地的电视制作才刚刚起步,“电视机”更是比较稀缺的玩意,当时并不普及,实乃一种不便宜的娱乐方式。 80年代,如果有人家买了电视机,往往会在播剧集的黄金时间“贡献”出来,给整个大院子里的邻居“围观”。


那时候的热播剧,除了极少部分国产剧外,大多是境外电视剧,以港剧为主;而已经可以拍摄出光怪陆离效果的“香港古装武侠剧”,对内地观众而言更是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 83版《射雕》成了被引进到内地的第一部古装武侠剧。




对于引进该剧的过程, 《东楚晚报》 的一篇报道有详尽的描写:



“1984年,向开昌应邀到深圳参加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展示会。这是一次看片会,主办方邀请全国除央视和省台以外的地方电视台观看《射雕英雄传》。虽然大家只看了其中两集,但这部古装武侠片让所有与会者眼前一亮。当时国内电视剧非常少,也没有武打片、动作片。《射雕英雄传》的出现让大家感到新鲜。当主办方向各地方台代表提出是否购买这部电视连续剧时,‘买!买!’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喊出来。‘这部电视剧引进后肯定非常叫座!’与会者想法一致,而且都迫不及待想看到完整的《射雕英雄传》。随后,会上研究决定,引进《射雕英雄传》,费用由各地方电视台分摊,母带由南京电视台负责复制。”



由此可见,83版《射雕》引进的时间是在1984年,而在全国范围第一次大规模播出,也差不多是在84年底到85年春节那段时间(各地首播时间会略有差别)。


剧集一经播出,立马引发了无以伦比的轰动效应,“郭靖”“黄蓉”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之前从未看过这类型剧集的内地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至今当激昂的《铁血丹心》主题音乐响起,依然能够令曾痴迷于该剧的人们心潮澎湃。




之前不少没有看过《射雕》原著的观众,开始如饥似渴寻找原著;出版商见有利可图,也开始扎堆出版原著。这就很好的解释了1984年底《射雕》原著的出版热潮。 83版《射雕》的热播,客观上成为金庸在内地彻底“热起来”的强有力的助推器,成为金庸在内地由“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的纽带。


随手举两例——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归纳在了《中外影视小说》系列之下,出版说明就以电视剧为由头;而北方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封面,几乎就是83版《射雕》片头那夕阳下弯弓搭箭的图画版。




中国电视剧史的两位研究者,亦在其著作中分别表示:



“金庸小说在大陆能有如今的影响力,影视改编剧对原小说的推广作用功不可没。1985年金庸小说在大陆开始大规模流行,就是受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影响明显。”


“由黄日华扮演郭靖、翁美玲扮演黄蓉的83版《射雕英雄传》,则点燃了中国人心中的英雄梦想,被大陆观众认为是武侠电视剧永久的经典。”



随着83版《射雕》的热播和《射雕》原著的风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内地流行文化已经绕不开“金庸”这两个字。直到1994年金庸正式授权三联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为止,之前市面上流传的盗印版本,已有数百种之多。 自此, 《射雕》在内地已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一本小说那样简单,它实际上已代表了一种文化情结,代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九十年代,“同人衍生”同样能“影史留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