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军荣获“菁英奖”现场
结缘北大医疗
2017年初,曾祥军考虑离开工作18年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尽管依依不舍,毕竟他早已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团队高效、执行力强、管理灵活,显然是适合行医的“土壤”。恰逢此时,北大医疗的一位高层向他发出邀约。
他没有很快答应。原因在于,自己的底线很明确,拒绝与追求“短平快”的资本方为伍。后来,他几次与北大医疗的负责人接触,并实地考察北大医疗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一来二去了解到,属于国企的北大医疗,渴望遵循医学规律和国家政策打造社会办医标杆,而且医院团队“比较务实,不急功近利”,最终因各自的价值观趋同,同时做事风格相近,便做出选择:加盟北大医疗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该院打动曾祥军的,还有过去7年打下的心脏外科根基。
早在2010年,刚刚晋升三级专科医疗机构的北大医疗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决定加速发展心脏外科。当时供职湖南一家军队医院的心胸外科专家龙建平,受邀指导科室建设和发展。时隔多年,龙建平依旧清晰记得起步时期的艰难。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团队成员不仅没有屈服于困难,还格外注重医疗质量。“每台手术不管是难或易,只要是心脏手术,就全院多科专家会诊,有的老专家虽然不是搞心脏外科,但做医生一辈子,或许能从其他方面发现一些问题,核心目的就是保障患者安全。”龙建平回忆。
得益于龙建平团队的添砖加瓦,新加盟的曾祥军看到一个五脏俱全的执业团队和环境。
“麻醉、监护、护理、助手等人员,基本都已培养起来,比较完整和成熟。”曾祥军既看到台前配置,也感叹龙建平主任和团队背后的辛劳。与此同时,他也一针见血指出医院心血管外科亟待完善之处:
一是紧缺几名成熟和全面的主刀医生;二是尽快让患者知晓这个团队既有的医疗服务能力。
“随着曾院长到来,医院心脏外科又迎来一个春天。”面对曾祥军的“空降”,建科功臣龙建平不仅毫无抵触之意,还显得特别兴奋。他告诉健康界,曾祥军履职后两个月,相继主刀28台手术,半数属于难度较大的类别,结果都很成功。“这也说明我们团队有功底。”龙建平看到医院进阶颇感欣慰。
更上一层楼
全新力量正在筹划崭新图景。
提升北大医疗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的突破口何在?面对健康界的提问,曾祥军早已成竹在胸:
“第一,首先摸清周边病人的诊疗需求,同时我们培育能力提供周全的手术种类,这是基础;第二,把我们的手术亮点展示给大家,比如,擅长做胸腔镜微创和房颤等,让周边心脏疾病患者知道自己能够在我们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当然,曾祥军很清楚,要做到这两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
跟一些高年资医生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同,曾祥军乐意向同事分享技能。“我带团队和招聘人员,学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最看重人品,人品不好一票否决。”现实中,青年医生只要人品好,曾祥军总是毫不保留地去教。
这一点也得到龙建平的印证。据他介绍,以前团队成员在外进修时,常常遇到一种现象,主刀医生讲解时说得“特别玄”,学员听完还是一头雾水,而曾祥军边做手术边教同事,语言通俗易懂,“他不保守,讲得很明白”。
至于曾祥军乐意分享的原因,很简单,揣着一个开放的理念。
“如果你只想着做手术,一辈子就那么去做,自然不希望看到科室发展,也怕后面的人把你取代;如果你的眼界早已超越这个围墙,渴望登到更高的学术山峰,必然就不局限于守住现有技能,身边的医生队伍也就跟着快速成长。”曾祥军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点只是曾祥军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同样清晰。
首先,医疗服务进一步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在曾祥军看来,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进,逐步优化医院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服务流程等,做到诊前患者询问和预约便捷,诊中“患者不动医护动”、“多学科协同诊治疑难重症患者”,诊后科学随访和提供帮助。概而言之,院内各科室摒弃诊治疾病之外的考虑,“做到病情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
其次,保障医护的阳光收入。
对于这一点,曾祥军信心满满。从科室内部而言,伴随心血管外科的医疗技术步步高,赢得更多患者信任,每位医护人员的收入自然同步提升;从医院层面来讲,无论是投资方北大医疗,还是医院高管,都涉足医疗领域多年,熟谙办医规律,不急于求成,“这是难得的行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