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学刊

年会| 第五分论坛 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

旅游学刊  · 公众号  ·  · 2018-10-29 10: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五分论坛


主  题: 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

主持人: 吴承照

点评人:杨振之、蔡红、张玉钧、钟林生



1.王根茂 基于VERP的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游憩管理研究


1)研究简介

研究 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园试点的大背景下,基于对国外户外游憩管理VERP理论的分析和应用,针对湖南南山国家公园 体制试点区建立前的多头管理、资源空间管理和游客管理混乱等问题,以VERP的框架对试点区的管理进行 梳理,以期为试点区的顺利进行和国家公园建立后的游憩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2)点评与互动

钟林生 :我国的国家公园较新,可以向美国国家公园学习,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此论文可从三方面加以完善,供参考:(1)资源的认识问题。国家公园的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不一样的,但是作者目前的研究像是旅游资源,可能需要调整视角。(2)容量测算问题。应对原真性、完整性进行测算评估,对大的承受能力进行测算。(3)管理措施部分,分成政策等内容,则会更好。

张玉钧 :文章总体感觉很好,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功能分区的利用程度。(2)推广性问题。文中结论能不能在任何国家公园都去用。

杨振之 :(1)对于国家公园,当前的保护方法有一定问题的。在保护严格度上,自然保护区保护严格没有问题,但是公园(park)是公共产品,保护太严格是不妥的。(2)作为学术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命是什么?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创新知识,有自己的观点。

蔡红 :(1)观点与杨老师一致,文章独特的创新点是什么可能?用文中的理论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是重要的价值。(2)南山国家公园与区域性的国家公园、大的国家公园的游憩管理有什么区别?

吴承照 :(1)国家公园的利用与保护,应该是保护第一,在此前提下,再思考如何进行游憩利用?(2)关于分区,取决于地域限制,一般4-6个区,分区还是要明确保护目标,不同分区的利用方式不同。(2)探讨国家公园管理,应该回到自身语言体系,具体地探讨生态系统管理、游客管理,而不是旅游管理——这是个大概念。


2.魏宇 美国国家公园百年公园道发展历程及启示

(该照片中非作者,受作者委托进行演讲)

1)研究简介

基于我国国家公园发展如火如荼和交旅融合的时代背景, 研究 对美国国家公园百年公园道发展历程进行了分阶段回顾,即起步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黄金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初)、停滞与恢复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中叶)、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叶-20世纪80年代中叶)及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今),并提出了其发展对我国国家公园道发展的启示。

2)点评 与互

钟林生 :(1)对国家公园道的界定有没有考虑游步道?(2)作为学术论文,20年的阶段划分依据是什么?

汇报人:重大事件

张玉钧 :(1)美国风景道与国家公园的风景道是怎样衔接的?公园路与游步道,是如何衔接的?(2)在现实中,你做的东西能否对现实有影响?(3)当前的介绍都是基于审美考虑的,道路建设的生态的主线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

汇报人: 风景道有一个评定体系,是对包括国家公园道在内的各类风景优美的道路筛选后列入名录确定的。

杨振之 :本文的本质是历史概括和分期的研究,此类研究有两个关键点:(1)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一定要非常充分;(2)对每个阶段的本质特征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深化。

蔡红 :我更关注文章结尾部分的启示。(1)一篇论文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在后面。美国风景道目前的分阶段,我们的中国目前处于哪个阶段,能否对接?(2)优胜美地、黄石公园路的建设成本是多少?这在启示方面也很重要。(3)划分依据开始时为20年,为什么后来80年代到现在,这将近40年,依据是什么?(4)文章是个大选题,能否从很多视角切入,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切入可能价值更大。

吴承照 :风景道和绿道的区别?国内的绿道,住建部有做规定,道路两侧宽度(50至100米宽)有法定性。风景道是个概念,是指视线所见范围的大地景观的道路。但目前我们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绿道,于是道路被城市化了。此外,你所展示的这些道路就好吗?是值得推广的吗?美国人自己认为好吗?我个人是持疑的,因为很多道路建设对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

汇报人:绿道,内涵和外延更大。风景道更强调路周围资源的品质。


3.王学基 流动性视角下道路旅行的时尚化与亚文化解读——以川藏公路旅行为例

1)研究简介

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是特殊的人群在特殊的场域中以特殊而多元的流动模式为叙事手段,完成以流动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实践。应当如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在流动性社会背景下出现并逐渐扩大的社会现象,及其塑造的文化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研究通过多点和流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川藏公路道路旅行者的群体特征、时尚逻辑和文化意义三方面回答这一问题。

2)点评与 互动

杨振之 :去318骑车旅行成为时尚。这篇文章的选题是可以的,但是听完越来越糊涂。(1)本身是人类学的研究问题,但亚文化的解释没有说服我,后来成了一个很悬的(解释),越走越偏。(2)既然研究的是人类学的问题,使用的也是人类学的民族志的方法,如果直接记录他们是怎么走的,完全记录下来他们的每日安排、行程等就已经不得了了,目前人类学的方法没用够。

蔡红 :题目有趣,有价值。(1)我与杨振之有相同的感受,同时在一篇文章中谈2个问题,可能哪个问题都谈不透。(2)时尚,谁赋予时尚意义?能否追踪旅行者后期的行为?建议研究再聚焦一些。

张玉钧 :(1)时尚有一个对照的基础,一半人的心态可能是体验一下挑战一下,而没有上升到更高一层的高度。(2)仅探讨路上的流动,有向往西藏神秘,也有其他目的,背后都有一种驱动力,但总体上,这些人应该会形成一个从普通人到目的非常与众不同的人的谱系,建议把研究对象细分一下。


4.马天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体验作用路径研究——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例

1)研究简介

研究以典型的享乐性旅游产品迪士尼主题为例,基于对网络游记文本和深度访谈文本的分析,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旨在从具体情境中的个体角度探讨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识别旅游体验的情感触点及其对旅游体验质量和结果变量的影响。

2)点评与互动

蔡红 :(1)美国迪士尼有许多不同的园,且游客群体类型也不同,例如我是家庭出游,我不追求刺激,那么刺激-挑战模型是否适用?建议后续研究只关注一个迪士尼主题乐园的一个园,细分游客群体,然后进行研究。(2)对于本研究,不同国家的民族和文化也是一个视角。

张玉钧 :本研究是否有设定特定人群(答:没有),那可能需要注意,目前迪士尼乐园有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不同产品,不能一概而论。

吴承照 :对旅游体验是否可考虑从心理、生理角度量化研究?


5.张玲玲 优质旅游视域下乡村感官体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研究简介

研究以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基于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悟觉6种感官体验视角,对我国乡村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感官体验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游览、娱乐、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旅游要素提出乡村感官体验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感官体验需求。

2)点评与互动

杨振之 :(1)就标题而言,“感官体验”是否可作为新的体验分类存疑,且优质旅游不是学术概念,题目可能不太通顺,文章价值有待进一步考量。(2)作为一个研究,命题太大,如果要谈旅游资源,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做学问忌自说自话,要多阅读已有成果,明确研究的学术问题。

蔡红 :(1)做了一些探索,但建议换个思路,更聚焦一些。(2)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最好基于某个分类,例如“非传统性”的旅游资源可能更有价值。(3)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建议多关注人的情感,例如现在很多民宿选择主人非常强调其独特的情感经历。(4)研究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吴承照 :研究本意是要建立感官体验角度的资源开发,但目前只是从感官体验角度鉴定了资源的分类,因此从资源分类到资源开发还需进一步研究。

张玉钧 :(1)对乡村体验的研究应更偏重“乡土性”。(2)悟感在原有传统的“五感”体系之外,需分解说明。(2)本研究实质是想通过五感来谈旅客的舒适性,但太过综合可能也存在问题。

6.张晓 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

1)研究简介

研究基于对西方古典哲学中幸福概念的探讨,提出了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并通过开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游客对旅游幸福感的作答文本,最后使用扎根分析得出旅游幸福感的七个主范畴包括愉悦感、抽离感、临场感、满足感、获得感、能动感和仪式感,并进一步确认了七个主范畴的构成要素。

2)点评与互动

杨振之 :幸福感如何判断?价值尺度是什么?幸福是对人生的判断,是对心理的满足,而无法通过一次旅行做出幸福还是不幸福的判断。

蔡红 :(1)你的幸福的界定是基于古希腊的界定,研究的不应该只是西方,还应该研究东方。(2)人的幸福与旅游者的幸福,有哪些差异?(3)你选择了一个很有挑战,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自然主义的视角又加了一个前置,关键词很多。

张玉钧 :(1)旅游研究的这类探索是需要的。(2)你的研究需要说清楚旅游者幸福与人的幸福不是一个,二者的指向性不同。(3)可能需要把旅游体验、满意度、旅游者幸福做一个比较。

吴承照 :我在思考硕博论文选题的方向问题。一些选题很深奥,但实际上旅游本身并不复杂,不应该把简单论文复杂化,应该研究核心、实用的问题。年纪轻轻(的研究者)可能很多问题都想不明白,放轻松,换问题,把问题简单化来思考。


7.刘秋华 基于代际理论的“90后”旅游偏好研究综述

1)研究简介

在旅游市场分析需关注异质市场的同质成分、旅游消费是“90后”消费的重要组成、对“90后”旅游偏好的继续研究存在发展空间这三大背景下, 研究 对36篇有关代际旅游的文献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代际理论内涵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90后”旅游研究,在对现有研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2)点评与互动

吴承照 :基于代际理论的旅游研究的结论仅能代表已有研究的调研样本,仅仅一篇文章的数据可能并不可靠。

杨振 :(1)目前美国代际划分的标准已经基本统一,而国内代际划分标准尚未达成一致,就这一视角也可继续研究。(2)有效结论的关键在于样本量,当今时代下用大数据进行研究可能会更可靠。

蔡红 :代际间的不同,更多的应该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因为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影响个人的消费偏好;“90后”中可能每2-3年又是一代人,建议更聚焦,通过网络数据的抓取做进一步研究。

张玉钧 :(1)可进一步考虑年轻人共同的旅游爱好。(2)“90后”的前一个代际是“80后”,那他们二者间的差异需要明确。


8.郑艳芬 中国历史城镇旅游发展的创造性破坏模型——基于乌镇案例的检验与修正

1)研究简介

研究以米歇尔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模型为背景,对与乌镇相关的文献、报道、访谈等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完成了对米歇尔模型的检验、修正,并提出了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的创造性破坏模型,即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的发展阶段大致遵循米歇尔模型所界定的六个阶段。但在资本、创新和政府的协同作用以及核心保护主义者的支持下,各阶段的演替过程可能会缩短,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现象。这种跳跃性可能发生在商业化阶段,也可能发生在破坏阶段。

2)点评与互动

吴承照 :破坏如何界定?需明确界定“破坏”,乌镇的东栅一直没动,但也经历了自然演化,算破坏吗?还是人为强制介入就叫破坏?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汇报人:破坏一般从居民的外迁开始。

蔡红 :(1)中西方语境不同,“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这句话可能是中立客观的,但破坏在中文语境下是贬义的,是否一定要用这个词。(2)创造性破坏模型不足以说明问题。(3)行业的创造性破坏可能是重构,可能更有价值。

杨振之 :整体尚可,但逻辑不够周密。(1)没有考虑东栅和西栅的不同,米歇尔模型更多是研究东栅类型的,而西栅模式其实应该是一种创造性重构,西栅不适用米歇尔模型。(2)对“模式”一词要慎用,“模式”应是可复制的,但其实乌镇等成功案例并非可复制。(3) 类似产品,以后必然衰落,因为已经缺乏(人的)传承了。

张玉钧 :研究本身挺好,但文章设定乌镇模式是成功的,那么,“破坏”过程后,被“破坏”的地方是否仍是原来的历史城镇呢?乌镇、古北水镇等本质是改造后的景区,商业上是成功的,但似乎对“历史城镇”偷换了概念。居民不再居住,也不再是原来的古城镇了,与日本的“再造”计划不同。


9.张海霞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国际经验与中国挑战

1)研究简介

研究以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借鉴,并分析了中国西藏纳木错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现状,对合同关系和权利放任的矛盾提出思考,最终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项目的范围划定、方式选择路径的思考,及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2)点评与互动

吴承照 :公益性中有一块叫特许,这就存在谁特许经营谁,谁影响谁。特许经营,从公益性特点出发,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公益性中哪些需要政府买单?公益性中哪几个环节能够剥离出来作为特许经营?

杨振之 :(1)关于特许经营的投资比例也存在问题,现有财政是规定100%。(2)特许经营职能限定二次消费项目,而这又涉及到很多其他问题。(3)特许经营从法律到操作层面都很琐碎和复杂。

蔡红 :(1)特许经营是从商业引出的词。此处可能要考虑非资源抽取性的资源和活动,与政府比例如何分配,比例的确定有困难。(2)定义中,要把一定范围内的(特许经营),例如时间、期限,确定下来。

张玉钧 :(1)是否可以考虑将经营性项目都列出来。(2)特许经营还涉及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处理,比如一些旅游纪念品、手工艺产品是可为当地人带来利益。


(分论坛现场)


微信编辑:褚玉杰

文稿整理:谢冶凤 马天

摄    影: 马天 谢冶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