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态梦网
生态梦网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门户网络平台,致力于为生态城及周边区域居民和关注者提供生活资讯和信息交流服务,目前拥有门户网站、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和微博四个平台,本公众号为生态梦网唯一公众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生态梦网

【活着】中国婚礼二十年:父亲借自行车娶亲,儿子开跑车迎新娘

生态梦网  · 公众号  · 天津  · 2017-03-10 20:08

正文

第658期

摄影/ 孟鹤

编辑/ 王崴

联合出品/ 腾讯新闻《活着》栏目&《大众摄影》



▲1993年,河北晋州人孟鹤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去帮忙,顺便用傻瓜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这24年来,他持续记录下一场场同事、朋友的婚礼,有县城的,也有乡村的。翻回来看,每一张照片都有着特定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透出时代的烙印。 

 

▲1993年12月2日,我参加好朋友吕建申的婚礼。他三哥有一台傻瓜相机,我拿过来,随便拍了几张,那是我第一次给婚礼拍照片。那个时候农村人结婚都是推着自行车去接新娘子。他推的这辆自行车还不是自家的,是从邻居家借来的。在当时的农村,加重自行车相当普遍,因为它能驮东西,轻便小坤车少之又少。据车子的主人说:自从买了这辆车子,冬天就没闲过,四邻八家娶媳妇聘闺女都用它。

 

▲1994年12月11日,同事的儿子王波结婚。那个时候,虽然是县城,但还不流行穿婚纱,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保守,一对新人并排走着也要拉开点距离,我几次要求他们离近点,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往一块凑了凑。

 

▲1996年12月1日,同事吴英结婚坐上了红色桑塔纳。当时结婚如果能找一辆红色的桑塔纳,再配几辆面包车或者双排座,就已经很气派了。

 

▲这是1997年11月1日,同事张庆果的女儿结婚时的情景。在我的印象中,县城里结婚,新娘子就是这一年开始穿婚纱。

 

▲1998年5月,外甥女吴静结婚的时候,穿上了白色的婚纱,有了专业的化妆师,并且用灌装彩喷替代了以往闹新人时用的玉米粒。

 

▲1999年11月,邻居家的女儿小凤嫁到了离县城不远的赵村。当时城里的姑娘嫁到农村去,真有点“下嫁”的感觉。我看到村子里破败的景象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如今,这个村已经大变样了,楼房林立,街道硬化,路灯亮化,村内美化。当年的小俩口也成了小老板,两个女儿在学校都是佼佼者。

 

▲2000年5月,同事赵英杰的女儿结婚时,婚纱影楼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竞争,商家们都绞尽脑汁去争取顾客。新人乘坐的敞篷彩车就是商家免费提供的。

 

▲2001年10月,同事薛永哲的儿子结婚时,老伴儿在为“天地”上香。一个红“囍”字、一只红蜡烛、三炷香、一张简易的桌子搭成了“天地”。在我们晋州的城乡,孩子结婚时都要跟“天地”上香烧纸,以保佑孩子顺顺利利、高高兴兴地完成所有的结婚程序。


▲2002年9月,老同事高怀斌的儿子结婚时,动用了“走私”来的进口汽车。走私,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儿;而孩子结婚,有几辆进口汽车作为婚车也是无比风光的。

 

▲2003年,邻居彭胜香的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和对象一起分配到了北京工作,虽然他们工作在大都市,结婚还是回到了家乡,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举办了热闹、简朴又充满着现代气息的婚礼,幸福满溢。

 

▲2004年12月,老同事赵会生的女儿结婚时,婆婆脸上被乡亲们抹了黑。“闹婆婆”的风俗流行于我们这儿的城南一带,当新媳妇娶到家以后,几个乡亲们用锅底黑抹到婆婆脸上,没有别的寓意,就是图个热闹,烘托一下气氛。

 

▲2005年12月,新郎披红戴花娶媳妇儿,是自古延续下来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在我们这里只有部分乡村还保留着。朋友的女儿王普结婚时,新郎就是披着红来娶亲的,我有幸目睹。

 

▲2006年12月,我在老婆外甥女的婚礼上最后一次见到送被面的。过去,不管谁家有喜事,乡亲们都会送个“喜幛”,就是六尺红花布,关系好点儿的就送个被面。嫁闺女的,乡亲们会买点烧饼什么的送过去祝贺一下,亲戚们则送洗脸盆、暖水瓶等生活用品。现在这个风俗也没有了。

 

▲2007年12月,朋友的女儿周丽伟跟新郎一起吃饺子。闹洞房,这是小辈人最喜欢干的事情,尤其在农村,年轻人凑在一起寻找乐子玩儿,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我们这里的农村,闹洞房的人们少了一些恶俗,只是拿着一颗糖或者一颗花生米让新人来吃。

 

▲2008年11月,我的活宝同学王敬锁在孩子的婚礼上表演。这两年县城也流行闹新人的父母了。儿子、女儿结婚前一天下午,亲朋好友会来帮忙包饺子。几个小姐妹把新人的父母装扮一番,男的敲着盆走在前面,女的拿着花生、瓜子、糖块走在后面,来感谢包饺子的人们。目前,这个风俗在县城也少了。

 

▲2009年4月,在朋友的女儿董晓卉的婚礼上,新娘的闺蜜们让新郎喂新娘一口菜,新郎就拿起西瓜喂新娘。我们这里结婚,把新娘子娶回来以后,亲朋好友们就去饭店就餐了。陪新娘子同桌吃饭的是她的闺蜜和新郎的妹妹或嫂子。在就餐过程中,她们会让新人喝交杯酒呀,互相喂口菜呀,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2010年5月,小同事周剑枫结婚时,他的父亲聘请石家庄的司仪来主持结婚典礼。现代化的结婚典礼在我们县城悄然出现了,当时,举办这样的婚礼要去石家庄聘请婚庆公司来策划、筹办。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我们这里专业的婚庆公司已成立了五六家,再也不用去外面聘请了。

 

▲2011年9月,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闹媳妇儿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不,同事王顺领的女儿结婚时,新郎的几个哥们儿喝了点酒,非让新娘子给点烟。

 

▲2012年9月,同学周淑棉的儿媳妇在“上拜”。“上拜”是婚礼中比较隆重的一个仪式,新娘要在供奉天地爷的地方,向新郎家族中的长辈磕头跪拜。新娘磕头时,长辈们要掏钱给新娘,掏多少没有规定。到目前为止,有掏几块的,有掏几十的,也有掏几百的。

 

▲2013年10月,媳妇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娶走的。朋友杨瑞卿的儿子,经过了敲门、唱歌、表决心、捏脚、找鞋等一系列环节,才把媳妇儿娶了回去。

 

▲2015年5月,朋友的儿子刘桂榜结婚时,新娘子陪嫁了五万元。现在,考上大学的农村女孩毕业以后都留在了大城市,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为了能娶上媳妇,彩礼钱也水涨船高。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彩礼有六万六的,有八万八的,也有十几万的,就算男方出得起彩礼,但家里没买卖、没车、城里没房子,也很难找上媳妇。

 

▲2015年10月,结婚当天早晨吃饺子,这是亲朋好友们为结婚的新人赶“脚兴”,也是一种习惯,说白了,就是吃饱了以后好干活。这是朋友的女儿吕少楠结婚时前来赶“脚兴”的人们。

 

▲2015年10月,闹洞房的形式越来越“奔放”,同学邱俊英儿子结婚时,他的小伙伴儿们就没有放过他,他刚刚换好新衣服,就被大家一齐动手把裤子扒了下来,他一再讨饶许诺,人们才手下留情放他了一马。


▲2016年5月,朋友的女儿程珊迈入婆家大门的一刹那,被大门口站着的两个小女孩作势举棍打了一下,这就叫“棒打新娘”,意思是打掉娇气,要吃苦耐劳,经得住摔打。当然,传统习俗延续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形式。

 

▲2016年5月,朋友韩中(右)在女儿出嫁时掩面而泣。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在我参加过的那么多次婚礼当中,女儿出嫁时很少有父母不哭的;与之相反的是,新郎家的父母很少有哭的,都是满脸的笑容。

 

▲2016年8月26日,本篇第一张里面那个推着自行车娶媳妇儿的农村小伙子吕建申,经过多年的奋斗,在县城有了自己的厂子、房子、车子。如今,他的儿子迎娶新娘已经是开着豪华跑车了。


婚礼进行时


文 | 孟鹤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喜事,也是父母的心事,是亲朋好友关心的事。


我结婚的时候是1984年的冬天。那时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富余,结婚的仪式简单至极,没有豪华的车队,没有锣鼓喧天的喧嚣,没有红地毯,也没有婚纱礼服。有的只是无尽的欢笑和幸福。直到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像是发生在昨天……


记得那天,我穿了一身新做的灰色中山装,一双棕色的皮鞋,外面还套了一件黑色呢子大衣。这身装扮在当时是算是比较奢侈的了。一般的人家在这个季节结婚,外面都是穿一件绿色棉大衣。当时,我推着一辆绑上红绣球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来到了她家,好在路程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如果男女双方的家离得远,那就要找拖拉机了,有头脸的人家能找上一两辆汽车就相当不错了,还是那种大卡车,或者是双排座小卡车,小轿车就别指望了,全县根本就没几辆。到她家以后,看到她穿着一件红毛衣,和几个好姐妹盖着被子坐在床上说笑,虽然头上没有漂亮的饰品,也没有浓妆艳抹,但也显得清秀,落落大方。屋子里的窗户和墙上的几个红囍字显得格外抢眼。


在那个年代还不流行献手捧花、佩戴胸花、交换戒指什么的,这几样礼仪是后来从西式婚礼流程中逐渐演化过来的。我们只是坐了一会儿,和送亲的人说了会儿话,便推了她同样绑了红绣球的自行车回返。新郎的自行车留给新娘,新娘的自行车由新郎推着,这就叫做“换车”。


在过去,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抬着大花轿去娶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风俗变成交换自行车了。


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小轿车多了,便是男女双方各装扮一辆婚车进行交换。再然后就是新郎家装扮一辆彩车去接新娘,两人同乘一辆婚车。那时都讲究闹新郎新娘,当新郎到了新娘家的时候,新娘的亲朋好友们就用盐巴或者玉米粒甩向新郎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还不叫伴郎)。新郎推新娘的自行车的时候,新娘家人会把自行车半锁上,或是用铁丝、绳子绑住自行车,不能让新郎轻易地把车子推走,这时双方的小伙子们就开始了争抢,将气氛推上最高潮。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新郎在新娘家闹得厉害,新娘到了新郎家就会遭到新郎哥们儿的报复。结婚前,我们双方商量好了,谁也不闹,所以,我顺顺利利地把她娶回了家······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结婚的流程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很多礼仪越来越讲究。1993年,朋友结婚的时候我去帮忙,顺便用傻瓜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从那时起,我便拿起相机记录着县城的、乡村的同事、朋友的婚礼。一张一张翻开来看,每一场婚礼都有特定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有时代的烙印,透过它们,能唤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这些年,人们精神、文化、风俗的变化,以及城镇、农村的变迁……

 

【完】


如何关注
①将微信升级到最新版本,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②若无法识别二维码,在微信界面“添加朋友”项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ihuozhe,亦可关注。

微信号:ihuozhe